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轉型社區的“城鄉混合結構”

2016-03-28 02:15:50藍宇蘊
城市觀察 2016年6期
關鍵詞:轉型結構

◎ 藍宇蘊

論轉型社區的“城鄉混合結構”

◎ 藍宇蘊

轉型社區是在城市化與“城鄉二元結構”松動條件下,城鄉關系重構的結果。也恰恰是在這一過程中,轉型社區形成獨特的社會結構,即“城鄉混合結構”。該結構作為階段性的本質特征,是轉型社區深度城市化的基礎和出發點,其存在和運行,雖然有助進一步拆解城鄉二元結構,但也使社區關系過度糾結,結構性張力過大,并呈現出普遍的治理之困。把轉型社區納入城市運行系統、建立或健全現代社區組織結構、改革集體經濟體制機制、建構具有針對性的法律制度及地方政策法規,在城鄉機制或規則的互動中求得平衡,是走出治理困境的主要應對之策。實踐中盡可能避免劇烈地打破原社區結構,而是通過多元漸進路徑,以實現轉型社區的現代轉型。

轉型社區 城鄉二元結構 城鄉混合結構

轉型社區是與城市化相伴而生的特殊社區,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松動與趨向解體,并作用于微觀社區的產物。所謂轉型社區,本研究中特指為,行政村或原行政村已改為居委會社區的,正向城市社區變遷的過渡性社會單元。其中,“村改居”社區、城中村、城郊村或轉制社區均是轉型社區的不同稱謂或不同形式。目前,我國轉型社區數量龐大,僅“村改居”社區大致就占城市社區總量的四分之一,且仍在快速增長中。與普通城鄉社區相比,轉型社區治理的問題聚集,甚至普遍面臨治理性難題(高靈芝、胡旭昌,2005;王碧紅、蘇保忠,2007;梁慧、王琳,2008;吳曉燕,關慶華,2015;曹姮鑰、康之國,2015)。對轉型社區的嚴峻治理狀況,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但大多并未從其本質特征中探尋問題之根。有鑒于此,本研究認為,“城鄉混合結構”是轉型社區的階段性本質特征,也是治理之困的核心癥結所在。因而,本研究就轉型社區的“城鄉混合結構”進行系統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思考。

一、問題的提出:轉型社區如何擺脫治理之困

目前,關于轉型社區的治理之困,比較通行的解釋是,村民自治或“類”村民自治(如“村改居”社區治理)的框架過于狹隘,無法承載轉型社區的治理之重,致使治理問題叢生。①那么,村民自治或“類”村民自治何以變得越來越“超載”?而“村改居”也依然無法解決這種“超載”問題呢?本來,相對轉型社區及其所對應的地方政府而言,“村改居”很容易成為化解問題的首選,但實際運行中的“村改居”社區,雖然獲得了制度化的城市“外形”,卻仍然難解社區治理之困,甚至在舊問題未解之際又平添了諸多新問題。

究竟如何破解治理之困?深入轉型社區的結構中,才是問題求解之道。在我國高度計劃經濟時期,由于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的作用,城鄉各自形成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并且按完全不同的規則運作。與此相關,城鄉關系主要局限在各自的范圍之內,而不發生大范圍的交集。但是,伴隨城市化的推進,一些發達鄉村社區越來越成為多元開放的社區,城鄉關系混雜交聚。社區中如此性質各異與錯綜交叉的社會關系共存,如果不假以相當時日的梳理,其繁雜關系是難以理順的。或者可以說,伴隨城鄉二元關系的分解和重構,轉型社區的村社結構,由于自身具有的簡單單一化特點,而越來越難以協調和整合日趨復雜多元化的社區關系,治理之難由此而生。

如果從結構論的角度看轉型社區的治理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與其“城鄉混合結構”相關。處于這種結構的社區,既不能用村社型套路去解決問題,也不適合用居委型方式解決問題,而是需要根據轉型社區實際,在不斷尋求城鄉關系的平衡中,才能獲得“治病良方”。其中,既要利用或借鑒村社治理中仍在合理發揮作用的機制或方式,又要避免城市社區治理中的缺陷,以求得社區關系的協調。即轉型社區需要在各種不同關系的磨合中,才能實現社區關系的有序化。而在此完成之前,轉型社區很難逃脫問題化的情境及其約束。理清“城鄉混合結構”的運行邏輯,是理順轉型社區關系的基礎。

二、轉型社區“城鄉混合結構”的形成和運行機制

“城鄉混合結構”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用于描述和分析轉型社區的體制機制及運行邏輯。所謂轉型社區的“城鄉混合結構”,特指存在于轉型社區之中的、以村委會(簡稱村委)為代表的村社型體制機制及相關因素和以居委會(簡稱居委)為代表的城市型社區體制機制及相關因素交錯并存,且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構成具有“亦城亦鄉”或“似城似鄉”特征的過渡性社區結構。該混合結構是目前轉型社區的共性結構,且作用于社區各層面,無論在組織及權力關系領域,還是在管理服務領域,無論在心理文化領域,還是在生活和生產方式領域等等,均體現出城鄉關系高度混雜交叉的結構性特點。

(一)轉型社區“城鄉混合結構”的生成

就淵源而言,轉型社區“城鄉混合結構”是在村落向城市社區的轉型中,城市社會關系不斷取代傳統村社關系,并顯示出階段性特征的社區結構,是多因素作用下城鄉關系重構的結果。城鄉分立結構是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建構的一種制度安排。當時,國家為便于對全社會施行壟斷性管治,也為有限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工業建設,而人為地在城鄉之間豎起高度制度化與機制化的“隔離”之“墻”,使城鄉成為各自封閉的結構。更具體而言,自上世紀50年代末起,國家針對城鄉兩種社會實體,分別進行了差異性與分離性的制度建構。在城市,除建構單位制這一主流基層體制機制外,還建構了以街道和居委會為載體的“街居制”體制,以彌補單位制管理的空隙;在農村則建構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制,籍此把農民整合進“巨無霸”的國家系統中。如此建構下的城市和農村,相互的差異性被空前放大,原本密切相關的城鄉實體被活生生地置于嚴重“分割”狀態。也正是國家的這種干預和推動,致使畸形城鄉關系不僅得到維系,且獲得相對持久的“再生產”,也致使形成相當穩固的社會結構,即學界所通稱的“城鄉二元結構”。

改革開放后,“城鄉二元結構”的固化邊界被打破,城鄉關系進入了新的重構過程。由于城市化與城鄉關系重構、轉型社區及其“城鄉混合結構”的生成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密切關系,在此稍加展開。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的背景,既是鄉村城市化的基本出發點,也是轉型社區及其“城鄉混合結構”得以形成的條件。在城市化與非農化的推進過程中,村社向城市社區演化,是發達鄉村變遷的常態路徑,而該路徑恰好與轉型社區及其混合結構的形成直接相關。隨著城鄉分立結構的松解,僵硬城鄉關系進入動態化的變遷中,一些占盡天時地利的村社區,隨經濟結構的非農化,整個社區社會關系發生根本性的轉型。但整個社區的轉型是建立在傳統村社結構基礎上的。隨城市理念及其相關社會結構因素的不斷產生或“嵌入”,且主要是依托村社結構及資源得以產生或進入的,此時的社區治理仍受村社性質的制約。②或者說,轉型社區以村社結構進行的城市化,所形成的社區結構只能是城鄉結構及其相關因素兼而有之的混合型社區結構。

值得關注的是,轉型社區“村改居”的改革,在“城鄉混合結構”的形成中也發揮重要的作用。表面上看,“村改居”是以制度化形式打破了封閉性的城鄉格局,從而“架起”了村社變身城市社區的機制化“橋梁”,拓展了社區發展的社會空間。新世紀以來,發達地區的“村改居”改革進入大規模實操階段。如在珠三角地區,深圳于2004年全面完成“村改居”,并因此而成為全國首個沒有農村建制的城市。東莞于2002年啟動這一改革,2014年底共完成196個村的改居任務;同年年底,中山與南海分別完成114個村和157個村的改居任務。更多地方的“村改居”改革仍在進行中。關于轉型社區的這種趨同性改革,目的是要以城市社區體制機制替代村社體制機制,以化解或緩解過度密聚的社區問題。

但至少就短期而言,“村改居”的社區改革,實際效果上有事與愿違之嫌。由于“村改居”主要是政府促使下的被動、非自發、非自覺、外部因素強加的行為,且要求短時間內完成從村社向城市社區的轉變,是“激進式”的變革。③與此相關,在已實行“村改居”社區的后續運作中,大多并沒有如預期那樣快速轉為城市社區并使治理性難題得到解決,甚至恰恰相反。由于在村社型結構不可能快速替換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居委型”的新結構,致使轉型社區的社會關系更為糾結。中山市127個居委社區當中,仍有57個有施行村委會組織管理體制的;惠州市惠陽區東華村27個村民小組中,其中仍有18個居民小組以委托管理形式交由臨近的司前居委托管,而被托管的“農轉非”居民,其集體經濟關系依由東華村管理,而并未交付托管的九個村民小組,村民的管理服務仍由東華村負責操作,由此形成“一村兩制”或“一居兩制”的獨特機制。④在此不難發現,以居委為代表的城市型社區體制機制在進入轉型社區時,所生成各種社會關系的復雜程度之高,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轉型社區“城鄉混合結構”的運行機制

轉型社區混合結構有其獨特的運行邏輯,且主要體現在城鄉結構及其要素的博弈中。關于此,可從兩方面闡釋:第一,轉型社區混合結構的運行走向,主要是由村社型結構存在難以超越的局限性所決定的。傳統村社型結構是村民利益關系的凝聚,如村社型組織是村民的利益工具,在人員流動稀缺的村社背景下,相對于由單一村民所構成的社區而言,其公共性是沒有問題的。但在人員流動常態化,新居民越來越成為主體的社區,它對整個社區的公共代表性就會趨于喪失,社區治理的權威性及有效性就會產生問題。第二,轉型社區混合結構的運行走向,還由居委型結構的適應性所決定的。在村社向城市社區的轉型中,突破村社關系的約束,建構統合性強的組織結構及關系,是轉型社區適應城市化變遷的基本。換言之,伴隨非農化與異質性社會關系的大量涌現,只有更具公共性的體制機制,才具有新型社區關系的協調和整合能力。而居委型的組織及社會關系,主要是以居住關系為紐帶建構起來的,在利益配置中遵循更具普惠性價值的原則,因而具有更強大的適應性能力。

在轉型社區的不同城鄉結構及其要素的博弈和替代過程中,其內在運行也有自身的邏輯。首先,城鄉混合結構的運行中,所謂替代也只是部分替代而非完全替代的過程。因為村社結構諸元素本就與現代生活具有共通性,由此決定了部分傳統村社元素的現代價值。其次,這種替代是相對漫長的過程,因為:第一,這與轉型社區的城市化路徑相關。至少在轉型社區城市化的初中期階段,主要是對外來沖擊的一種自發性回應,缺乏“自主性”建構,是以村社型結構去適應或吸納新型社會關系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獲得自身結構于變異條件下的延續。但當狹隘的村社結構變得無法支撐更進一步的城市化之時,改革傳統村社關系、采用現代體制機制就成為發展的必需,但改革難免遭遇村社結構的重重制約,特別是受村社型利益機制的制約。因為村社型結構建立在集體經濟、尤其是集體土地關系的基礎上,村社結構的延續就是相關利益機制的延續,其動力之大毋庸多論。第二,這與村社型結構的固化效應相關。如一般的村社型組織結構基本都由“標配型”的黨支部、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共同組成,它們在長期運作中往往已形成相當穩定的“總體性”結構,改革中難免產生具有相當強度的慣性效應。諸如此類的緣由表明,即使是“村改居”的轉型社區,其村社型的結構及機制至少相當時期內仍在發揮相應的功能。

“城鄉混合結構”之獨特運行機制,雖然昭示著轉型社區的復雜性及其治理的艱難性,但總體路向還是具有相對的確定性。特別是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并未完全瓦解,加之城鄉社區各自的自然稟賦并不相同,差異性及其發展中的趨同性并存。與此相關,把握現階段城鄉社區的差異性,有助把握轉型社區的城鄉混合結構及運行機制,而這種差異性的主要體現是:第一,在國家法律制度規定中,城鄉社區分別對應的核心公共組織是居委會和村委會,它們是性質不同的基層自治組織;第二,兩者成員構成的依據不同。村民是村社人口主體,村民通常局限于有集體土地關系的成員。城市社區構成主體是居民,主要以居住關系界定成員資格;第三,兩者職能關系不同。城鄉社區都承擔公共管理服務的職能,但村社職能更綜合化,還承擔集體經濟及其他經濟職能,居委社區則無履行經濟職能的要求;第四,兩者成員對各自社區的依賴度不同。村民一般對集體經濟的依賴度較高,進而對村社組織具有較高的關注度。城市居民的生存發展主要依賴社會中的各種社會單元,對社區的依賴主要局限在日常事務上,依賴度較低;第五,兩者財源不同。村社履行公共職能時,財源主要靠集體經濟。而城市社區的運作成本,主要靠地方政府下撥經費;第六,兩者主管的產生方式不同。村民選舉的制度及機制相對健全,體現出村民自治的特點。城市社區居委選舉的相關制度及機制不完善,居委主要負責人實際多由基層政府指派、任命或招聘產生,居民自治并未得到體現,等等。這些城鄉社區的差異性,對認識由“村”而“城”的轉型社區及其城鄉混合結構,無疑具有基礎性的意義。

三、轉型社區“城鄉混合結構”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于轉型社區“城鄉混合結構”所誘發的社會效應,可以從不同側面加以認識。就正面效應看,該結構的產生及其運行,終結了長期處在“隔離性”狀態的城鄉關系,給城鄉關系的一體化和城鄉社會融合奠定了基礎。但就負面效應看,由于這種混合結構是城鄉分立結構松動化與城鄉關系重構的結果,但這種重構是在原結構基礎上的重構,很容易與原村社關系發生矛盾。諸如轉型社區面臨的集體產權關系紊亂、舊村拆遷改造難、就業社保問題多、債權債務糾紛多發等等問題,再如面臨社區社會資本流失、信任關系難以建立、互惠規范匱乏、鄰里網絡趨于解體、社區認同缺失、集體合作困難、多元治理格局難以形成等等⑤,“村改居”社區還面臨組織定位不明確、人員素質不高、居民參與有限、經費來源模糊、法律法規欠缺、失地農民身份認同和歸屬模糊、社會網絡斷裂等等問題。⑥雖然這些問題難以逐一列舉,但都共同指向轉型社區的結構及機制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

(一)轉型社區混合結構易使高密度異質性關系發生碰撞

轉型社區的混合結構中,不同性質的社會關系高度聚集,發生碰撞與排斥的概率高,致使社區問題集中。正如面對快速城市化帶來問題多發的情形時,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區里有鎮,鎮里有街,街里有村,村里居民半農半城”的狀態,很難在短時期內達到治理有序化。⑦此中關于鎮街村社會關系極為混雜的現象,同樣適用于轉型社區。轉型社區在由“村”向“城”演化過程中,隨集體土地非農化與工商服務業的興起,衍生出大量異質性的社會關系,如與非農產業興起相關的各種業緣關系、與舊村拆遷改造相關的多元利益關系、與集體土地開發利用相關的各種矛盾關系等等。顯然,這些多樣化社會關系的涌現,使得轉型社區的社會關系包括各種新舊關系異常混合糾結化。

這種雜糅狀態的轉型社區關系,帶給社區治理以很大的挑戰。如轉型社區具有“總體性”結構的村社型組織,其治理主體過于單一化,社區公共事務主要就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權或“類”行政權在運作,而非真正的多元互動。現代社區生活所需的多樣化組織,如志愿者組織、物業公司、業委會等等,基本處在起步發展階段。這種組織結構在面對社區的復雜問題時,往往顯得難以應對。此外,許多“村改居”社區,新居委與原村委具有高度重合性,甚至就是換了牌子的原村委,整個社區運作仍是以原組織方式進行,新居民基本排除在主要的管理服務框架之外。⑧現社區體制機制下,由于城鄉社區存在不同的制度及價值取向,村社主要立足具有“村籍”及集體經濟關系的居民,城市社區則主要立足居住群體。但轉型社區由于“村居共存”,兩者之間如果沒有良好的協調,矛盾沖突很難避免。如村社型組織以本土居民利益為依歸,遵循內向利益分配規則,存在嚴重個別利益偏向性的問題。如不少“村改居”社區的居委,在慣性力與現實利益的驅動下,仍按村社規則進行社區治理,很容易產生新老居民的“碰撞”問題,結果反而是深化了“本地人”與“新居民”之間的“隔閡”。也與此相關,通過“村改居”產生的新居委,普遍都有排斥新居民的制度化規定,如有關于本土居民才能參加所在居委會選舉和居民會議的制度規定,極大影響了新老居民之間的社區融合,也直接增加了社區治理的難度。

(二)集體經濟支撐下的混合型結構具有抑制現代性發育的功能

轉型社區集體經濟是非農化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經濟形態,是以集體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土地及物業租賃為主要收益的集體經濟。隨著非農集體經濟的擴展,社區普遍獲得新的集體行動能力,但也因此而使某些現代關系的培育和發展受到制約。以廣州石牌村(俗稱)為代表的、撤村改制至今已走過近20年歷程的城中村,雖然居民主體早已是新居民,名義上的社區公共組織也早已不是村社型組織,而是“村改居”中組建的居委型組織。但在社區治理中起主導作用的仍是村社型組織,甚至主要就是集體經濟的轉制公司。這些轉型社區的集體經濟組織,由于擁有集體經濟資源而仍成為社區治理的核心,也是與集體經濟利益相關,有些社區才產生出要求新老居民分設不同居委,或要求本土居民和新居民分設村委和居委,致使轉型社區的社會關系更加混雜,而且其復雜性還體現在,由于集體經濟的原因,打破了過去只是以居住關系界定社區的慣例,反而出現按集體經濟關系界定居委或村委的現象。

關于集體經濟在社區治理中的效能,特別是凌駕于其他公共組織包括新公共組織之上的效能,在此稍作展開。在我國的相關制度規定中,以居委為代表的城市社區公共組織并無獨立財源,運行成本來自政府且數量相當有限。轉型社區即使已實行“村改居”,其主要組織的經濟來源,由于傳統路徑依賴和居委型組織的下撥經費不多,運行經費主要仍由集體經濟承擔,包括日常經費開支及工作人員的補貼,基本都依托集體經濟。顯然,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上的社區治理,很難不是村社治理的一種“復制”,所謂翻牌型“村改居”,即新居委與原村委在組織結構上高度類似。雖然,這種公共組織名稱上已是居委型組織,但仍是村社型的運行機制,決策上也主要是原村社人員,⑨這種“村改居”很難不陷入“換湯不換藥”的尷尬改革狀態。廣州黃埔區2002年一次性地將轄內三個鎮、15個行政村同時轉為六個街道與15個居委會,五萬多農民轉為居民,并建立起居委型的社區組織系統。然而,這些“村改居”社區至今在人們的心理認同中也仍是行政村的概念和意識,集體改制公司仍是人們習慣中的“村委”。

集體經濟支撐的轉型社區,一般都很容易遭遇階段性的治理困境。第一,由于作為社區公共經濟基礎的集體經濟,本來自身問題就相當多,如集體所有權主體虛置、資產管理和處置不規范、用人機制近親繁殖、高度依附行政權、經營管理者素質有限等等問題,而所有這些問題或直接或間接,幾乎都惡化了社區治理環境。⑩第二,源于集體經濟利益機制的作用,轉型社區很容易受集體經濟關系的牽制。集體經濟是社區非農化后的最重要資源,為爭奪集體經濟利益,不少轉型社區產生出多形式的“反城市化”現象,如固守“村籍”或集體性要求“非轉農”等,實質就是城市化利益博弈的體現。?“村籍”身份的固守或爭取,主要是為集體經濟利益,有社區以此控制外來人口與防止集體利益外流。?也正是集體經濟起作用的原因,社區村社型結構的正當性才得到強化。第三,新老居民管理服務上存在“兩張皮”的問題。因為當居委型組織的經濟基礎仍是集體經濟時,把新居民排除在外的做法也就不足為奇。其實,只要“村改居”社區的經濟基礎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其管理服務的排外傾向就難以改變,且對新公共權威的建立和培育也不利。總之,居委型組織雖然更具包容性,但在相關經濟條件的限制下,很難不受限于村社型社會關系,致使新組織的基本功能反而難以得到正常的發揮。

(三)轉型社區混合結構缺乏基本的制度化規范

轉型社區獨特的結構性,使既有制度規范并不具有良好的適用性,治理困境亦凸現制度及政策供給的不足。?雖然由村社演變而來,但轉型社區形成自身的結構性特點,如:在人口構成上,一般由本土村民為主演化成以外來流動人口即新居民為主,在建筑屬性上,多由自住房為主演化為廉租房聚居區,在集體經濟形態上,多由傳統農業生產為主演化為集體土地及物業租賃為主,在本土居民的人際網絡上,則由以“熟人關系”為主演化為“熟人”、“半熟人”的人際網絡等等。轉型社區與普通鄉村社區相比,城市元素更多,而與普通城市社區相比,則農村元素更多,是具有顯著過渡性特點的社區,對有如此獨特結構的社區,使用既有制度規范往往都不具合理性。

相比較而言,在國家法律制度和地方政策法規中,一般性城鄉社區所對應的制度規范還是比較健全的,但適用轉型社區的又相當匱乏,有些方面甚至完全空白。如有關“村改居”社區的選舉,究竟按居委會組織法操作,還是按村委會組織法操作,實踐中就面臨兩難選擇。如果“村改居”后仍施行村民自治,并按村委會組織法運行,顯然就存在法律上的合法性問題,但如果依居委會組織法進行運作,從社區基礎和實際需求看,一定范圍的村民自治又仍有其合理性依據,因社區中還有許多屬村委職責內的事務,如集體土地開發轉讓等涉農事務,用村委機制處理更具合理性,因此,“村改居”社區保留部分村社制度及機制是符合現實需要。其實,“村改居”社區面對居委更具形式化選舉所表現出的困惑,恰恰說明轉型社區適用性的制度規范缺失。同理,這種社區中新舊關系的高度交織,基層政府、村居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外來企業之間的職責關系混雜不清,除容易發生矛盾糾結之外,也制約了社會資本的形成和轉化。?對轉型社區而言,如果相關制度規范不能盡快完善起來,在社區治理上很難擺脫被動的狀態。

四、轉型社區“城鄉混合結構”相關問題的對策思路

社區治理的理想目標,是能實現自主性的社區治理。轉型社區則普遍出現自治弱質化與自治難度增大的情形,如自治機制和功能弱化、服務職能模糊化、組織人員理念滯后和綜合素質較低等問題,?顯然與社區理想目標有較大差距。轉型社區的混合結構,雖在消解城鄉分立結構及推進社區轉型中有正效應,但也存在制約發展之處。如何消解這些制約是轉型社區理順治理關系的關鍵。由于城市化表現為“城市主義”的提升,即多元、異質、匿名社會特質不斷增加?,因此,現代社區的深度城市化“特別需要理論和相關政策的有效指導,需要通過理論創新追尋制度創新的合理性”。?在轉型社區的改革中,針對混合結構及其相關問題,建構更具適應性的體制機制,是擺脫治理之困與實現社區有效治理的基礎。在此需要關注的是,當集體經濟逐步撤離社區公共領域時,居民認同基礎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完善社會服務機制,建立或增強居民新的認同性整合,?給居民提供福利性、公益性和互助性的社會服務,是現代社區治理的主要職責和內容,?也是轉型社區改革創新的方向。

(一)把轉型社區納入城市系統以助推深度城市化的發展

當轉型社區的城市化仍然還以“內生性”村社體制機制進行時,由于“內生性”特質具有地方性、非正式性和邊緣性特征,往往無力面對復雜的現代社會關系,即由于村社型體制機制的局限,轉型社區若以自身路徑進行城市化,就只能是粗放型、低端型城市化。當這種城市化進入較高階段時,村社型體制機制的滯后性會越來越嚴重,以致陷入治理困境。事實上,轉型社區的再城市化或深度城市化,是“生存型”社區向“發展型”社區的轉變過程,?當其混合性結構面對復雜情境時,整個社區的運行機制是需要根據社區情形作必要調整的。只有及時轉換社區規則和機制,才能順應深度城市化的要求,以實現與城市體制機制的對接。

如何在城鄉分立結構已破解條件下實現與城市系統的對接?在轉型社區的改革中,至少需關注以下方面:第一,在轉型社區建設的理念上,需調整到現代社區發展的理念上。傳統鄉村社區是“地方性”或“社區性”很強的社會單元,各層面都由封閉性社區結構所塑造。而現代社區是開放多元結構下的社區,是被各種“大社會”機制所建構的社區,樹立開放包容理念才能順應社會變遷,轉型社區亦不例外。第二,改革“內生型”體制機制,把轉型社區納入城市系統,以實現從形式到內涵的城市化。在城鄉一體化并未真正實現之時,轉型社區的現代轉型,只有將自身納入城市軌道,才能按城市制度或機制進行運作。就此而言,各地已經或正在開展的撤村建居活動,就具有方向性的示范效果。“村改居”在打破村社結構制約的同時置入了現代社區關系,這對解決諸如失地農民失業率高、就業底層化及非正規化、社區邊緣化等問題,都具有難以替代的功能。轉型社區在體制機制上與城市接軌,是實現有效治理的基本路徑。

(二)建立或健全轉型社區的現代組織結構

社區組織是社區發展的核心變量,不僅影響到居民的利益關系,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社區治理效果。轉型社區由于與混合結構相關的、“村居并存”而暫時難以理順的組織關系,建構具有適應性與針對性的組織結構,是實現混雜社區關系有序化的組織保障。在轉型社區組織的建構中,需要把握好兩點:首先,需要處理好大趨勢與具體組織建構的關系。在現代組織結構的變遷中,雖然分化發展是大趨勢,但分化程度通常受集權與分權博弈關系的限制,因而,在轉型社區的組織建構中,需在權衡集權與分權利弊關系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其次,由于轉型社區城鄉混合結構的復雜多樣性以及不同結構的交叉并存,組織建構中應避免追求具有普遍性的組織模式,而是要在實踐中尋求具有適用性的組織結構。

一是,改革村社型組織結構,以順應現代社區治理的需求。村社型組織根植于傳統小農經濟中,與村社集體土地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具有難以克服的狹隘性特點,主要靠密集的人情關系維系,理性關系很容易被人情關系化解。加之,在轉型社區成為新居民的聚居區時,村社組織已經逐漸喪失了在整個社區中的公共代表性,此時仍在主導社區治理,難免問題多多。改革這種組織結構,可考慮以下操作方式:第一,讓原村社組織退出社區核心公共領域,并使其成為普通社區組織或經濟組織,成為社區部分居民即本土居民所屬的一個組織。這在讓本土居民擁有自己的利益組織時,還為公共組織讓渡新社會空間提供了幫助。而社區公共組織如何建構,后續還會論及。第二,改造村社型組織以實現組織結構的現代轉型,即在職能定位、人員配備、財務來源等等方面涉及對村社型組織進行根本的改造,改變狹隘封閉的傳統組織結構,使之成為超越個別人的公共社區組織,以滿足現代治理的要求。

二是,建構轉型社區的新公共組織,以推進社區利益關系的整合。建構居委型公共組織體制,是相對容易模仿的創新實踐。在此有兩個關注點值得一提:首先,核心社區公共組織的建構和運行,需解決經濟來源問題。傳統村社組織主要是靠集體經濟提供支持的。新社區組織如果能夠在抽離集體經濟時,又無新經濟條件的支持,其權威性是難以得到維系的。我國居委型公共組織的相關制度比較健全,借鑒既有方式以解決社區運作成本,是比較可行的路徑。其次,相比之下,居委型組織的運行更具合理性,其管理服務的包容性就可消解村社型組織公共性不足的問題。“村改居”居委的組織及權力關系建構,是傳統村社結構及功能機制在起作用的條件下,居民群體之間的利益協調至關重要。

三是,培育多元社區組織,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轉型社區既是農村社區發展的“前沿地帶”,也是城市演化的邊緣地帶,城鄉關系及結構混雜,社區治理難度大。而要實現社區的有效治理,不僅取決于社區公共組織的重建,還取決于多元組織的培育。第一,建構多樣化的組織關系。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共同體,發展各類社區組織,既可讓不同居民群體在社區中找到各自的歸屬,還能有效促進居民的多元參與。雖然,社區參與只是公民參與的低層次形式,但也有影響社區決策和社區發展的功能。第二,轉型社區作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根基的社區,內含傳統的關系紐帶,通過開發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就可使社區在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的同時,還可建設特色社區。如針對轉型社區的村落背景,保護和發展一些傳統社群組織,如舞獅會、私伙局、龍船會等等。此外,發展公益慈善類和參與促進類社團,建立政府與社區組織的委托及被委托、授權與被賦權的互動機制,推進多元一體組織格局的形成。

(三)改革集體經濟體制機制以化解治理難的核心癥結

村社型集體經濟是高度計劃體制與人民公社制的“遺產”,也是轉型社區混合結構得以形成和維系的主因。隨著集體土地非農化及其價值的提升,集體經濟規模獲得擴展,并使社區的經濟基礎得到更新和強化。但與此同時,社區治理性問題也趨向嚴峻化。或者說,隨著村社經濟的非農轉型,集體經濟的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化,治理難度大為增加。如在村社人口結構穩定的條件下,村社集體經濟作為社區公共經濟的基礎,有著無可置疑的正當性。但當村社成為轉型社區、居民變得流動化和多元化的條件下,若仍以集體經濟作為公共經濟,就意味著僅僅是部分的居民,需抽取出屬于自己的利益,而用于整個社區。這無疑有失公平,也容易誘發或強化本土居民與外來新居民之間的矛盾關系。

重構集體經濟體制機制,是轉型社區深度城市化的標志。為此,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逐步直至根本上“切割”社區和集體經濟的“一體化”關系,讓社區從對集體經濟的依附關系中“脫身”,這是理順社區關系的關鍵。多數“村改居”社區仍在延續原村社與集體經濟的依存關系,而且還使集體經濟和社區都從其中獲得相關的政策鼓勵。?但隨著集體經濟作為社區公共經濟的合理性喪失,兩者的“分割”就不僅是集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消減“本地人”與“外地人”矛盾沖突的需要。落實轉型社區在“后集體經濟”時代的經濟來源就成新議題。在此,基層政府配套制度及機制的跟進很重要,否則,“分離”性改革很可能返回原點。第二,通過改革以明晰集體經濟的產權關系,為集體經濟市場化奠定基礎。轉型社區通行的股份制改革,在產權關系上并無實質性的突破,如果能在集體股權固化與社會化上更進一步,集體經濟就會因產權關系的明晰化而實現“還權賦能”目標,集體經濟自主權也能得到發揮。第三,在集體經濟完全市場化暫時難以實現的情形下,完善治理機制是基礎。非農集體經濟的運行機制復雜,健全治理體制機制是實現有序治理的必要條件。其中,建立或完善“三會制度”(如股東代表大會制度、董事會和監事會制度)且使之落到實處,是解決或緩解集體經濟問題的關鍵。

(四)建構有針對性的制度規范以緩解制度短缺問題

在主要依靠契約性制度進行治理的現代社會和社區,相關制度規范的建立或健全就凸顯其重要性。在各類社區中,轉型社區的混合結構尤其獨特,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在治理制度安排中的特殊性,包括需要具有過渡性、銜接性特點的制度安排。恰恰由于缺乏針對性強的制度依據,轉型社區許多探索性的做法往往面臨多重困擾。而關注制度性建構的更深層原因在于,轉型社區由重血緣地緣情緣關系的傳統村社變異和延伸而來,需要打破高密度人情關系的制約,建構更多正式的、契約性的制度安排。其中,由于我國城鄉分立結構尚未完全打破,制度建構中應關注社區轉型的連續性,立足城鄉一體化高度進行制度設計,?以彌補銜接性制度匱乏的空缺。

一是,在相當時期內認可城鄉機制及規則并存的合法性,以適應社區轉型的實際。轉型社區的混合結構及其治理機制和規則,對維護不同居民群體的利益有合理性。就轉型社區而言,多結構并存有利于緩解不同群體的社會性不適,并讓其逐步適應新環境新生活。如“村改居”社區究竟按“居民自治”規則運行,還是按“村民自治”規則運行。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層面均有不同的認識。如有研究認為,“村改居”社區在相當時限內按“村民自治”機制運行更具合理性,因為轉型社區從區域范圍、社會關系、利益相關度、居民參與意識看,村民自治的基礎和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因而,村民自治規則仍在發揮作用。但事實上,“村改居”社區按居民自治機制運行才于法有據。轉型社區城鄉結構并存,既有歷史必然性,也有現實合理性。其合理性就在已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利益均衡中,這也預示著它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此外,在相關制度規范的建構中,需警惕居民權利萎縮的問題。正如有人發現,與居民自治相比,村民自治有更豐富的經濟內容和經濟資源,它比一般城市社區更具有自治理由和民主價值取向,因此,“村改居”不急于改變村民自治,可在特定范圍保留村民自治并借鑒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選舉以實現居民自治。?綜合上述種種,修改《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以明確“村改居”組織的職能定位和換屆方式等等,是理順轉型社區關系的基礎。

二是,建立或健全非農集體經濟制度,讓集體經濟運行有章可循。轉型社區的集體經濟,普遍經歷從“有地”的村社集體經濟向“無地”的非農集體經濟轉型。與傳統農業集體經濟相比,非農集體經濟更復雜,加之集體經濟關系本來就存在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兩者疊加,致使集體經濟問題相當多,如產權關系紊亂、治理機制不健全、集體物業檔次低、經濟形式單一化等等問題。有的通過股權化的集體經濟改革,在制度化形式上已從與社區一體化的關系中“切割”出來,并形成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集體經濟,但在實際運行中又與社區存在相當密切的聯系,且還承擔大量公共支出的經濟成本。為此,建議出臺高層次《集體經濟法》,把集體經濟納入法律制度體系中,這樣,才能保障集體經濟利益關系的公平性與經營管理的高效性。

三是,建構或健全新老居民互動的多元化制度平臺,以促進轉型社區的社會融合。轉型社區的居民結構比較特殊,主要由外來新居民和本土居民兩大居民群體組成。而且,城市化的程度越高,新居民的比例越高。如城中村幾乎都成為新居民聚居區,新居民人數通常是本土居民的數倍乃至十多倍。但這些社區的公共治理,仍以本土居民為主,新居民則被排除在社區治理之外,甚至排除在社區參與之外。但社區參與,實際涉及社區權力及利益關系的分配,未有參與則意味著難以共享社區權力及利益。這種治理格局,無疑給社區矛盾沖突埋下了隱患。轉型社區的協調發展,不同居民群體的互動共享很重要。增大居民交往比例,搭建新關系網絡等,是破解轉型社區隔離和排斥的重要手段。?建立或完善多樣化的社區制度平臺,對促進居民群體的互動不可或缺。

總之,隨著我國城市化與“城鄉二元結構”的變遷和松動化,一些占盡天時地利的發達村莊演化成轉型社區,并形成城鄉關系極其混雜的過渡性結構,即“城鄉混合結構”。這一結構的存在和運行,一方面,為進一步打破城鄉分立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新社會空間;另一方面,也使轉型社區關系階段性地處在相當糾結的治理狀態,結構性張力增大,并普遍性地陷入治理困境。把轉型社區納入城市系統,建立或健全現代社區組織體系、創新集體經濟體制機制,建構具有良好適應性的制度規范等等,是擺脫治理之困的主要策略。在此過程中,盡量避免過猛“敲碎”原社區結構,以漸進多元方式推進社區發展,是更具科學合理性的轉型路徑。

注釋:

①顧永紅,向德平,胡振光.“村改居”社區:治理困境、目標取向與對策[J].社會主義研究,2014(3).

②秦瑞英,閻小培,曹小曙.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轉型社區的特征及治理模式探析——以深圳市愛聯社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3).

③姚進忠.賦權:“村改居”社區服務的路徑選擇[J].城市問題,2011(10).

④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城鎮化進程中珠三角村改居治理體系及路徑選擇專題調研報告[M].內部稿,2015:131,373.

⑤吳曉燕,關慶華.“村改居”社區治理中社會資本的流失與重構[J].求是,2015(8).

⑥梁慧,王琳.“村改居”社區居委會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理論月刊,2008(11).

⑦劉笑天,馬麗卿.城鄉統籌背景下轉制社區的管理[J].經濟工作,2013(9)上.

⑧徐睿.“村改居”社區組織體系的完善與問題分析——以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成都市A社區為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6).

⑨胡旭昌,高靈芝,高功敬.濟南市邊緣社區管理體制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2007(3).

⑩李德虎.轉型社區治理中的社區干部:行動邏輯與角色困境——基于成都市LH社區的樣本考察[J].領導科學,2016(6)中.

?李翠玲.珠三角“村改居”與反城市化現象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折曉葉.村莊邊界的多元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6 (3).

?韓丹.失地農民身份認同研究——以南京市A區村改居社區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8).

?蔡新燕.論我國社會資本積累與公民政策參與的良性互動[J].理論導刊,2008(2).

?曹姮鑰,康之國.后“村改居”時期的社區組織治理能力研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2).

?李志剛,于濤方,魏立華,張敏.快速城市化下“轉型社區”的社區轉型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7(5).

?徐勇.為規劃性的社會變遷導向——評《居委會與社區治理》[J].社會主義研究,2003(4).

?朱婧.城鎮化視野下的“村改居”社區認同性整合研究.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5(1).

?王碧紅,蘇保忠.比較分析框架下的“村改居”社區居委會的治理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7(6).

?陳曉莉.村改居社區及其問題:對城中村城市化進程的反思與改革[J].蘭州學刊,2014(3).

?徐睿.“村改居”社區組織體系的完善與問題分析——以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成都市A社區為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6).

?嚴娜.“集團公司帶社區”的現狀與動因分析——W市J街“村改居”社區建設的啟示[J].才智, 2014(24).

?楊貴華.我國城鄉社區組織發展與“村改居”社區組織建設[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1(3).

?高靈芝,胡旭昌.“村改居”后的“村民自治”研究——基于濟南市的調查[J].重慶社會科學,2005(9).

?胡旭昌,高靈芝,高功敬.濟南市邊緣社區管理體制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2007(3).

?賀雪峰.自治的功能及合理性[J].社會主義研究,2002(9).

?王義.論城市化進程中的社區排斥與融合:以A區村改居社區為例[J].臨沂大學學報,2015(1).

[1]李培林.巨變:村落的終結——都市里的村莊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2(1).

[2]藍宇蘊.“新村社共同體”:一個都市村莊的實地研究[M].三聯書店,2004.

(責任編輯:盧小文)

The Urban-rural Hybrid Structure of Communities in Transition

Lan Yuyun

Communities in transition are the results of loosen urban-rural binary structure.During this process, a unique social structure, i.e.the urban-rural hybrid structure, is formed.As a fundamental phrasal feature, it is the foundation and starting point of deepened urbanization for communities in transition and help to deconstruct the binary structure, but its existence and function also brings extra entanglement and structural tension to community relationship and dilemma to community governance.The main strategies are including those communities into the urban oper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modern community structure, reforming the collective economy institution, making issue-oriented laws and rules and seeking balance of interaction of institutions or rules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pheres.It is vital not to break the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communities insensitively but to take a progressive path to modernize them.

communities in transition; urban-rural binary structure; urban-rural hybrid structure

C912.81

10.3969/j.issn.1674-7178.2016.06.001

藍宇蘊,社會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學應用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ASH013)、廣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GD12CSH05)、廣州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2ZD03)資助。

猜你喜歡
轉型結構
“反季”的冬棗——轉季的背后是轉型
當代陜西(2021年17期)2021-11-06 03:21:30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安凱轉型生意經
汽車觀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30
聚焦轉型發展 實現“四個轉變”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6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論《日出》的結構
灃芝轉型記
創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持續成長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6: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成年人片|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片免费网站|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天堂网视频|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色偷偷一区|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丝袜亚洲综合|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毛片在线看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国产资源|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91青青草视频| 欧美日韩v| 久久免费视频6|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啪啪网|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理论精品| 免费国产福利|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中文字幕色在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免费一极毛片| 夜夜操国产|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91亚洲免费| 99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在线看|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午夜视频www| 欧美伦理一区|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91福利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精品视频福利|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