●何金峰
?
蔣家沒落,只因沒有鎮住龍頭?
●何金峰

蔣介石8歲那年,老爸蔣肇聰因病去世。蔣肇聰先后娶了三個妻子:元配徐氏,生一子一女,女兒叫蔣瑞春,兒子叫蔣周康。徐氏病故后,續娶孫氏為繼室,不久也病死了;又娶了蔣介石生母王采玉為填房。
王采玉于1864年12月17日出生在浙江省嵊縣葛溪村,該村位于奉化與嵊縣的交界處。她原來嫁給了奉化縣下蹕駐曹家田村竺某為妻,后來老公死了,經堂兄王賢東的說合,再嫁給了溪口蔣肇聰為填房。1887年10月30日生下蔣介石。蔣介石的父親染病死后,他的同父異母哥哥蔣周康提出兄弟分家,王采玉及蔣介石和妹妹蔣瑞蓮分得老宅三間樓房、田地30余畝和一片竹山。
1903年,蔣介石16歲,進入奉化縣城的風麓學堂讀書,接受新式教育。
1921年6月14日,王氏因患心臟病去世,享年57歲。這時蔣介石已進入了國民黨上層并初露頭角。1920年經孫中山委任為粵軍第二軍總參謀長,但由于二軍的高級將領大多不聽他調遣,蔣憤然離開部隊,回鄉閑居。蔣介石很孝順,母親生病時,親自在床前伺候。王氏說:“瑞元(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我歸西后,你千萬不要把我與你父合葬。”王氏為什么不愿意與丈夫合葬呢?原來,蔣介石的父親葬在溪口鎮北一里許的桃坑山,前妻徐氏、孫氏與他合葬。王氏要是葬在這里必屈居于徐、孫之下。這是王氏所不愿意的。
蔣介石遵從母命,王氏病逝后,因為一時間沒找到合適的基地,便沒有將母親入土。
有一個湖北人姓肖名萱,字紉秋,是老同盟會會員。這人精通堪輿學,蔣介石聽說了他的名聲,登門拜訪,請肖萱為老母找一處風水寶地。肖萱一看老蔣相貌,知道將來很有發展,只是時運不至,于是滿口答應,當即跟隨他到了奉化溪口。
奉化溪口,是剡溪第九曲的出口處,所以叫溪口。溪口鎮山環水抱,風景佳麗,流溪很多,主要為曇溪、錦溪、剡溪。剡溪發源于四明山余脈橫溪嶺,迂回曲折,有九個曲。溪口鎮大街與溪水相連,街長一里半,位于四明山南麓。蔣介石的老宅距鎮口500余步,坐北朝南,是蔣家分家時分到蔣介石名下的,叫“豐鎬房”。
肖萱在蔣介石陪同下到達溪口后,蔣家盡情款待。肖萱在酒足飯飽之后,踏遍了奉化的山山水水。
奉化的武嶺是溪口的屏障,武嶺與平地相接,遠處有高出水面數丈的高丘,樣子像伏龍吸水,當地老百姓都稱這里是“龍頭”。鎮上管事的歷年來都禁止村民在這里挖掘開發,說是怕破了溪口的風水。在這里的高丘上,建有一座文昌閣,是溪口的十景之一,但這個閣因為多年失修,很是破舊。文昌閣兩邊建有石級,西邊溪水邊有一棵大樹,盤根錯節,有一丈多方圓。向南走一段,溪邊有一座水泥橋,叫“憩水橋”,憑欄觀魚,水清見底,橋下叫“碧潭”。蔣氏先祖蔣元風有詩云:奎曜沖牛斗,閣同霄漢通。嵐從腳下起,霞傍頂尖紅。九曲波濤靜,千山樹木崇。前人還有詩云:水碧漣漪靜,羨魚別有天。為龍應不遠,飛去只當前。蔣介石對這首詩是極為贊賞的,特別是詩中的“為龍”二字。
在武嶺的南麓東滸,沿岸都是桃花。小溪泉水叮咚,清澈可愛,到了冬天,泉水依然如故且不凍,所以名為“武嶺浪暖”,是武嶺十景之一。文昌閣、龍頭一帶,是人們所公認的風水寶地。
肖萱看了之后,對蔣介石道:“這地方風水是好,但此地不能建墳,若要建墳,必定破土,破土則要動龍脈。先人們傳的不讓在這里動土是請高人看過的。”肖萱指著就快要倒塌的文昌閣說:“這座文昌閣不能倒,如果倒了也要破風水。”
最后,肖萱選中了溪口北面約三里的白巖山魚鱗岙中壟。整個地形看上去像座彌勒佛,墓穴就點在彌勒佛的肚臍眼上。山下還有座白巖廟。肖萱告訴蔣介石,說這里的風水極好,是龍脈。地理之道最看重龍,凡有龍蟠虎踞之勢,必出大貴之人。但建墓時不可過多地用石板水泥,以免把龍穴壓迫過重。
肖萱說完又嘆口氣說:“今天泄露了天機,要斷子絕孫的。”蔣介石當即表示必然不忘肖萱的大恩。
之后,蔣介石聽從肖萱的話,對母親的墳只是筑了一個饅頭般的普通墳,同時重修了文昌閣,并題名為“樂亭”。
這一年11月間,蔣介石給老母出殯下葬了。孫中山派許崇智為代表前來致祭,并親筆題寫了“蔣母之墓”。由胡漢民作的墓志,汪精衛作銘,大書法家沈尹默書寫。墓的兩旁各豎起一副狹小石聯,聯文為:“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
1923年冬天,蔣介石在其母六十冥壽的時候,又在離墓址約半里的山墩之間,蓋了新式樣房三間,稱為“慈庵”,蔣介石親筆題寫了“慈庵”兩個字。說來也是巧合,蔣介石從1921年其母經肖萱點葬后,官場上可謂平步青云。到1926年,便榮升為北伐軍總司令,特別是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后,老蔣更是煊赫一時,中華民國的軍政大權都握在掌中。
蔣介石便認為自己今日能腰纏紫金、榮光無比,是母親葬地風水的靈驗。因此,他對肖萱非常感激,就任命肖萱為湖北省政府秘書長以示感謝。因為肖萱的鴉片煙癮太大,干不了秘書長一職的事務,蔣介石又將他改為監察院委員,這是個只拿錢不干事的閑職。除此之外,蔣介石還不時地給肖萱周濟。又按照肖萱的指點,對母親的墳塋大加修葺。這次修葺,是將慈庵的舊宅拆除,另在離母親墓不遠處造了規模較大的墳莊。這間屋子結構為中西合璧,分三部分,進門三門并列,外門上題有“墓廬”兩個字。慈庵里除了一些文字碑刻外,主要供奉著蔣氏曾祖蔣祈增以下歷代祖先。還有蔣的胞弟蔣瑞青的神主牌位。同時,蔣介石還把父親的神主牌位同母親牌位合在一起,以示雙親雖沒合葬,但其神靈已合攏。
蔣介石在修葺墳莊之時,又按肖萱指點,在武嶺南麓文昌閣處,建了一座宮殿式二樓三底的“小皇宮”,此建筑一面臨街,兩面臨溪,后有武山屏障,居高臨下,俯瞰全鎮。樓房建筑有寬廣的走廊,飛檐翹角,近水樓臺。肖萱說這樓房能把“龍頭”鎮住,使“龍”永留溪口,可保老蔣的江山萬代流傳。
后來在抗戰末期,樓房被日機炸毀。數年后,蔣介石到了臺灣,據說還嘆息因日機炸毀“龍頭”建筑,才出現了蔣家王朝的覆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