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財政政策要在消除無效供給上發力
●本刊評論員
對于供給與需求構成的對立統一體,馬克思主義早已作出了科學的論斷。在經濟體系中,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力量,生產決定消費,當然,消費對生產也具有反作用。今天,對這個對立統一體的理解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什么樣的生產才有什么樣的消費,沒有由需求激發的生產、創業、創新,需求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生產或供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經濟停滯的主要原因是有效供給不足,而非需求不足。事實也證明,是人類在供給側的不斷創造、創新,擺脫了停滯,保持了繁榮和增長。第三,人類經濟行為、經濟政策和理論研究更應關注生產和供給,因為同消費比起來,供給側解決社會“痛點”的創造性勞動、解放生產力的新制度供給才最具有緊迫性和挑戰性。正因為如此,今天“供給側改革”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主題。
財政如何助力供給側改革?首先要明確財政能夠供給什么、必須供給什么。其一,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包括稅收、政府性基金、國有企業、國有生產資源在內的“廣義財政”控制的資源對經濟生活的影響非常巨大。因此,財政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創造有效供給方面責任重大,無論是其直接投資和支出行為,還是通過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政策影響市場主體生產、投資活動,在“調結構、促改革、驅動創新”方面都有文章可做。其二,現代財政以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生產者”的角色承擔著“國家供給”的責任,要保障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保障公平的、可持續的民生支出。其三,作為制度供給側,要建立起嚴格的財政管理制度,理順財政分配關系,使分享型財政成為現實。
財政是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者,更需要保證其供給的有效性。因此,當前財政助力供給側改革必須大力消除無效供給,特別是今后一個時期財政收入潛在增長率下降,財政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方面的支出剛性增長形成的收支矛盾沒有根本改變的背景下,消除無效供給更為緊迫。財政政策必須在去產能、去冗余、治痛點,在消除無效供給上發力。
在調結構方面,要“去產能”。解決過剩產能,調整產業結構、形成增長新動力,財政部門不能越位、錯位、缺位。在市場領域,財政大量直接投資易于受不當的政績觀影響,經常出現投資失誤,是形成過剩產能的一個重要原因。財政資源配置要盡可能減少直接投資,中央基建投資集中保障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堅決從一般競爭領域退出。要科學設計稅收政策、轉移支付和獎補政策,調整和引導現有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以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公共品和公共服務方面,要去“冗余”。“好鋼用在刀刃上”,消除冗員、節省行政開支,取消少部分人獨享的過度社會保障和福利,提高教育、衛生、養老等民生服務業的績效,降低市場主體獲取公共服務的成本。
在財政制度供給方面,要“治痛點、堵點”。凡是由財政承擔成本的政府項目,要全面公開、清理公共服務目錄清單,明確國家責任范圍;實行透明財政,公開財政預算和 “三公”經費;在行政審批、制定“負面清單”、簡化辦事流程等方面必須建立剛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