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工作中貧困人口就業機制研究
為增加貧困人口就業機會,政府各部門應提供政策扶持,發展現代農業、手工業、鄉村旅游業等產業帶動就業,通過科技培訓提高貧困人員技術技能,提高產業收益,發展勞務經濟獲得工資性收入,實現長效脫貧。
精準扶貧;貧困人員;產業;培訓;雨露計劃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提出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河北省決定實施“產業和就業扶貧行動”,幫助農村有就業能力和愿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業創業實現脫貧。
產業扶貧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貧困地區應當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培養致富帶頭人,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家庭手工業等具有發展空間的特色產業,帶動和幫助扶貧對象穩定脫貧。村兩委要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
1.1發展現代農業。政府應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作用,推動農業生產由分散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轉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京津地區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政府對認證“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應給予直接補助。貧困戶可以通過土地、資金(政府扶貧資金和自籌資金)、勞力等要素入股,實行利益共享分配機制,貧困戶成為入股分股金、打工掙薪金、流轉土地拿租金的新型“三金”農民。
河北省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省份,人均、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均為全國平均值的1/7。傳統農田作物小麥、玉米和大棚種植蔬菜耗水量大,可以發展高效節水現代農業。有的貧困地區種植油菜花、油葵、向日葵、菊花等耐旱作物,形成景觀農田,一產三產相結合,發展旅游業促進了當地貧困人口就業。如果選取油菜和油葵兩個品種,油菜可以留在地里作為綠肥養土,然后種油葵,兩茬輪作。草地和秸稈資源豐富地區,可以發展養殖業,養殖肉牛、羊、鵝等。
1.2發展手工業。河北省通過加大發展箱包、編織、皮毛、服裝、零配件加工業等家庭手工業,工作時間、地點靈活,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讓很多貧困戶得到了切實的實惠,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政府應提供項目、市場、信息、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充分挖掘傳統優勢手工業文化和生產工藝,大力開發和發展投資少、見效快、就業容量大、污染程度相對較低的新型家庭手工業,以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為目標,打造一批集產品開發、生產、工藝展示、銷售為一體的新型家庭手工業產業基地,鼓勵貧困群眾利用自家庭院加工制作手工產品。
1.3發展鄉村旅游業。河北省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開發了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拓展了農村休閑、觀光和體驗功能,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貧困村要把握好自身產品定位、市場定位,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生產、生活、生態特點,發揮獨有的環境和區位優勢,制定好旅游扶貧專項規劃,營造文明和諧的村風民風。鄉村旅游應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充分體現各地的自然人文特色和鄉土人情,發展個性化、特色化、差異化旅游業態,探索經營農家樂、出售土特產、成立旅游股份合作社、開發旅游商品和紀念品等途徑發展旅游業。在公路沿線、景區景點周圍的貧困村可以建設農耕文化濃、體驗項目多、服務質量優的鄉村旅游休閑區,顧客在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可以親身體驗采摘果實、干農活的樂趣。政府應改善旅游扶貧地區基礎設施,將道路、停車場、水電、通信、住宿、廚廁改造、垃圾污水處理等旅游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的投資規劃,同時引導社會資本通過眾籌、慈善、捐助等方式積極參與旅游扶貧。政府要多方協作,充實旅游人才隊伍,培養一批懂旅游、善經營、會管理的業務工作人員。
2.1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了提高農民素質、農業技能和創業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中央部署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工作,主要培養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較強、產業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社會責任心較強、對當地扶貧對象脫貧致富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人。河北省在今后五年內將從農業、扶貧、職業教育經費中安排資金2.5億元,用于免除學員的學費、食宿費及實行交通補貼,利用農廣校、職教中心和技工院校等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每期15天,全部免除學員的學費、食宿費并實行交通補貼,幫助其掌握一項實用技能。按照國家構建一主多元培訓體系和堅持以公辦培訓機構為主體的要求,2016年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認定了231個培訓基地,113個實訓教學基地。培訓基地包括縣職業教育中心、縣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縣分校、縣畜牧站等機構。實訓教學基地主要是具備一定規模和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高產創建示范片、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等。
2.2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需要,按照“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繼續加大培訓力度,努力培養一批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的種養大戶、技術能手,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縣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農廣校培訓基地等機構應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突出種、養殖業,重點培訓項目村示范戶,引品種調結構,建市場強營銷。政府為急需資金的貧困戶提供五萬以下、三年以內的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培訓應運用理論講解、互動研討、參觀考察、現場示范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確保培訓效果。要提高培訓對象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培養他們引領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能力,帶領當地貧困人口發展生產、參與市場競爭、增收致富的能力和從事二、三產業的相關能力。
2.3發展勞務經濟促就業。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工業化、城鎮化對勞動力的需求,對有就業意愿的勞動力實施多種形式的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按照“轉移輸出有組織、求職有服務、就業有技能、權益有保障”的標準,提升進城入鎮農民的就業工作層次和水平,將更多的農民變為產業工人和城鎮居民,實現“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最終目的。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行業,主要以建筑業、加工制造業、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家政服務業為主。河北區位優勢明顯,是京津重要的勞務輸出地。
貧困縣首先摸清底數,掌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就業意愿和能力的未就業人員、已經就業人員的基本情況。貧困縣要建設縣鄉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滿足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需求。引導和支持用人企業在貧困地區建立勞務培訓基地,開展訂單定向培訓,建立和完善輸出地與輸入地、企業與貧困村的勞務對接機制。培育社會勞務中介組織機構、勞務經紀人,充分發揮勞務中介體系在就業中的組織引導作用,逐步改變自發性的、零散型的輸出方式,提高農村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
培訓課程要以崗位職責及能力要求為依據,增加心理健康、文明素養、職業道德、法律知識、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育,提升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和人文素養,通過現場操作示范、示范基地觀摩、跟技術老師討論等方式學習。
政府要運用公益性崗位、公共就業崗位托底幫扶貧困戶就業,如養老服務、家政服務、城市綠化、清潔、環境保護、保安等。沒有技能的貧困人口就地打零工,如幫果農疏花、收果,幫種糧大戶除草,一般一天能掙80元。
目前,河北省已逐步構建起省、市、縣三級黨政領導牽頭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組織領導體系,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三金”(工資保證金、工資預儲金、欠薪應急周轉金)、“三機制”(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失信企業聯合懲戒機制)、“一入罪”(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制度機制,為農民工合法權益“保駕護航”。
2.4培訓新增勞動力保就業。2004年國務院扶貧辦啟動了雨露計劃培訓工作。雨露計劃引導和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是提高貧困人口素質、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通過政策扶持,逐步提高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初、高中畢業后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的比例,確保實現一人長期就業,全家穩定脫貧的目標。
2016年8月,河北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扶貧辦聯合印發 《關于做好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工作的通知》。自今年秋季學期起,在河北省內公辦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校(不含獨立學院)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免學費、免住宿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全部享受國家助學金,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每生每年平均不低于2 000元,普通高校就讀的學生每生每年平均不低于3000元。扶貧對象退出后,仍可享受扶持政策至本學段學習結束。
本文為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科研合作課題:《精準扶貧工作中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機制研究》(JRSHZ-2016-0107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050091河北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康健高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