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靜 董燦貞
淺談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與臨床應用對策
●張海靜 董燦貞
目的: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臨床應用對策。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出現不良反應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臨床不良反應及原因。結果:靜脈滴注頭孢菌素類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顯著高于口服后產生的不良反應高;患者應用第2代、第3代頭孢菌素后的不良反應,顯著高于第1代。結論:臨床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時,必須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用藥,如果發生疑似不良反應發生,要及時停藥并進行相應處理。
頭孢菌素;不良反應;臨床應用
頭孢菌素類藥物是一種含頭孢烯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效果強、殺菌作用好、抗菌廣譜及毒副作用比較低等優點,目前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抗菌治療中。不過,隨著頭孢菌素類藥物的種類越來越多,臨床發現,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也明顯增多,不僅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也對患者帶來了一定的危害。為探討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臨床應用對策,本文選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出現不良反應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78例患者中,男38例,女40例;年齡1-78歲,平均年齡(40.2±3.3)歲。發生變態反應54例,畏寒和發熱等不良反應5例,胃腸道惡心和嘔吐等不良反應10例,靜脈炎2例,頭痛3例及過敏性休克4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78例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出現不良反應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了解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類型及臨床表現,對造成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防治不良反應的相關方法。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78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所屬系統,記錄不同選藥與不同給藥方式后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78例患者中發生變態反應54例(69.2%),畏寒和發熱等不良反應5例(6.4%),胃腸道惡心和嘔吐等不良反應10例(12.8%),靜脈炎2例(2.56%),頭痛3例(3.85%),過敏性休克4例(5.13%)。頭孢菌素類藥物應用靜脈滴注后產生的不良反應,明顯比口服后產生不良反應高;第2代、第3代頭孢菌素用藥后不良反應,明顯比第1代用藥后不良反應高。
(2)78例患者中對第1代藥物產生不良反應8例,對第二代藥物產生不良反應35例,對第3代藥物產生不良反應30例,未見第4代藥物產生不良反應;口服用藥后產生不良反應僅有4例,靜脈滴注給藥后出現不良反應19例。
(3)通過對78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造成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如下:其中有23例患者是因個體體質較差導致、有14例患者是在用藥期間飲酒導致、11例患者是因年齡過大導致、9例患者是因治療期間飲食習慣較差導致、6例患者是因治療期間合并用藥導致、9例患者是因用藥劑量過大導致、6例患者是因治療期間情緒不佳導致、6例患者是因治療環境因素導致、3例患者是因藥物質量問題導致。
頭孢菌素類藥物是臨床上十分常用的一種抗菌藥物,其主要是將7-ACA(7-氨基頭孢烷酸)作為母核,然后對不同側鏈進行連接制作而成的。隨著頭孢菌素類藥物的廣泛應用,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也越來越多。本次研究中,78例患者中發生變態反應54例,畏寒和發熱等不良反應5例,胃腸道惡心和嘔吐等不良反應10例,靜脈炎2例,頭痛3例,過敏性休克4例。經過臨床有效治療,未出現死亡。研究結果顯示,頭孢菌素類藥物由于用藥后不良反應導致死亡的患者在臨床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中要占到10%,具有較高的比例。所以,臨床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一定要觀察患者不良反應。臨床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發生的不良反應有以下幾種:①變態反應:患者會出現炎性反應與組織損傷,臨床較常見,變態反應表現出過敏癥狀。本次研究中,發生變態反應54例(69.2%),研究對象中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②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頭孢菌素類藥物會導致患者腸道與胃部產生不適感,臨床多表現出腹痛、腹瀉及食欲不振等癥狀,一般患者的癥狀表現程度較輕,并不需要特殊處理。本次研究中,發生消化系統不良反應10例(12.8%),比相關資料中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高,與本次研究所選研究對象,老年人與兒童患者較多有關,老年人與兒童的消化系統與成年人相比相對較弱,容易出現不良反應。③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選擇靜脈滴注的給藥方式,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停藥后以硫酸鎂進行對癥處理癥狀就會消失。本次研究中,發生頭痛3例(3.85%)。
頭孢菌素類藥物應用靜脈滴注后產生的不良反應明顯比口服后產生不良反應高;第2代、第3代頭孢菌素用藥后不良反應明顯比第1代用藥后不良反應高。這主要是因為第3代、第4代藥物是研究第1代、第2代藥物的基礎,抗菌的活性高,更穩定,對患者產生致敏成分更低,安全性也就越高。本次研究中,對第1代藥物產生不良反應8例,對第二代藥物產生不良反應35例,對第3代藥物產生不良反應30例,未見第4代藥物產生不良反應。臨床選擇第2代、第3代藥物治療較為常見,所以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本次研究中,口服用藥后產生不良反應僅有4例,靜脈滴注給藥后出現不良反應19例。因靜脈滴注藥物作用更快,患者易短時間發生不良反應。臨床治療過程中,可選擇口服用藥,盡可能避免靜脈滴注,尤其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要注意選藥,避免患者出現過敏性休克。臨床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會使患者腸道菌群維生素K受到抑制,治療期注意補充維生素K,使患者正常血流量可以得到恢復。定期檢測患者血壓、心率等各項生命指標,防止患者凝血功能出現異常。
臨床用藥前要詢問患者過敏史,過敏嚴重時會發生過敏性休克。醫護人員一定要詢問患者過敏史,選擇合適藥物治療,避免發生過敏。以皮試的方法做免疫學檢測,由于頭孢類藥物過敏反應不大,不能發揮皮試作用,所以,臨床用藥時除非藥物說明書明確規定了皮試,則很少進行皮試檢測,有過敏史患者用藥前要做皮試。綜上所述,臨床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要做好預防和緊急處理,重視藥物不良反應的危害,規范用藥,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
(作者單位:兗州中醫院)
[1]朱曉燕.頭孢菌素類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分析與臨床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6,10:177.
[2]王梅香.頭孢菌素類藥物各種不良反應表現及預防措施的探討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