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鳳 翟旭杰
18例甲狀腺癌術后并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王曉鳳 翟旭杰
目的:探討甲狀腺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及護理對策,降低甲狀腺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科共收治1754例甲狀腺全麻手術患者,其中并發下肢靜脈血栓18例,對18例甲狀腺癌術后患者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因素進行探討。結果:18例患者,15例臨床治愈,無1例肺栓塞發生。結論: 通過科學的預防和護理,可有效降低全麻甲狀腺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全麻甲狀腺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下肢深靜脈特別是腓腸部位深靜脈血栓形成至血液運行障礙,從而出現患肢腫脹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和體征[1]。血栓的形成大多發生在制動狀態,尤其是全麻手術后,一旦發病給患者帶來心身痛苦,嚴重者可致肺動脈栓塞(PE)而危機生命。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院甲狀腺科共實施全麻甲狀腺手術1754例,其中18例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通過及時的治療和護理有效地預防了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現總結報告如下。
本組共18例,男2例,女16例,年齡39~58歲,平均年齡45歲,體重60kg~75kg,平均體重63kg; 既往病史:脂肪肝合并肝囊腫8例、心肌勞損5例、高血壓2例、糖尿病3例。臨床表現:最常見的是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時加劇,輕者局部僅感沉重,站立時癥狀加重,體檢有以下幾個特征。1.患肢腫脹:腫脹的發展程度,須每天用卷尺精確測量,并與健側下肢對照粗細。2.壓痛:靜脈血栓部位常有壓痛,主要部位是腹股溝、股三角、腘窩、及腓腸肌,即靜脈走行區。3.淺靜脈曲張:深靜脈阻塞可引起淺靜脈壓升高,發生1~2周后可見淺靜脈曲張。如突然出現劇烈疼痛,患肢廣泛性明顯腫脹,皮膚緊張發亮,發紺,可發生水皰,皮溫明顯降低,足背、脛后動脈波動消失,全身反應明顯,體溫大多超過39 ℃,常常出現肢體靜脈性壞疽及休克,成為股青腫。
1.1 診斷依據
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主訴、臨床表現特點、體征等。明確的手術史,術后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腫脹,下肢深靜脈走行區壓痛陽性,下地困難或直立后疼痛加劇,伴不同程度的發熱等。彩超檢查可以確診。
1.2 原因分析
一般認為形成的原因為:血液高凝狀態、靜脈血液淤滯和血管壁損傷三種因素[2]。(1)血液高凝狀態:①肥胖、吸煙 、既往血拴形成病史、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均可使機體處于一種高凝狀態。本研究發現18例出現 DVT 的患者均患有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癥。②絕大多數惡性腫瘤患者存在血液流變學的變化[3]。本組病例13例是惡性腫瘤患者,惡性腫瘤可被視為存在高凝狀態[4]。腫瘤細胞對凝血過程的直接或間接激活造成血液高凝狀態;(2)靜脈血液淤滯:①手術長時間制動,造成下肢靜脈梗阻。②手術后體質虛弱,很少下床活動,以臥床為主,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導致血流滯緩,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增高。(3)血管壁損傷:①手術可以使血管壁損傷,血小板便粘附血管壁上發生凝聚,同時釋放生物活性物質,凝聚血小板,促使血栓形成。②此外,腫瘤細胞也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
1.3 治療方法
18例患者均采用抗凝、溶栓、降低血液粘稠度、熱敷、臥床休息等綜合治療。即低分子肝素鈉5000u, 皮下注射尿激酶靜點;3~4周1個療程。這些藥物應用不當容易引起出血,故應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用量及給藥方法。治療期間定期檢查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以此調節溶栓、抗凝藥物的劑量。
18例經1個療程后治愈,2例轉院治療后失訪,所有患者治療3天后下肢腫脹出現不同程度減輕,皮色恢復正常。彩超提示:血栓部分再通,血栓之間見線狀血流信號。本組病人無肺栓塞發生及死亡。
3.1 心理護理
(1)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此類患者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緊張、恐懼、憂郁或煩躁、易怒等情緒。我們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護理措施。首先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與患者接觸和交談解除其心理障礙,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使我們能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心理狀態,從而使護理工作更有效。(2)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要關心、體貼、同情患者,動作要穩、準、輕、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賴,帶給患者心理安慰,說話語氣要溫和,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同時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以病人為中心”,滿足患者的需要,多花時間與患者交流,并隨時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5]。
3.2 急性期護理
(1)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 1—2周 ,患肢宜高出心臟平面 20-30cm,膝關節稍屈曲,以免壓迫月國窩部,還可緩解脹痛,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床上活動動作過大和用力排便,并禁止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脫落,發生肺栓塞。說服患者戒煙,進食低脂高纖維素的飲食,預防便秘。(2)注意患肢體溫、脈搏及皮膚溫度變化。開始下床活動時 ,需穿合適的彈力襪或彈力繃帶,適當地壓迫淺靜脈,能促進深靜脈血液回流。用硫酸鎂局部溫濕敷 ,以利于止血和促進炎癥消散。做好足部護理,尤其是避免患肢和足部受壓 ,保持足部清潔干燥,對有潰瘍的患者及時給予換藥。
3.3 病情觀察
(1)密切觀察病情,預防肺栓塞的發生,若出現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異常情況 ,應立即將患者平臥,避免作深呼吸、咳嗽以及劇裂翻身,同時給予高濃度吸氧,并及時報告醫生。 (2)觀察患肢皮溫、動脈搏動,定期用皮尺測量下肢周徑,做到與以前記錄和健肢周徑相比,以判斷肢體有無進行性腫脹,并有利于判斷治療療效。
3.4 飲食護理
實踐和臨床經驗證明,血粘度高的患者最易導致血栓形成[5]。因此,飲食以低脂富含維生素、高蛋白及纖維素為主,保持大便通暢。對酒有嗜好者,可建議飲低度適量酒,使其發揮去散血小板聚集作用。
綜上所述,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率有日益增多的趨勢,且有并發肺栓塞的危險性 ,因此做好圍手術期下肢靜脈血栓的觀察和護理,對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有重要意義。積極妥善做好護理工作,減少并發癥,促進康復,提高患者生命質量。通過18例手術患者的治療 ,我們探索出了一套系統的護理常規,經護士細致的一線觀察,及時的信息反饋,使醫生對各種并發癥的出現給予及時治療,醫護緊密配合,從而使患者治療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1] 孫振關 ,刁愛新.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46例護理體會.基層醫學論壇 2006 ,10 (5)
[2] 李彬,王月清,趙暉.泌尿系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因素及防治.實用醫藥雜志,2007,24(1):49
翟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