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注重從體制機制創新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周小川(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中國公司部門總體杠桿率比較高,但如果進一步細分,可以發現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資源相對較難,所以要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而傳統企業仍然處在改革和轉型階段,需要降低杠桿率,我們要大力發展股權融資。在中國,證券市場是在大約25年前建立的,發展時間比較短,還不成熟。儲蓄只有一小部分進入股市,還有一小部分進入了保險業,但大部分還留在傳統的銀行業。高杠桿同時意味著高風險,貸款發得多,不良貸款可能也相對較多,尤其是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改革和發展,逐步改善這種現象。
樓繼偉(財政部部長):
今年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并加大力度,擴大財政赤字,進一步減稅降費,支持去產能、去庫存,重點是支持鋼鐵和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培訓和安置失業工人。這項工作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完成,中央財政根據地方政府努力程度和財政狀況等因素安排資金給予獎勵。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繼續推進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簡政放權。其次,是鼓勵人口、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為此,政府預算將中央財政的義務教育資源和農民進城流動相掛鉤,以鼓勵農民進城就業。
寧吉喆(國家統計局局長):
近幾天以來,反映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GDP等主要指標都陸續對外進行了發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從這些數據中,確實能夠看出一季度經濟運行中有不少亮點,我認為最大的亮點還是經濟運行出現了筑底企穩跡象,開局良好。具體表現在:一是生產特別是工業生產回升;二是需求特別是投資連續回升;三是結構優化特別是產業結構繼續升級轉型,服務業發展快于工業;四是新動能特別是新產品新服務快速成長,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服務業等融合創新,網絡約車、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等新服務模式不斷興起;五是質量提高特別是能源消費和企業效益改善;六是民生改善特別是就業和居民收入穩定增長。這些成績是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內調整陣痛仍在持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條件下取得的,來之不易,需要細致呵護,倍加珍惜。但也必須看到,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結構調整陣痛仍在持續,經濟運行筑底企穩的基礎尚不牢固,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比較大。
范一飛(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當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供給側改革全面推進,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市場和各類金融服務發展水平日益提升。新形勢下,金融標準化從業者要深入理解金融標準化對推動金融改革發展、支持政府職能轉變、促進金融市場體系完善的重要作用。按照國家標準化工作改革總體部署,2016年金融標準化工作要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繼續完善金標委制度和組織機制,探索創新金融標準化工作方法和手段;二是以國家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為指導,研究穩步推進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制定;三是順應金融業國際化發展,提升金融國際標準化跟蹤研究的體系化程度;四是加快實施公益性金融國家標準,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五是結合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開展新興重點領域標準化研究。
徐林(發改委規劃司司長):
2016年國家發改委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圍繞城鎮化進一步開展工作。具體包括五個方面:一是扎實有序推進農民工融入城鎮;二是加快中小城市的培育和特色鎮的發展;三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四是輻射帶動新農村建設;五是加快重點領域的改革,包括完善土地利用機制、城市土地的再開發和高效利用以及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進一步嘗試。要創新投融資機制,為城市建設提供多渠道的、可持續的融資方式。同時要完善城鎮住房制度,加快建立購租并舉的城鎮住房制度,督促一些地方出臺居住證持有人享有住房保障的一些政策措施。還要進一步深化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李永森(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穩步推進債轉股的五大挑戰:一是銀行風險結構、銀企關系出現新變化;二是銀企風險聯動,需要風險隔離機制;三是借短貸長的期限錯配可能加劇;四是隨著銀企關系的變化,可能滋生道德風險;五是可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發生沖突。
朱寧(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中國經濟目前正面臨明顯的“剛性泡沫”,如果不盡快化解,可能導致中國發生大規模金融泡沫和崩盤。“剛性泡沫”概念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是中國政府不斷向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擔保,比如債券股就是顯性擔保,欠了債可以通過國有金融機構以股權方式還債。概念的第二層含義更多是想強調,如果按照現有經濟增長模式進一步走下去,可能會導致中國發生大規模金融泡沫和崩盤,這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如果不改變現有經濟增長模式,債務增長速度一定有一天超過我們企業盈利增長速度,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泡沫,結果給定的前提下,如果拖延時間越長,這個泡沫吹得越大,很可能帶來最后的風險和今后對于下一代人,對于整個中國經濟今后十年、二十年危機就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