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近些年,伴隨諸多高效、環保農藥在防治水稻病蟲害中的廣泛應用,以及科研工作者不斷培育出水稻抗病蟲新品種,使得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受到生態環境、氣候、栽培方式以及種植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水稻病蟲害依然是當前最主要的生物災害,嚴重影響糧食生產。
水稻病蟲害主要包括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及水稻病毒病、稻瘟病和紋枯病等,應因地制宜,協調應用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確保糧食產量安全。
1.1螟蟲。包括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防治適期:在分蘗期水稻枯鞘率達3%~5%,在孕穗到抽穗期間卵塊數達每公頃750塊時用藥防治二化螟;在三化螟卵孵化初期或在水稻破口露穗期卵塊數達每公頃600塊時用藥防治三化螟。
1.2稻縱卷葉螟。防治適期:中等發生年份,在二齡幼蟲高峰期前進行防治;大發生年份,在卵孵化高峰期防治,且間隔1周后再防治1次。同時,為了保護稻田生態環境和天敵,可在水稻分蘗期適當放寬防治指標。
1.3稻飛虱。應在低齡若蟲高峰期前適時防治。分蘗期、孕穗期和齊穗至乳熟期三個階段當每百叢平均蟲量達到1.0×103頭、1.5×103頭和2.0× 103頭以上時及時用藥防治。
1.4紋枯病。在分蘗期病叢率達5%~10%,在孕穗期雜交稻病叢率達30%、常規稻病叢率約為20%及時防治。
1.5稻瘟病。老稻瘟病區、感病品種區作為重點防治對象,發現病葉率達10%~15%或急性病斑時應及時用藥防治。感病品種區和老稻瘟病區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和齊穗期分別施藥1次進行防治。
2.1農業防治。鑒于螟蟲在化蛹期具有抗逆性較弱的特點,可在春季越冬時螟蟲即將化蛹期間,對帶蟲稻草進行處理,合理安排茬口,并且及時深耕、灌水浸田,稻樁浸沒時間應在7~10 d,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蟲源數量;在螟蟲卵孵化高峰期,可將稻田水排至3 cm以下,能夠有效預防蟻螟危害水稻葉鞘部位;在蟲卵孵化高峰末期,應再灌深水1次,保持3~4 d,能夠將稻田中的大量幼蟲殺死;此外,單季稻的播種期最好適時推遲,雙季稻連作田早稻收割后要及時進行翻耕、灌水,浸沒稻樁,盡量避免單雙季稻混栽。
2.2生物防治。應用寧南霉素配合使用殺蟲劑,在水稻病毒病發病初期連續用藥4~5次,預防效果顯著;在水稻抽穗破口期恰逢陰雨天氣,苗瘟和葉瘟出現急性病斑時,噴灑枯草芽孢桿菌制劑,水稻齊穗后再防治1次,不僅對作物安全,而且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良好;在水稻生長前期或螟卵高峰期應用蘇云金桿菌制劑,可有效防治稻縱卷葉螟和螟蟲,同時也可保護水稻天敵,維持稻田生態平衡。需注意的是,蘇云金桿菌對蠶高毒,為此稻田如果靠近桑園則需謹慎使用。應用稻鴨共育技術也可抑制病蟲害的發生,稻鴨共育是一種生態環保種養模式,應用該項技術鴨子不僅能夠捕食稻田中的絕大多數飛虱和其他害蟲,還可以發揮出耕耘、踩草,刺激水稻茁壯成長的作用,同時鴨糞又能夠肥田,有效減輕了紋枯病、稻水象甲、稻飛虱等病蟲害的危害。
2.3物理防治。通過應用昆蟲信息素(昆蟲外激素)能夠誘殺集中連片稻田中的二化螟;在成蟲發生期可利用成蟲趨光性,在稻田設置頻振式誘蛾燈進行誘殺,能夠最大程度上減少螟蟲、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等害蟲的數量。
2.4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防治。在二化螟、三化螟螟卵孵化高峰期采用阿維菌素、毒死蜱、三唑磷、氟蟲腈等化學農藥防治;稻縱卷葉螟防治可采用氟鈴脲、丙溴磷等昆蟲生長調節劑;使用速滅威、異丙威和噻嗪酮或吡蟲啉加毒死蜱(或氟蟲腈)能夠有效防治稻飛虱;用井岡霉素制成毒土撒施在水稻基部或兌水噴霧,防治紋枯病效果良好;防治稻瘟病可使用春雷霉素、三環唑和咪鮮胺等藥劑,老稻瘟病區和感病品種區需間隔1周再防治1次。使用化學農藥防治過程中,需要注意阿維菌素對光穩定性較差,應避免在陽光強烈的中午用藥;控制氟蟲腈的使用次數,盡量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綜上所述,在防治水稻病蟲害時,應秉持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以作物為中心,將水稻病蟲害作為主攻對象,因地制宜,協調應用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化學農藥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的污染,努力實現節本增效,確保農產品質量和環境安全。
414500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三陽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鐘衛國洪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