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偉
肛裂側切縫合術與原位切除術的療效對照觀察
●劉雄偉
目的:總結分析肛裂側切縫合術與原位切除術的治療效果,從而為臨床肛裂的治療提供參考。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期間接收的90例肛裂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采用原位切除術,觀察組采用側切縫合術,比較分析不同方法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指標。結果: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較?。≒>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是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VAS評分以及愈合時間方面,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肛裂患者采用側切縫合術以及原位切除術均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側切縫合術對患者的傷害更小,術后更容易恢復,能減輕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肛裂側切縫合術;原位切除術;療效對比;研究分析
肛裂屬于常見的一種肛腸疾病,患者發病后可表現為周期性的疼痛、便秘、便血等典型癥狀,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對于病情較輕的可采用藥物治療,但是對于反復發作,藥物治療無效的則需要采用手術治療。為提高肛裂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手術治療中的疼痛度,保證治療效果,本文結合我院接收的90例肛裂患者,就肛裂側切縫合術與原位切除術的療效對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期間接收的90例肛裂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42.4±4.1)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1.1)年。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42.5±4.0)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1.0)年。所有患者均為Ⅱ期肛裂,所有患者中排除嚴重的肝腎心肺功能不全精神異常、哺乳期婦女、惡性腫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在常規資料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較?。≒>0.05),滿足可比性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原位切除術,術前常規備皮以及腸道準備,采用右側臥位,完成常規的消毒處理,局部浸潤麻醉,對肛管進行消毒,擴張,然后進行肛門指診以及肛門鏡檢查,全部切除肛裂病變組織,在裂口內使用中彎鉗對部分內括約肌進行分離、切斷、結扎,做好創口的處理,肛門內放置消炎痛栓,使用凡士林紗條引流,明膠海綿加壓包扎。
觀察組:采用側切縫合,術前常規備皮以及腸道準備,采用右側臥位,完成常規的消毒處理,局部浸潤麻醉,對肛管進行消毒,擴張,然后進行肛門指診以及肛門鏡檢查,在肛門九點位置,于肛緣相距1.0—1.5cm的位置處做一0.8—1.2cm的小切口,借助中彎鉗進行切口內分離,主要是括約肌,分離寬度控制在0.8cm,挑出后將其分離切斷,對肛周進行消毒,然后擴肛,使用1號線對切口縫合,肛門內放置消炎痛栓,使用紗布壓迫止血,完成常規的包扎固定[1]。
所有患者在手術結束后,指導患者完成后續的治療和護理工作。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中的觀察指標主要是:(1)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臨床周期性的疼痛、便秘、便血等典型癥狀消失,裂口良好愈合;有效:典型癥狀明顯改善,裂口部位的創傷明顯減??;無效:臨床癥狀以及裂口創傷均無改變;(2)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VAS評分以及愈合時間等。
1.4 統計學分析
整理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相關指標,并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整理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其中治療效果使用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手術相關指標使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對比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以及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顯效24例(53.3%)、有效18例(40.0%)、無效3例(6.7%);對照組顯效23例(51.1%)、有效17例(37.8%)、無效5例(11.1%);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較?。≒>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VAS評分以及愈合時間分別為(26.3±4.7)min、(4.8±2.1)ml、(4.3±0.5)分以及(10.4±1.1)天;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VAS評分以及愈合時間分別為(36.7±4.9)min、(9.4±2.5)ml、(7.2±1.0)分以及(15.2±2.0)天,在手術相關指標方面,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肛裂屬于常見的肛腸疾病,在青壯年女性中發病率較高,患者發病后一方面給患者造成了身體上的疼痛,另一方面也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常規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而且會反復的發作,因而在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采用手術治療。
對于肛裂的手術治療主要是對部分內括約肌進行切斷,從而解除括約肌痙攣,中斷惡性循環,促使創面部位的愈合。而在具體操作中由于肛裂所處部位的特殊性,在手術中應盡可能減少對正常肛腸組織的損壞,保證肛門的正常功能,與此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在肛裂手術治療中常用的方法有側切縫合術以及原位切除術。雖然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治療肛裂,但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2]。
本次研究經過對比肛裂側切縫合術以及原位切除術,結果顯示兩者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側切縫合術由于切口更小,因而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更小,能夠減少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加快切口的愈合。
綜上所述,對于肛裂患者采用側切縫合術以及原位切除術均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側切縫合術對患者的傷害更小,術后更容易恢復,能減輕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大竹縣楊家中心衛生院)
[1]張波,熊明玲,張麗,等. 內括約肌側切術與后正位切除術治療陳舊性肛裂236例療效觀察[J]. 新疆中醫藥,2014,32(05):33-36.
[2]張智娟,石志強. 側切結扎縫合術治療慢性肛裂100例療效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16,(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