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禹 黃志云 張麗霞 周國沁
?
整脊聯合針刺治療頸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
周國禹黃志云張麗霞周國沁
【摘要】目的探討整脊聯合針刺治療頸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福州市臺江區蒼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9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針刺療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整脊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頸部疼痛程度及臨床療效。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頸部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整脊療法聯合針灸可減輕頸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治療效果,利于其早日康復。
【關鍵詞】整脊療法;針刺療法;頸型頸椎病;疼痛;臨床療效
福州市臺江區蒼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福建福州350009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時會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和工作效率。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率不僅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多,且出現了年輕化趨勢。頸椎病最常見的臨床類型為頸型頸椎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頸部疼痛不適,天氣變化時更明顯。頸型頸椎病多因睡姿不當或枕頭高度不適而使頸椎轉動超過最大活動范圍,或頸椎較長時間處于彎曲狀態,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向伸側移動,使神經根受到相應刺激而致疼痛。目前,治療頸型頸椎病的主要方法有藥物治療、手法治療、物理治療及傳統中醫治療等。本研究就整脊療法聯合針刺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9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5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1];②年齡18~65歲;③意識清楚,無明顯感覺障礙,能正常溝通;④自愿參與本研究。
1.3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心、腦血管、腎、肝、血液等嚴重原發疾病;③脊柱腫瘤、結核、骨質疏松;④頸椎外傷及手術史;⑤干預前1個月前接受其他手法治療。
1.4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針刺療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整脊治療。兩組患者均隔日治療1次,針刺取穴標準相同,療程均為10 d。
1.4.1針刺療法選取風府(雙)、風池(雙)、天柱、百勞(雙)、肩井(雙)、天宗(雙)及壓痛點作為治療穴位,并每次按疼痛特點隨癥取穴,每次均從以上穴位中取不少于3種穴位,進行針刺治療。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采用75%乙醇消毒皮膚,應用快速進針法,垂直偏向脊柱方向,用華佗牌Ф 0.30 mm×40 mm(批號:140180)針灸針進針;肩井、天宗則向肩關節方向斜進針,一般進針1.0寸左右,得氣后,接華佗牌SDZ-II電子針療儀,選用疏密波,頻率30 Hz,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時間為30 min。
1.4.2整脊療法具體操作方法[2]:①患者取俯臥位,操作者在其頸椎兩側夾脊處施特定一指禪彈撥法(時間為12 min)以疏通頭部膀胱經膽經穴位,待患者頭頸部肌肉放松后行頸部整脊;②整脊術操作:患者取仰臥位,操作者觸診后尋定位牽法。以C4左側椎旁壓痛為例,術者立于床頭,曲掌托住患者枕部,拇指緊頂于C4椎橫突;輕牽引后,囑患者取俯臥位,將床把頭最大范圍轉向患側,并置于枕頭上,一手托下頜,一手壓患者患側顳部,使著力點落于患椎,稍用力頓挫下壓,即可聽到關節彈響聲音,要求雙手配合協調,同時著力,勿使用暴力。此時若聽到關節復位彈響聲,表明復位成功。如果1次復位不成失敗,可按原步驟再行1次。
1.5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頸部疼痛程度及臨床療效。頸部疼痛程度:采用疼痛目測類比評分法[3],具體如下:在白紙上畫一條長為10 cm直線,在線兩端分別標注無痛和劇烈疼痛,患者根據所感受頸部疼痛程度,在直線相應位置上作記號,測量從起點至記號處距離,其長度即為疼痛程度。計分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1.6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癥狀體征均消失,頸、上肢功能活動恢復正常,肌力正常,能正常參加勞動和工作;顯效:患者癥狀、體征明顯改善,頸、上肢功能活動恢復正常;有效:頸、上肢功能有所改善,頸肩背疼痛減輕;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均無變化[4]。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7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頸部疼痛程度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的頸部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頸部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部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頸部疼痛程度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5 5.5±2.0 4.2±1.1*觀察組 45 5.6±1.3 3.6±1.1*#
2.2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頸型頸椎病是由各種損傷或頸椎退行性改變等原因造成椎間盤韌帶關節囊及骨膜等組織不同程度受損引起椎間隙松動或不穩,使頸椎穩定性變差,頸椎局部平衡失調,頸肌痙攣,勞累及受寒會加重癥狀,臨床多見頸部僵硬、疼痛,活動受限。有關頸椎病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內經》,書中有“痹癥”“筋痹”等記載。祖國醫學認為,頸型頸椎病主要由頸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榮,“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故應疏通經絡,調暢氣血,舒筋榮骨。現代醫學認為,頸型頸椎病可能與潮濕、風寒、頭頸部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臥姿不當或枕頭不適、過度疲勞、頸肌勞損等致頸肩部肌肉組織發生緊張和痙攣等因素相關,而頸肩部肌肉組織緊張和痙攣會導致相應部位的新陳代謝發生障礙,繼而形成無菌性炎性反應而致疼痛。另一方面,頸肩部炎性滲出、水腫以及粘連等因素均會使筋膜腔內壓力升高,使筋膜表面張力增高,進而刺激通過其間的感覺神經末梢而出現疼痛現象[5]。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頸部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整脊療法聯合針刺療法在減輕頸型頸椎病患者的頸部疼痛方面療效優于單純針刺療法。針灸治療頸椎病的機制為針灸可行經通絡、行氣止痛,促進脊髓釋放更多內源性止痛物質內啡肽,可通過刺激穴位感受器有效抑制痛覺信號。但傳統針灸治療有其局限性,部分患者近期療效不明顯,而增加整脊療法后就可獲得較滿意的治療效果。整脊療法治療頸椎病的可能機制是通過按揉法、撥法、拿法和彈撥法等手法活血通絡祛寒,不僅可以放松緊張和痙攣的頸肩部肌肉組織,通過刺激肌梭和關節囊感受器而反射性抑制疼痛[6];還能激活內源性阿片類系統,其主要通過突觸前抑制方式(刺激肌肉和關節傳入神經)來減少神經沖動,而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7]。
綜上所述,整脊療法聯合針灸可減輕頸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治療效果,利于其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孫宇,李貴存.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 1993,31(8):472-476.
[2] 馬忠,刁婧文,馬子媛.鈹針結合整脊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14,34(2):173-175.
[3] 燕鐵斌.現代康復治療學[M].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10-1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86-187.
[5] 董福慧.皮神經卡壓綜合征[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36-37,70-71.
[6] Martínez-Segura R,Fernández-de-las-Pe?as C,Ruiz-Sáez M,et al.Immediate effects on neck pain and active range of motion after a single cervical high-velocity low-amplitude manipulation in subjects presenting with mechanical neck pa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2006,29(7):511-517.
[7] 麥明泉,伍少玲,馬超,等.單次手法和物理治療頸型頸椎病:疼痛和關節活動的即刻及短期效果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46):8691-8694.
通信作者:黃志云,E-mail:1814570630@qq.com
【中圖分類號】R246.2
【文獻標志碼】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