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樹蟲害棗小尺蠖和棗粘蟲的發生與防治
本文對棗小尺蠖和棗粘蟲的形態特征、生態習性進行詳細介紹,總結了棗小尺蠖和棗粘蟲防治措施。
棗小尺蠖;棗粘蟲;形態特征;防治措施
棗小尺蠖和棗粘蟲是棗樹常見的害蟲,分布范圍廣,危害大。其中棗小尺蠖的幼蟲危害棗葉,使葉片形成缺刻;幼蟲化蛹時,吐絲纏綴棗吊,對樹體發育、結實危害很大。棗粘蟲以幼蟲危害芽、葉、吊、花,并啃食棗果,該蟲代數多,發生量大,易于蔓延成災。
1.1棗小尺蠖。卵扁圓形,初產時為黃白色,長0.6~0.8 mm。蛹綠色,尾部有臀刺。老熟幼蟲胸部黃綠色,體長20~25 mm,頭小,呈圓錐形。胸部第一節特化,背面生有兩個圓錐形刺突。胸足3對,腹足1對,尾足1對。成蟲為銀灰色中型蛾子,雌蛾體長10 mm左右,展翅30 mm左右;雄蛾體長9 mm左右,展翅26 mm左右。雌蛾頭部小,復眼大,黑褐色,觸角均為絲狀,腹部第2、3、4節背面各具有一束紅棕色叢毛,前后翅雜生紅色鱗毛,以中部紅暈較明顯。前翅后緣靠近臀角有一道黑紋,后翅也有一道黑紋,當翅展時前后翅黑紋連成“一”字形。
1.2棗粘蟲。卵扁橢圓形,長0.4~0.6mm,表面有網狀花紋,初產時黃白色,半透明,后呈黃色、桔紅色、紅色,孵化前近黑紅色。幼蟲5齡,初齡幼蟲0.8 mm左右,頭部大,黑褐色,胴部黃白色,老熟幼蟲體長12~15 mm,頭部赤褐色,有花斑。胴部淡白色或黃綠色,前胸背板赤褐色分為2片,兩側與前足間具2個褐色斑,赤褐色,疏生刺毛3~6根。蛹初為淡綠色,進而呈赤褐色,腹部各節前后緣各具一個齒突,末端有8根彎曲的刺毛,繭軟且薄,灰白色。成蟲系黃褐色的小型蛾子,體長6~8 mm,展翅14 mm左右。越冬代成蟲體色灰褐,頭小,觸角絲狀,復眼暗綠色。前翅中央有3道縱向黑褐色條紋,前緣有黑褐色短斜紋十余條。頂角伸出,向下彎曲成鉤鐮形,外緣色深,有稠密的細長緣毛,后翅灰色,緣毛細長,足黃色,跗節有黑褐色環紋。
2.1棗小尺蠖。該蟲早春羽化,產卵于棗樹上。棗樹萌芽時,幼蟲取食嫩芽及幼葉,老熟幼蟲吐絲纏合棗吊,化蛹其中。成蟲具有向光性,白天喜靜,夜間活動,壽命2~3 d,一般每頭雌蛾產卵130粒左右。卵散產于葉片及針刺尖端,孵化期為8 d。幼蟲不活躍,活動半徑小,食量小,危害性亦小。老熟幼蟲化蛹時,在枝杈處或叢生脫落性枝之間,吐絲作網,近漏斗形,化蛹其中,蛹外無繭。蛹尾臀刺與網兜細絲相連,將蛹牢固的固著于網內,以避風雨。老熟幼蟲,自拉絲到化蛹,需時2~3 d,有時當天即可完成。蛹期7~9 d,羽化時蛹殼留于兜內。
2.2棗粘蟲。該蟲在河南地區每年4代,世代重疊,難于防治。均以蛹在老棗樹皮縫中越冬。翌年3月或4月成蟲羽化。成蟲羽化后2~4 d交尾、產卵,成蟲壽命6~7 d。成蟲具有向光性、趨化性。雌雄比基本上是1∶1,對性誘敏感,卵多產在棗枝上。一只雌蛾可產卵百粒左右。第一代幼蟲,發生在萌芽展葉期,吐絲纏住葉、吊,取食嫩葉;第二代以后的幼蟲不僅危害葉,而且蛀、啃棗果。除越冬代外,多在葉苞內作繭化蛹。蛹的寄生率10%左右。第一代幼蟲主要危害嫩芽及棗葉,幼蟲活躍,受驚吐絲下垂,觸之亂跳。第二代幼蟲除吃葉外,還危害花蕾及花部器官。第三代幼蟲主要危害果實,將葉片同果實粘在一起,啃食果肉,有時蛀果危害。老熟幼蟲除越冬代外,多粘葉成苞,吐絲作繭,化蛹其中,越冬代為了防寒和越冬,需要在皮縫中化蛹,故越冬代寄生率較低。
3.1棗小尺蠖。可在棗樹發芽展葉、大部分幼蟲進入二齡時藥劑防治。常用藥劑有:75%辛硫磷1 000倍液、50%馬拉硫磷1 000倍液,對老齡幼蟲,用25%溴氰菊酯1.5萬~2.0萬倍液或20%速殺丁防治。
3.2棗粘蟲。秋季在主枝基部綁草繩誘蟲化蛹,集中焚之。棗樹休眠期刮去老樹皮燒之,以除蛹滅蟲。成蟲羽化期用燈光、糖醋、性誘劑誘殺成蟲。在幼蟲發生期,用溴氰菊酯5 000~10 000倍液,或用殺滅菊酯4 000~6 000倍液加40%氧樂果1 500倍液配成混合藥液噴霧,殺蟲率可達95%。
[1]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森林昆蟲 [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
[2]陳貽金.棗樹病蟲及其防治 [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3]趙君彩.棗粘蟲的發生規律與防治 [J].河北農業科技,2002(04):24.
450100河南省滎陽市林業局劉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