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琳
?
防國資流失與推國企改革不矛盾
◎ 艾琳
隨著國企改革指導意見的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也在陸續出臺。2015年11月10日,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共提出了五類16項監督措施,具體涉及:著力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完善企業內部監督機制,切實加強企業外部監督,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強化國有資產損失和監督工作責任追究,加強監督制度和能力建設等。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的出臺,也出現了一些不太正面、難以理解的議論和擔心:會不會束縛改革的手腳,會不會成為一些地方和企業不加快推進改革的借口,會不會在改革中換湯不換藥或來點零打碎敲的改革等。應當說,這些議論和擔心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是沒有必要的。
必須承認,就國企的現狀以及這些年來國企改革的實際情況看,無論改還是不改,都出現過或正在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有的還流失得比較嚴重。從不改來看,由于體制和機制的原因,多數國有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存在適應市場能力不強、決策盲目、管理不善、無序擴張等帶來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據相關媒體報道,僅煤炭和鋼鐵兩大行業,一個虧損面超過80%,另一個虧損面接近50%,其中,大中型鋼企1—10月份主營業務虧損就高達720億。而在兩大行業中,國企占主要力量。也就是說,虧損的重災區,也是國有企業。
所謂虧損,實質就是資產縮水。其過程也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過程。雖然這種流失不涉及違法、不涉及貪污腐敗等,但是,如果不改革、不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并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那國有資產流失就不可避免,并有可能漏洞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所以,切不要以為不對國企進行改革,國有資產就不會流失了。相反,流失的現象可能更為嚴重,并留下許多“后遺癥”。
從改革來看,國有資產流失的主要表現,在于程序不合法、監管不到位、透明度不高、公開性不強。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可以說有關國有資產流失的議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所不同的是,最初表現在該不該把國有資產賣給個人或民營企業,后來則是改革過程中開始出現的暗箱操作、私下交易、利益輸送,如對資產不評估、不公開交易、擅自出臺優惠政策隨意壓低轉讓價格、將資產游離于交易之外、不維護職工利益等。自然,對新一輪改革就難免會有各種擔心、各種議論了。
有人說,搞市場經濟就是容易出現利益輸送、暗箱操作等行為,就是容易發生國有資產流失等方面的問題。殊不知,這樣的說法,恰恰與市場經濟背道而馳。因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講信用、不守規矩、不按規則辦事。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發生,都是行為不規范造成的。
事實上,在市場經濟下,不僅國有資產不能流失,其他方面的資產也不應該流失。產權保護,是市場經濟下必須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則之一,也是各種經濟活動能否有序運行的保證之一。如果產權保護工作做不好,不僅會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也會出現損害其他所有制主體利益的問題。如在一些地方的城市拆遷中,就經常會出現損害被拆遷主體利益的現象。這也意味著,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只是市場活動中的一個方面,所以如此引人關注,就在于國有資產是全民資產。
市場經濟也是信用經濟,不管與哪個市場主體打交道,都必須堅守信用,必須把尊重對方利益當作原則,既不損害集體利益,也不損害個人利益,集體和個人利益應當是互為生存的基礎。
正是在市場經濟下,每個市場主體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必須受到法律的保護,不應該出現損害他人利益的現象。所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不應該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自然也應當成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非常重要的手段。
首先,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與改革無關。一些人把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與改革緊緊聯系在一起,認為只要不改革就不會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了。甚至有人認為,想改革的人,就是為了借改革之名侵吞國有資產。顯然,這是以偏蓋全、以點蓋面,是把操作行為與改革行為混為一談。
事實上,國企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正是因為改革沒到位,讓許多方面存在漏洞,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譬如產權轉讓不合法、暗箱操作等,就都是這些領域改革不到位的結果。如果改革到位,各項配套措施到位、監管到位,就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國企改革過程中會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但決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是行為不規范造成的。
其次,各種漏洞可以通過改革得到修補。從上一輪國企改革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都發生在可以人為操縱的方面。如產權轉讓、資產評估、價格認定、信息披露、內部監督等。應當說,《意見》已經比較全面地提出了要求。但是,能否有效遏制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還需要在政策上進一步完善和修補,需要在如何操作方面提出更多具體的辦法和措施,尤其是在國有資產轉讓、評估、定價等的透明度方面,要非常明確地提出要求。不然,仍會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問題。
再次,要防止有人利用經濟形勢不佳損害企業利益。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有企業的運行狀況是很不樂觀的,企業虧損現象也相當嚴重。到底是何種原因造成的虧損,在改革的當口,需要高度謹慎。因為,在上一輪改革中,就曾經出現過很多把企業有意做虧的現象,從而達到低價受讓國有資產的目的。雖然管理層收購的現象不可能再發生,但做大虧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轉讓價格降低的現象也是會發生的。所以,如何防止有些企業借經濟形勢不好,故意做虧企業,以達到低價轉讓國有資產、為利益關聯人輸送利益的現象,至關重要。
正因如此,如何將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與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不使其對立處理,是當前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需要處理好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必須克服的難題。國有企業改革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但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會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這既是一對矛盾,也是矛盾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