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麗娟 劉小勇
廣州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SWOT分析及路徑研究
◎ 謝麗娟 劉小勇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逐步由資源競爭轉向資本、技術競爭,最終走向文化競爭。廣州要邁向國際化大都市,不僅要在經濟、科技等硬實力建設下功夫,還要在文化和品牌等軟實力建設上下功夫,不僅要“以文化論輸贏”,還要“以文化論未來”。借助SWOT分析法,將廣州市文化品牌發展戰略與自身建設的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對這些因素展開綜合分析,探討廣州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可行路徑。
SWOT分析 城市文化品牌 路徑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特色化,在新型城市化的強力推動下,城市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文化競爭,“以文化論輸贏”。縱觀當今國際大都市,無不擁有鮮明的城市形象和獨特的城市文化品牌,從時尚之都紐約到創意之都倫敦,從藝術文化之都巴黎到動漫之都東京。在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積極發展城市文化品牌,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已成為眾多城市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廣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對于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具有先天優勢。目前廣州在文化品牌建設上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如文化產業整體實力不強、文化品牌數量偏少、文化創新力不足、文化領軍和專業人才匱乏、文化傳播力不足等。應充分挖掘和整合廣州特色文化資源,培育塑造廣州城市文化品牌,探索適合廣州城市文化品牌發展的可行路徑。
(一)經濟基礎雄厚,消費潛力巨大
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發展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經濟水平越發達,文化產業發展得越快。改革開放近40年的高速發展,為廣州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為文化發展提供相對充裕的物質條件。2015年廣州GDP達1.81萬億元,同比增長8.4%,已連續27年僅次上海、北京居于中國內地城市第三。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已經先于京滬突破2萬美元大關,實現了新的跨越。城市常住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35752.50元,同比增長7.1%。農村常住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924.85元,同比增長9.5%。城鎮居民生活方式正在走向富裕階段。
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近年來,廣州居民在文化消費方面的確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2014年,廣州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比2013年增長31.8%。文化娛樂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比重達4.8%,比2013年高0.4個百分點。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4647.8元,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13%,同比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1481.01元,占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9.3%,同比增長10.4%。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為廣州文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區位優勢突出,基礎設施完善
廣州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地處東太平洋沿岸,毗臨港澳,緊鄰新興崛起的東南亞國家,周邊有數個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和地區,處于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的最前沿,在“全球版圖”中占據優良的區位條件。此外,廣州是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位于區域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也是全省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這給廣州開展文化品牌建設帶來不可限量的經濟潛力和利益。
近年來,廣州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契機,不斷加強城市規劃,加快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逐步完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廣州已形成海、陸、空立體化和國際化的大交通網絡,擁有以廣州港、白云國際機場、鐵路樞紐和高快速路網為重點的現代化樞紐型基礎設施體系。另外,廣州的公共信息基礎設施較為發達,國際信息通信交換樞紐的地位得到不斷鞏固。廣州是國家三大電信樞紐和三大互聯網接入樞紐,擁有最大的國際出口寬帶容量和國家超級計算中心,信息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此外,文化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廣州現已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文化基礎設施,已建成了城市“10分鐘文化圈”和農村“10里文化圈”。文化基礎設施、公共信息設施和交通樞紐建設的逐步完善,為廣州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積淀深厚
廣州素有“千年羊城”、“南國明珠”的美譽,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資源較為豐富。一是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截至2014年末,廣州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1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15個,共計537個。擁有南越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廟等多處千年歷史建筑,還有鎮海樓、蓮花塔、陳家祠、余蔭山房等百年歷史建筑。此外,擁有洪秀全故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黃埔軍校舊址、長隆旅游度假區等十多處國家級旅游資源,具有打造國家級旅游品牌的優勢。二是擁有濃厚的創新文化。作為近現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革命思想輸出地,廣州人敢為人先、敢于創新的意識更加強烈,創新文化更加濃厚。改革開放近40年來,廣州作為多項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城市,為國家科技體制、金融體制、市場經濟、國內貿易流通等改革探路,先后被批準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試點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在許多方面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三是擁有開放包容的嶺南文化。廣州人的務實、開放、兼容、創新,是對嶺南文化最好的詮釋。中西文化不斷在此碰撞和交流,各種思想和技術兼收并蓄,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嶺南文化,同時作為我國海外華僑分布最多最廣的大城市,龐大的海外華人網絡和粵語文化圈,也為廣州文化品牌走出去提供了機會和資源。
(四)資源要素集聚,營商環境良好
作為華南地區教育資源集聚中心,廣州擁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63所,相當于全省高校總數的2/3,并集中了全省97%的國家級重點學科、77%的自然學科與技術開發機構和全部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創新資源豐富,科研技術實力雄厚,不斷在重點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末,全市的發明專利申請達20087件,發明專利授權達6626件,分別增長了37.7%和44.4%。全市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8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1人,以及國外、境外機構獲評院士3人。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2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9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7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24家。為社會培養并輸送中高端人才29.46萬,其中研究生2.32萬,本專科生27.14萬人。目前,廣州市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善的基礎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體系,這些為廣州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品牌的塑造提供了科技支撐和智力資源。
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城市文化品牌的崛起,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如同滋養萬物的生態系統,能減少制約城市文化品牌發展的束縛。作為中國大陸發育最成熟的城市之一,廣州憑借其良好的營商環境為改革開放近40年的飛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廣州發揮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先后獲批南沙自貿試驗區、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多次榮登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榜首。此外,廣州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行政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多項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著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的商業環境。
(一)文化產業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培育城市文化,成為構建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支撐。作為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科教文衛中心,廣州雖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文化資源以及人才儲備,但文化產業轉換力不強。當前除了在新聞出版、網游動漫、產業設計、廣告等細分領域上占有一席之地外,在影視制作、印刷、藝術展覽、文藝演出、文化展覽等文化產業的細分領域上都與其整體經濟實力不相匹配。從規模上看,2014年廣州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9.34億元,比上年增長18%,占全市GDP比重為5.08%,高于2013年的4.67%,但卻遠遠落后于北京(2794.3億元,占GDP比重為13.1%)、上海(2833億元,占GDP的12.02%),與深圳(1560億元,占GDP的9.7%)等城市相比也有不小差距。
此外,廣州的文化產業種類多,但產業結構層次較低:文化產業相關層(傳統文化產業)規模較大,文化產業外圍層(文化服務業)不足,文化核心層優勢不夠突出。廣州的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雖然處于國內前列,但領先優勢不夠突出,沒有國際知名的文化原創自主品牌,更沒有形成像美國好萊塢影視、日本動漫、韓劇等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產業集群。從企業上來看,2013年廣州上市文化企業僅10家,缺乏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還沒有涌現類似騰訊這樣的大企業。大多數文化企業是中小民營企業,資產規模不大、資金、信息、人才、經營渠道等要素相對比較匱乏、知識產權維權能力較弱。不少民營企業家往往習慣于賺“快錢”,缺乏長期的戰略眼光,創新動力和創新意識不足,難以培育出優秀文化品牌。
(二)文化創新力不足,缺乏文化領軍人才
創新是引領文化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具備原創力和創新力,才有可能為市場推出受歡迎的文化精品、優品和新品,提高文化品牌的影響力。目前廣州在文化發展方面的創新動力還明顯不足,鼓勵創新、容忍失敗、崇尚競爭的創新文化尚未形成,文化產業整體上創新不足,山寨現象嚴重,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比如上世紀90年代廣州流行音樂樂壇一度是全國流行音樂中心,涌現出了陳小奇、李海鷹、畢曉世等著名詞曲作家,并譜寫了一批像《濤聲依舊》、《彎彎的月亮》、《輕輕地告訴你》、《信天游》、《快樂老家》等膾炙人口的優秀歌曲。近十年,廣州音樂制作每況愈下,以廣州為中心,獨立、有影響的音樂作品總體偏少,更缺少作為時代或城市符號的標志性作品。
塑造廣州文化品牌,不僅需要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推出具有嶺南風格、中國風骨和世界風尚的精品力作,更需要一批文化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持。改革開放初期,廣州以開放包容的嶺南藝術氛圍,產生和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名人,這些名人和大師在各個藝術領域推進了廣州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塑造了一批優秀的文化品牌。現階段,廣州文化產業領軍人才短缺,特別是在音樂創作、戲劇創作、表演、導演方面的名作家、名演員、名導演缺乏,致使廣州出不了震撼全國乃至影響世界的優秀作品。此外,廣州市從事文化工作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文化產業生產制造環節,創意研發和營銷環節人才匱乏。目前沒有一個相對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來組織廣州市的文化品牌建設,使廣州市的城市文化品牌資源得到有效整合。
(三)文化傳播能力不足,缺乏前瞻性規劃
擴大城市文化知名度,除了關注城市的品牌建設之外,宣傳和營銷也是將城市推廣出去的一條有效途徑。現階段,廣州文化宣傳的力度和廣度方面都表現乏力,在文化品牌的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一是傳播渠道單一。未能充分整合大眾傳播媒介(電視、報紙、廣播、雜志)、分眾傳播媒介(電梯廣告、戶外廣告、交通廣告等)、組織傳播媒介(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研討會等)、網絡傳播媒介(網絡廣告、BBS、博客、微信等)以及人際傳播媒介(交談、聊天、口碑等)等多種媒介與大型節目盛會、會展營銷等其他傳播手段開展全面的城市文化傳播。二是傳播的時間、范圍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比如不能根據公眾對城市品牌形象的認知需求與評價要素進行及時有效、又有針對性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不能開展長期性、系統性的宣傳;傳播層次僅停留在“點”和“面”上,缺少城市整合營銷傳播戰略規劃。
當今世界先進文化城市,例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在推進文化建設,打造區域和世界文化中心的實踐中,都堅持規劃先行的理念。它們在謀劃城市文化發展的定位上,進行了充分論證和大膽規劃,使規劃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例如,倫敦作為文化中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英國政府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做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規劃。因此,廣州急需出臺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扶持有潛力有優勢的文化企業加速發展,扶持一批優秀文化精品、經典創作生產。
(四)文化輻射力不足,文化機制有待完善
廣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品牌,并引領和促進了廣州文化方面的發展。但是由于產業版權保護不力、投融資機制問題,以及欠缺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導致廣州的文化品牌輻射力不足,還遠遠稱不上區域文化中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產業文化化水平不高。以巴黎為例,其高級成衣、皮革、香水、化妝品、旅游和葡萄酒等相關行業已經文化化,在全球享有較高聲譽,相當一部分產品是附加值高的“奢侈品”。截至2015年底,廣州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25件,落后于北京(220件)、上海(179件)、深圳(162件)和泉州(142件),尚未培育出極具世界影響力的品牌。二是對外交流、輸出能力弱。廣州對外文化交流的領域狹窄,沒有將文藝創作活動和學術研究活動納入對外文化總體建設中去。廣州更多地是引進國外的文化產品,相對缺少原創的文化精品,缺乏開展對外交流的足夠條件。現階段廣州的文化貿易遠遠落后于貨物貿易,出口的文化產品多為傳統文化產品,產品同質化、品牌低端化、產業斷裂化嚴重,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三是文化機制有待完善。廣州市文化企業面臨用地難、融資難、稅負重、資源少、人才缺和技術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問題,只有破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機制體制性障礙,比如改革管理體制、完善投融資體系、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等,調動一切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目前廣州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隨著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交融日益密切,文化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政府債務危機加深,世界進入一個新的經濟周期。中國也出現了以產能過剩、經濟放緩、結構調整為標志的經濟新常態。在此背景下,世界范圍內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城市層面的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無疑文化產業是最好的一個抓手。在資源和能源日益趨緊的今天,文化產業憑借其低碳環保和高附加值等特性脫穎而出,不僅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焦點,也成為我國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快速發展和融合也印證了一個新的文化時代的到來。文化已經從幕后走向臺前,從邊緣走向中心。因此廣州應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順勢而為,結合自身城市特征,大力促進文化發展和繁榮,通過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實現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從而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政策支持帶來的機遇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將文化產業發展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重大戰略目標。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隨著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以及《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廣東省“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參考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等一系列文件及配套政策出臺,廣州結合自身的實際,陸續出臺《廣州市文化建設規劃綱要》、《廣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和《廣州建設文化強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規劃綱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及配套政策,為廣州文化發展指明了目標,帶來了機遇。
(三)創新驅動發展帶來的機遇
當前廣州已經確定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戰略。雖然GDP總量在全國排第三,但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不高,很多產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傳統粗放式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必須通過創新驅動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具體來說一是科技創新為文化產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現階段廣州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可依托產業優勢,積極尋找文化產業與新技術的結合點和創新點。例如,“互聯網+”憑借其龐大的數據庫和超強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既能為文化產業創新提供低成本、多渠道的技術平臺,又能深度整合文化資源,促使文化產業實現高層次的集約化經營和科學化管理。二是業態拓展和融合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各要素無縫對接,為“文化+”等新業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例如文化與旅游、金融、技術、體育、物流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可以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交流提供平臺,催生富有競爭力的新業態和新產品,實現文化產業的市場化和規模化。
(四)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
結構調整既包括地區性結構調整,還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是地區性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區域總體發展戰略,特別是推進珠三角區域一體化、打造粵港澳經濟圈、加快廣東自貿區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南沙自貿區的建立,廣州的總部經濟吸引力大增,同時廣州的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設,都將為廣州文化發展提供更大的舞臺。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現階段傳統產業增長乏力,產能過剩、競爭力不強。與此同時,生產要素的價格上升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產業結構調整已呈倒逼之勢。而文化產業具有融合性強、可持續的獨特優勢,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新亮點,不僅能優化經濟結構,而且推動文化產業升級,促進了新興文化業態的涌現。廣州要把握機遇,做好文化產業升級、文化產品升級、文化人才隊伍升級,文化品牌升級,從而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五)重大戰略建設帶來的機遇
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南沙自貿區建設、“中國制造202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廣州提出的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是順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舉措,都為廣州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塑造文化品牌和走出國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廣州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和文化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機遇。廣州應把握此戰略機遇,要以國際化的視野和胸懷,在全球化競爭中整合資源,開拓國際化市場。提升“廣州制造”的競爭力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機遇。目前廣州傳統文化產品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要提升廣州文化產品的質量與競爭力,應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增加產品和服務的文化附加值。自貿試驗區和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將為廣州文化品牌走出去提供廣闊空間。廣州文化企業可依托自貿試驗區建設文化保稅區,充分利用該平臺,大力推動廣州文化走出去,提升廣州的世界影響力。
(一)國際競爭加劇
隨著文化的開放性和交融性不斷增強,國家之間、城市之間的競爭日趨演變為經濟和文化的融合,越來越表現為深層次的文化競爭。在文化全球化時代,世界發展的未來需要新的文化實踐和意識形態表達。主張多元化共存,推進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流融合,越來越獲得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認同。當前,以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將文化發展列為立國之本,以印度、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也紛紛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文化競爭日趨激烈。
自二戰以來,美國一直試圖通過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和科技優勢,通過文化輸出、文化侵略,不斷向全世界傳播美國文化價值觀,最終實現文化霸權。多數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面對美國文化入侵時采取了各種形式抵制,比如關貿總協定中的“文化例外”主張。近10年來,依靠政府的強力推動,日本和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相當迅猛,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動漫輸出國,韓國也成為影視產品出口大國。中國看似與其他國家同臺競技,但實際上中國的經濟剛起步,文化發展的基礎不能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此外,中國不僅要抵御美國文化入侵和文化操控,還要抵御其他歐洲國家、甚至部分亞洲國家(日本和韓國)的文化入侵。所以,中國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廣州在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過程是充滿艱辛的逆流而上。
(二)國內競爭激烈
在文化產業高速成長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內城市開始重視本土文化品牌的宣傳,保護和開發各類本土文化資源,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從而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不僅像北京、上海等這樣的一線城市在積極走城市文化品牌道路,就連中西部地區的一些中小城市也在根據自己城市的特點來發展城市文化品牌。
從大珠三角區域來看,廣州的城市文化影響力與輻射力與香港、澳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文化產業總體規模落后于深圳,直接導致廣州在大珠三角地區的文化引領作用難以發揮。近年來,珠三角各大城市紛紛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城市文化品牌建設。雖然廣州市的經濟和區位優勢較為明顯,但從城市文化特色來看,省內其他一些城市的文化特色更加明顯,這對廣州市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設構成了一定挑戰。例如建市時間短、文化資源嚴重缺乏的深圳有“龍城”、“創業之都”、“設計之都”的美譽。1999年自樹立文化立市理念到文化強市再到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深圳的文化建設踏上了一個個新臺階。
(一)戰略定位
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過程是非常復雜的,不僅要有一套名稱、口號和標志象征,還要找到自己城市的核心價值和品牌定位。因此,找準城市角色定位,凝練城市文化品牌,是廣州塑造品牌的關鍵。“十三五”時期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將是國家推動文化大繁榮的關鍵期,也是廣州強化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關鍵期。要深刻領會、深切感悟新時期國家的這一重要舉措,必須明確廣州文化的戰略定位。
新時期新形勢下,廣州被重新定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其文化和經濟方面都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廣州在制定城市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時,應當依托廣州特有的自然、經濟資源和歷史文化特色,明確其“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國際商貿文化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定位,切實發揮好文化引領作用,弘揚廣府優秀傳統文化,薈萃廣府文化精華,引領文化創新,努力打造“開放、包容、創新、務實”的城市文化品牌,以彰顯“千年羊城,南國明珠”的獨特魅力。
(二)發展路徑
1.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擦亮歷史文化品牌
文化遺產是廣州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礎條件和寶貴資源。廣州應對全市范圍內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建筑、傳統藝術等文化遺產做好統籌規劃,重新擦亮廣州歷史文化品牌。重點做好世界文化遺產、歷史街區、特色建筑和文物、近現代革命策源地等品牌塑造工作。
著力打造世界文化遺產民族品牌。廣州的文化遺產眾多,但至今尚未有一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個長期的、系統性的過程,廣州應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發掘、整理和申遺工作,早日實現 “零”的突破。例如規劃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文化博物館等相關設施,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各節點城市的交流聯誼,建成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精品項目,凸顯廣州在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史上所處的重要歷史地位。另外,加大對 “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懷圣寺光塔”、“南海神廟”及“明清古碼頭”等遺址的保護力度,并將其列入申遺預備名單。
著力打造近代史之都品牌。廣州雖然是座千年古城,它的地方文化卻成熟于近代。廣州是近代新思想的發源地,對近代中國的思想、變革等方面影響重大。清末民初,伴隨著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嶺南文化大師的出現,廣州向全國輸出了近代民主革命思想。世界四大著名軍校之一的黃埔軍校的建立為近代革命培養并輸送了一批軍事將領。此外,廣州留下了96個現代革命遺址(群)及紀念性建筑物,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黃埔軍校舊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等重點遺跡。廣州應以“策源地文化”為核心,以“黃埔軍校”和“孫中山”為支撐點,通過豐富的史跡、典型的人物、著名的事件等基本元素,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近代史之都品牌。
2.著力打造兩條最美城市中軸線
廣州正邁向國際化大都市行列,一個強有力的城市中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特定的自然條件和歷史背景,廣州的城市中心集聚在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南北向城市軸線和珠江東西向的城市主軸線。作為廣州城市名片之一的北京路,地處廣州傳統中軸線,聚集了眾多主題突出的歷史文化街區,保存了廣州乃至嶺南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嶺南歷史傳統文脈之所在。北京路街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集聚了文化、金融、商貿等主導優勢產業,是廣州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作為廣州市唯一主打文化品牌的北京路街區,應加強規劃建設,把北京路街區重點打造成集經濟、文化、歷史、生態為一體的開放式廣府文化博覽區,集中展示嶺南文化核心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擦亮廣府文化品牌。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長達12公里,匯集了中信大廈、新電視塔等一系列標志性建筑物,形成南北向的城市景觀主軸線。現階段,新城市中軸線的珠江北岸已聚集了金融、商業、貿易、文化等優勢產業,形成了一系列城市中心的功能節點和區段。因此,積極推進廣州新中軸線區域的建設,對于強化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助于提高中心城市地位和經濟競爭能力。當前廣州應著力推進“城市中心區段”建設,依托海心沙這一亞運地標文化設施,整合廣州大劇院、廣東省博物館以及廣州圖書館等新城市中軸線周邊景觀載體,打造集金融貿易、生態休閑、文化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此外,全面鋪開廣州博物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文化新館的文化設施建設,打造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
3.整合文化資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廣州要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必須加強對商貿文化、民俗文化等的深度挖掘,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培育廣州特色文化品牌。
建設商貿文化名城。一方面,廣州應提高總部經濟能力,大力推進現代商貿業發展,借助“互聯網”和傳統商貿優勢,形成“線上線下”發展新格局,把“千年商都”從傳統商都提升為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商都。另一方面,廣州應將粵商“敢為人先,務實創新、開放兼容”特有的人文精神融入到文化產業建設和商貿文化中心建設上。一是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重點發展餐飲業,舉辦“廣州國際美食節”等大型節慶活動,推介廣州美食和餐飲品牌,開發美食主題文化產品,培育“食在廣州”特色品牌。二是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打造國際商貿會展之都。利用“廣交會”國際化平臺,推動文商結合,搭建國際知名的文化產品和知識產權展示交易平臺,培育“廣交會”特色品牌,擴大國際影響力。三是努力建設文化消費中心,制定文化消費政策,營造文化消費市場良好環境;拓展文化產業新業態,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完善影院、劇院和音樂廳的服務功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消費中心。
擦亮廣府文化品牌。綿延千年的廣府文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讓廣州這座城市熠熠生輝。在廣府文化千年的歷史演進中,“廣府廟會”、“廣府花市”、“乞巧文化節”等民間風俗,“粵劇”、“粵曲”、“粵菜”、“三雕一彩一繡”(暨玉雕、木雕、牙雕、廣彩、廣繡)、廣州琺瑯等各式各樣的民間藝術被保護和傳承了下來。廣州應充分整合資源,深入挖掘和分析廣府文化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建立相應的遺產利用方式,擦亮廣府文化特色品牌。一是整合所有民俗和民間工藝資源,建立廣府文化數據庫,深化廣府文化的研究。二是結合新時代特征,賦予適應時代變遷的新內涵,將民俗和民間工藝以大眾喜聞樂見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廣府達人秀表演、非遺表演。三是著力推進“一區一品牌”的特色文化品牌建設工作,組織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動,邀請市民參與。四是發揮主流媒體和網絡新媒體作用,通過舉辦國際學術交流會等大型文化活動,將廣府文化傳播出去,打響廣府文化品牌。
4.促進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積極推進“文化+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一是“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建設廣州海上絲綢之路遺址藝術公園或紀念廣場、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博物館,積極申遺,打造歷史旅游拳頭品牌。二是“近代革命策源地”旅游品牌。整合三元里抗英遺址、黃埔軍校舊址、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大元帥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農民運動講習所等史跡,著力打造紅色旅游品牌。三是“廣府文化”旅游品牌。繼承花城歷史,規劃建設一批嶺南特色的生態城市花園和主題花景,打造一批像海珠生態城的精品花園,形成觀花旅游景點。重點突出廣州花城、波羅誕和天后誕廟會、“三雕一彩一繡”。
積極推動“文化+體育”,打造國際體育名城。近年來,廣州市成功舉辦2010年亞運會、亞殘運會、亞洲冠軍聯賽(足球)、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廣州國際馬拉松賽、世界青年攀巖錦標賽等國際賽事,提高了廣州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承辦各種體育盛會不僅豐富了廣州體育文化,提升了市民的體育意識,拓展了體育工作的內容,更為廣州鍛煉了一大批舉辦國際綜合運動會的人才,積累了舉辦國際綜合運動會的經驗。現階段,盛會留下的“體育遺產”,不僅成為城市景觀的一大亮點,更極大地提升了廣州舉辦國際賽事的設備水平。下一階段,廣州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大做強以恒大和富力兩大俱樂部為首的足球產業,繼續提升亞洲冠軍聯賽(足球)、廣州國際馬拉松賽、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等重大體育賽事品牌影響力,積極開發有創意的文化體育產品和活動,壯大廣州體育活動品牌,為邁向國際體育名城添磚加瓦。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榮躍明主編.上海文化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歐陽友權主編.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徐俊忠,陸志強,顧澗清主編.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溫朝霞,黃麗華,何勝男.對廣州市天河區打造新嶺南文化中心區的思考[J].探求,2015(5).
[6]郭文佳.商丘文化品牌的塑造與推介策略芻議[J].商丘社科,2015(3).
[7]甘新主編.中心城市論——廣州走向國際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8]趙建國.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戰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9]李權時,顧澗清等著.廣府文化論[M].廣州:廣州出版社,2013.
[10]甘新主編.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11]王國中.培育城市文化品牌,促進魅力無錫建設[J].江南論壇,2012(9).
[12]杜裕民,胡繼艷.滁州城市文化品牌定位思考[J],滁州學院學報,2012年(2).
[13]曾偉玉,顧澗清主編.廣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研究[M].廣州:中國出版集團,2011.
[14]曾偉玉,顧澗清主編.廣州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研究[M].廣州:中國出版集團,2011.
[15]孫云主編.廣州文化軟實力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
[16]夏穎.對文化產業品牌的思考[J],黑河學刊,2009年(3).
[17]劉前紅.品牌帶動戰略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效應分析[J],商業時代,2009,(5).
[18]于霞.廣東文化產業品牌建設的現狀與發展思路[J],改革與戰略,2009,(12).
作者簡介:謝麗娟,廣東金融學院經濟與貿易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經濟。劉小勇,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
(責任編輯:盧小文)
The SWOT Analysis and Path Study of Creating Guangzhou’s Cultural Brand
Xie Lijuan, Liu Xiaoyong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mpetition among cities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resource competition to capital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finally to cultural competition.To become a global metropolis, Guangzhou not only has to improve it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hard powers, but also culture, brand and other soft powers.Culture not has a say on wining or loss, but also the future.Using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uangzhou cultural brand with th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self-construction, and carries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to explore the feasible path of shaping Guangzhou’s cultural brand.
SWOT analysis; city cultural brand; path
F291.1
10.3969/j.issn.1674-7178.2016.06.013
廣州世界文化名城建設與文化產業重點研究基地科研資助項目“廣州市文化品牌塑造研究”(項目編號:2015WHJD1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