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杰
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周玉杰
目的:分析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為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提供參考。方法:選取我院近期收治的78例心血管內科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對護理中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分析,確定不安全因素。結果: 78例心血管患者中共發生不良事件6例,發生率為7.69%。對患者進行的護理滿意調查中,滿意51例,基本滿意24例,總滿意率為 96.15%。結論: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影響護理質量的因素很多,主要來源于患者自身、護理人員及醫院三方面,為了提升整體護理質量,醫護人員就要針對分析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提升護理人員綜合素質,防范不安全因素的發生。
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
社會的不斷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并促使著人們思維意識和生活狀態的轉變,正因如此醫療糾紛的發生率越來越高,醫患矛盾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心血管內科在醫療機構中屬于風險比較高的科室,由于心血管內科患者疾病種類較多且病情較重,因此很多的患者病情會出現反復和惡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護理安全隱患的存在,同時這也導致了醫患糾紛的發生。因此,針對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改革措施意義重大。本文主要通過對臨床護理的觀察,簡單分析了在護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近期我院心血管內科選取78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所有患者都經過血管造影、心肌酶活性測試等精密的檢查,并經過醫師的綜合評判,確診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齡31~78歲,平均年齡為56.1歲。其中心肌梗死患者19例,先天性心臟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高血壓性冠心病36例,心律失常12例。
1.2 方法
對于選中的78例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并且對患者進行調查問卷,了解其住院期間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程度,以及住院期間出現的安全隱患,歸納和總結出心血管內科在護理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且找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1.2.1 護理人員的因素
很多醫院存在護理人員工作經驗不足的情況,這樣也導致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服務意識不足,因此對于患者的服務治療也沒有做到更高的要求。很多護理人員存在護理期間不能夠和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并且對于患者病情的發展,以及應有的護理行為沒有履行應盡的義務,沒有對患者家屬以及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這也是導致病情的主要原因。由于心血管患者的病情大多數都不是非常穩定,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期間的工作強度非常大,需要高度緊張的精神,這也島主護理人員的緊身高度緊張,容易對工作產生厭煩的心理,從而導致服務態度比較差,容易出現事故[1]。還有一點原因就是,隨著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心血管護理中展開使用,這也導致很多護理人員的準也技術不強,不能熟練的掌握儀器使用手法和最新的護理原則,難以及時發現患者病情的變化,從而造成不良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1.2.2 患者自身因素
護理活動在一方面和護理人員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患者自身有關,需要患者的配合與支持才能夠完成相應的護理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囑咐,例如在患者病情、癥狀不明顯的時候,患者就會出現輕視病情的情況,因此沒有按醫囑服藥,或者是沒有經過護理人員的允許離開病房肖心血管患者處于比較嘈雜的環境中,還有身體比較疲憊的狀態下,很容易導致病情的復發。還有一部分患者和家屬對于醫療機構和護理人員的期望值過高,就會導致患者一旦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就把責任歸咎于院方和護理人員身上,最終發生醫患糾紛產生不安全因素。
1.2.3 院方的因素
部分醫院對于護理人員的管理還不夠,還有就是和患者家屬產生的醫療費用糾紛,心血管疾病的治療費用一般比較高,由于患者家庭條件有限,甚至有些家庭沒有醫療保險等,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沒有及時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導致患者家屬對于費用明細不清楚,或者是護理人員的催款方式不正確,這些都很容易引起醫療糾紛影響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1.3 療效判定標準
對不良事件進行統計,對患者臨床護理滿意程度進行調查,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級別,患者回答是、否,總滿意率 = 滿意率 + 基本滿意率。
共發生不良事件6例,發生率為7.69%,主要表現為用藥問題、不良反應問題。護理滿意程度,滿意51例,基本滿意24例,不滿意3例,總滿意率為 96.15%。
人們的生活正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逐漸提升,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卻越來越高,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在對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時,護理質量對于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某些護理工作中出現的某些不安全因素,影響了患者的治療,因此針對這些不安全因素進行一定的改良。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醫院因素是影響心血管患者護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本部分對相關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提出了相關應對措施。針對存在的這些因素,醫院方面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這些因素給醫療質量造成的影響。第一,加強護理人員法律知識的學習,規范護理記錄。護理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提高護士的法律意識,使其在護理工作中嚴格遵循護理要求,避免引起醫療糾紛的錯誤發生[2]。同時護理人員應意識到護理記錄的重要性,在書寫護理文書時做到及時、準確記錄。第二,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護士應加強三基三嚴技能培訓,除掌握心血管內科疾病的常規護理操作外,還應掌握心肺復蘇、電除顫儀及呼吸機的使用。除此之外,護士還應加強自身理論知識的拓展,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第三,加強護患溝通。在護理工作中護士應以熱情的態度服務患者,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學會換位思考。
綜上所述,針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有效分析,并制定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能夠起到有效提升護理質量、消除不安全因素的目的,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作者單位:南京市紅十字醫院)
[1]劉桂玲.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01:152-153.
[2]張新玲. 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 內蒙古中醫藥,2013,2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