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 左麗麗 付玉芹
基于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基礎護理實驗教學改革分析
●張倩倩 左麗麗 付玉芹
護理學為臨床實踐應用型學科,對于護理院校而言護生實踐技能水平是對其教學水平予以衡量的主要指標。在護理技能教學中基礎護理實驗教學地位較高,可有效培養護生專業技能。傳統基礎護理實驗教學模式弊端較多,無法與現代醫學教育發展需求相滿足。當前基礎護理實驗教學迎來改革,注重培養護生實踐能力,將其作為核心,強調提升護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主學習能力,為此需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現查閱大量資料后綜述基于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基礎護理實驗教學改革手段。
實踐能力培養;基礎護理實驗教學;改革
護理學的繼承者與實踐者為護理專業學生,護理核心能力強弱直接由護理專業學生體現,為此在護生教育中不僅要注重培養護生基本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還要提升其綜合素質并開拓創新思維。臨床護理工作對護士實踐操作能力要求極高,教育部于2006年明確提出要對人才培養模式予以改革。現具體探討基于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基礎護理實驗教學改革方法。
我國高等護理教學模式中多將學科作為教學中心,三段式教學法即“基礎-專業-實習”為基本框架。該模式強調內容為不同學科課程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但導致理論與實際相脫離、實驗室及課堂教學與臨床相脫離的現象。在改革高等護理教學時教學模式要轉變為以實踐為導向,其中早期與臨床接觸已經成為主要趨勢。于護生角度而言,將早期與臨床接觸理念引入,有利于對其臨床思維予以構建,對我國傳統基礎護理實驗教學不足予以有效彌補,亦可確保于現行體制下將護生綜合素質予以有效提升。在基礎護理教學中實驗室為主要平臺以供護生實踐,但基礎護理實踐主要來源于臨床,為此在改革中引入早期與臨床接觸理念可增加護生基礎護理操作的感性認識,同時有利于開展情感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在實驗課堂中引入先進護理理念,開展多種教學方法,將護生創新思維激發[1]。
2.1 目標教學法
該教學方法主要是將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核心,便于培養實用型人才。在搬運、灌腸、鋪床及酒精浴等教學中將目標作為先導,主要讓學生自學,課前教師將本次學習目標與遵循原則及相關操作問題提出,課堂上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帶著疑問,教師發揮指導作用;最后教師抽查。這樣一來可增強教學效果,且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予以培養。
2.2 案例教學法
該教學方法即基于教師指導下結合教學目標要求對案例予以利用,為教學活動提供引導,組織護生學習、探究與討論,其特點為研究性、針對性、啟發性及實踐性。在靜脈輸液、口腔護理及鼻飼等護理操作中教師結合患者實際將案例設計出來,而后將學生分組,各組案例不同,小組間開展角色扮演,且將腳本提前寫出。課堂上小組成員分析本組案例后再匯報,各個角色開展相應操作,操作時錄像,完成后回放,成員將問題找出,教師點評整個過程。該方法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護生實踐能力。
2.3 情境教學法
該方法中心為臨床問題,對角色扮演方式予以利用進行學習,可對學生綜合應變能力予以培養,增強實驗教學效果。教師結合本課講授內容將病例情境設定出來,而后學生結合自身對教材知識與案例的理解,表演出護理過程。對情境予以設置時應將護士規范的站立行體現出來,同時還要體現護患溝通技巧與愛傷觀念[2]。該教學模式有利于強化護生印象,啟發思考,使其身臨其境,對協調、語言溝通、合作、應變、發現與解決問題等予以鍛煉。
2.4 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功能在于培養學生技能,但單純依靠實驗室培訓遠遠不夠,需增加課下練習機會,強化課后聯系。結合學生練習與使用實驗室情況將實驗室開放計劃制定出來,使學生在查漏補缺時時間充足,提升操作熟練度。在開放實驗室時輪流讓學生擔任管理員,管理物品、安全及衛生,可強化學生管理能力,將責任心提升。
經過調查護生基礎護理操作薄弱環節后發現護生缺乏明顯的實踐感受,如在注射模型時無真實感受,為此在改革時要將實驗項目創新。如在基礎護理實驗教學中引入動物實驗,給護生提供注射活體模型的機會,使其從模型注射有效過渡到真人注射。研究發現[3]在注射模型的選取中選擇家兔操作控制難度低且經濟,且脫毛區毛發生長時間為10d,利用率高。每只家兔或家兔每側耳緣靜脈及腹部可注射5~12次,皮內注射腹部與背部超過10次,前腿根部或臀部肌肉注射及皮下注射每側可注射次數為4~8次。因家兔為活體模型,護生穿刺感受與人體注射無異,可強化護生感受與體會。在基礎護理實驗教學中引入動物實驗可將護生學習積極性與興趣激發,增加操作時真實感,進而提升實踐能力。此外,還要安排護生臨床實習,時間為2周左右,教學計劃完成時要求護生每日寫實習日記,將自我感受與實習態度記錄下來,同時有利于培養護生質疑精神,鍛煉評判性思維,增強職業信仰[4]。
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將實踐積極性調動,實驗課可優化考核方法,如單獨計分,且修改考核指標,避免只注重護理技能操作程序。新型考核標準應將綜合能力、職業素質及操作程序等納入其中。100分為實驗成績總分,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一為實驗課日常考核,占比為10%,包括到課率、實驗報告、態度及儀表燈,且將創新之處與自我感受寫出;其二為綜合期末技能與各項操作考核成績,占比為90%,評分標準為準備物品、操作熟練讀、綜合評價及溝通能力。
基礎護理實驗為護理基礎課程,實踐性強,護生主要通過該課堂對護理基本操作技能予以掌握。傳統教學方法為灌輸式教學,教師忽視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且三段式實驗教學模式弊端較多,無法對護生實踐能力予以有效培養。通過引入早期與臨床接觸思維,對護生臨床思維予以培養;優化更新教學方法,創新實驗項目,增強護生真實感受,活躍課堂氣氛;優化考核方式,調動護生實踐積極性,最終提升其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1]談益芬,王勝香,李佳等.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基礎護理實驗教學改革[J].全科護理,2014,12(16):1523-1524
[2]李丹.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基礎護理實驗教學改革[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9):1413-1414,1415
[3]柯穎.護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5(6):276-277
[4]沈軍,吳友鳳,陳小菊等.護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2,41(28):300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