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26例失眠癥的中醫護理體會
●李玲玲
目的:探討中醫護理失眠癥的方法。方法:對26例失眠癥患者中醫護理體會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所有的患者好轉出院。結論:中醫護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失眠,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失眠癥;中醫;護理措施
失眠是指睡眠的發生或維持出現障礙,睡眠質量不能滿足生理需要,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及健康的一類病癥,屬于祖國醫學“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不寐”范疇[1]。隨著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人們生活、工作壓力增大,對生活質量要求提高,失眠的發病率呈日益上升趨勢,嚴重困擾著人民生活和工作。正常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勞,恢復人體精力,使人們精、氣、神充沛。這一切均賴于心神平和,營衛通達,陰陽平衡。改善睡眠質量,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我科在中醫中藥治療的同時,結合辨證施護,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近幾年來有關失眠的中醫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期間失眠病人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齡41-65歲,平均53歲。療程均為10d。2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睡后易醒、時醒時睡、醒后難以入眠、甚至整夜失眠等不同表現。
2.1 起居護理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病室環境。床鋪最好柔軟、平整、舒適、保暖和透氣,枕頭軟硬適宜,減少噪音。保持適宜的光線,入睡時窗戶用深色窗簾遮擋。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保持室溫20℃左右。睡前不做劇烈運動,避免過度興奮。可以在室外空氣新鮮的地方漫步30min或聽輕松的音樂。睡前用熱水泡腳,或者用中藥熱水泡腳。熱刺激可以促使血管擴張,引導氣血下行,使入睡時間縮短。
2.2 耳穴按壓
2.2.1 耳穴壓籽法指選用質硬而光滑的小粒藥物種子或藥丸等壓耳穴以防止疾病的方法,又稱壓豆法、壓丸法,是耳毫針、埋針治病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簡易方法。不僅能收到毫針、埋針同樣的療效,而且安全、無創、無痛,且能起到持續刺激的作用,易被患者接受。臨床常用的貼壓物可以選用王不留行、白芥子。
2.2.2 常用穴位利用按摩耳穴進行失眠治療的關鍵是取穴,臨床常用穴取心(定位在耳甲腔正中凹陷中)、神門(定位在三角窩后1/3的上部),皮質下(定位在對耳屏的內側面)[2]。
2.2.3 操作方法準備耳穴貼壓物,膠布0.5cm×0.5cm,膠布中央放置一粒白芥子。檢查耳部皮膚是否完整,將耳廓皮膚消毒后將探針探穴,以患者酸脹感明顯為宜中醫稱之為得氣,將貼壓物貼壓于所探耳穴上,然后每穴輕柔1分鐘,使耳廓充血發熱。每日按壓耳穴3~5次,睡前再行按壓,按壓時間為每穴1~2min。隔日換貼1次,兩側穴位交替應用。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4d。
2.3 穴位按摩
2.3.1 穴位按摩以經絡穴位按摩為主,其手法滲透力強,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延年益壽之功效[3]。
2.3.2 失眠常用取穴晴明穴(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印堂(在額部,兩眉之間)、攢竹(自兩眉中間至前發際呈一條直線)、百會(兩耳之耳尖向上連線的中點,位于頭頂處)、太陽(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神門(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內關(前臂掌側,從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足三里(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之下3寸,距離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三陰交(正坐或仰臥,內踝尖直上四橫指處,脛骨內側面后緣取穴)。
2.3.3 按摩方法取下床頭欄,坐于患者床頭,患者取仰臥位,雙拇指腹從患者印堂依次分抹至雙太陽穴,雙拇指腹點壓印堂穴并沿眉弓向兩側對揉至太陽穴,并在太陽穴處輕壓、雙拇指點壓晴明穴,然后分別抹上下眼瞼、用雙拇指腹從印堂穴經攢竹揉至百會穴,并輕壓,反復操作20次后,拿頸后大筋、肩井約2min。輕柔患者手腕部,內關、神門穴,不需用力至患者感酸脹感。最后讓患者屈膝關節按摩患者腿部足三里和三陰交穴,手腕和腿部穴位每處2min。
2.4 飲食護理宜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晚餐不宜過饑、過飽,睡前不宜進食,飲濃茶、咖啡等興奮性飲料,忌食辛辣、肥膩等。①心膽氣虛宜食龍眼肉、蓮子、大棗等益氣補血之品,食療方:當歸羊肉湯、黃芪粥。②心腎不交宜食桑葚蜜、甲魚等養心益腎之品,食療方:百合粥、銀耳蓮子粥。③心脾兩虛宜食紅棗、龍眼肉、茯苓、山藥等補心健脾之品,食療方:百合粥、柏子仁粥等。④肝火擾心宜食柑橘、金橘等理氣化瘀解郁之品,食療方:芹菜蘿卜湯。⑤痰熱擾心宜食山楂、蘿卜、杏子等消化導滯化痰之品,可用焦三仙煎水每日代茶飲,食療方:枇杷羹。
2.5 心理護理護士在患者入院后即給與心理評估,用耐心、細心的態度,同情和關心患者,與患者溝通,建立較好的護患關系,并增強患者的信任。主動去了解患者的失眠原因和性質等,幫助其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可以由效果較好的患者、患者的家屬等聯合為其進行心理干預,這樣就為患者建立了一個多方面的社會支持系統,解決了患者心理問題,使其形成較好的家庭關系以及社會關系等。
2.6 藥物指導按照中醫辨證施治原理選擇藥物:或益氣鎮驚、安神定志、化痰清熱、和胃化滯、行氣活血;或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或滋陰降火、疏肝清熱、清心養血安神。服中藥時應與西藥間隔30min,服藥時間一般選在每日午后或午休及晚上臨睡前各服1次。安神定志類藥物宜在睡前30min至1h服用。實證宜偏涼服,虛證宜熱服。
通過對臨床26例患者采取耳穴按壓和穴位按摩等方法的觀察和護理,睡眠明顯改善23例,能夠使睡眠時間延長的患者有9例,睡眠無改善的有3例。臨床實踐發現采取中醫方法對失眠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效果明顯,且費用低廉、無損傷,易于被患者接受。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中醫院)
[1]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32.
[2]白興華.實用耳穴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5-6.
[3]羅斌,唐啟盛,徐向青,等.五臟與不寐[J].中醫藥學刊,2006,24(6):1060-1061.
李玲玲(1986~),女,本科,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中醫院,護師,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