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靜,王超楠,齊義杰,劉曉龍*
(1.敦化市雁鳴湖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延邊133700;2.吉林農業大學,吉林長春130118)
黑木耳大棚掛袋栽培技術
李曉靜1,王超楠2,齊義杰2,劉曉龍2*
(1.敦化市雁鳴湖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延邊133700;2.吉林農業大學,吉林長春130118)
黑木耳營養價值和保健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譽為“素中之葷”、“素中之王”,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了進一步提高其產量、品質及經濟效益,黑木耳大棚掛袋栽培技術,已經是目前黑木耳栽培中重要的生產技術,本文根據多年的實踐和團隊的成果,總結了黑木耳大棚掛袋栽培技術要點。
黑木耳;大棚掛袋;栽培
大棚掛袋出耳可提前1個月生產菌袋,并且根據黑木耳品種特性來確定菌袋生產期。中、晚熟品種在元旦至春節期間生產栽培袋。秋耳在6月初生產菌袋,8月下旬進棚掛袋出耳。
2.1 品種選擇
黑木耳品種較多,而大棚掛袋栽培黑木耳宜選擇少筋或半筋單片中、晚熟品種發菌溫度 22℃±2℃的有效積溫應達到1800℃~2100℃,菌絲長滿袋后繼續培養 30~60天。應選擇適合我國東北地區氣候條件、正規科研院(所)選育的黑木耳品種,要求產量高、質量好、抗逆抗雜、耐高溫,并且對光照不敏感。
2.2 菌種制作
可以選擇固體菌種或枝條菌種,也可選擇液體菌種。目前常用枝條菌種生產,大多采用一袋 16.5×33厘米規格菌種袋裝100雙方便筷。方便筷用 1.5%糖水浸泡10~12小時,或煮0.5小時。撈出放輔料上沾培養料,裝袋前在菌袋底部放一層培養料,然后將方便筷裝入菌袋內,上面再放一層培養料,最后用塑料套環和無棉蓋體封袋口。之后培養基滅菌,高溫蒸汽滅菌在 0.11~0.14兆帕壓力維持 2~2.5小時,常壓滅菌溫度100℃保持 8小時,后冷卻至常溫。經無菌接種,然后恒溫培養,7天內,溫度控制在 28℃~30℃,8~15天,溫度降至22℃~24℃,16~30天溫度降至 22℃,30~50天菌絲長滿菌袋,然后溫度降至20℃~22℃,繼續后熟培養7~20天。
3.1 生產場所
房屋或簡易棚具備保溫和通風條件,發菌室(棚)內放置培養架,培養架寬1~1.2米,層間距35厘米,6~7層。棚高不超過2.8米,室(棚)內有加溫設備,并在發菌室(棚)上方安裝排風扇通風降溫。
3.2 出耳棚
出耳棚建造成拱棚,棚寬 4~6米,長 30~40米。側高1.8~2米,拱棚頂高 2.5~2.7米,棚內上部安裝霧化噴頭。棚頂覆蓋塑料薄膜和遮陽網。3月初扣塑料薄膜,扣膜后安裝壓膜線,把塑料薄膜壓緊,防止被風吹翻。
3.3 培養基配方
配方 1:切粉硬雜木屑 30%,帶鋸硬雜木屑48.5%,麥麩或米糠19%,豆粉1%,石膏粉1%,熟石灰0.5%,pH值在6.2~6.8之間。
配方2:切粉硬雜木屑30%,帶鋸硬雜木屑48.5%,麥麩或米糠20%,石膏粉1%,熟石灰0.5%,pH值6.2~6.8之間。
按配方準確稱取各種原料,先將麥麩、玉米粉、豆餅粉、石膏粉等混拌均勻,然后再與木屑混拌均勻,切粉的粗木屑提前1天噴水預濕。將石灰和葡萄糖分別溶于水中,邊加水邊拌料,拌勻后用篩子將培養料篩一遍,培養料含水量在58%~62%之間,以手緊握料指縫間有水但不滴下為宜。拌完培養料后堆悶1~2小時。
3.4 裝袋
采用 17厘米×33~35厘米×0.045厘米規格的聚丙烯折角袋或低壓乙烯折角袋,采用機械裝袋,裝料高度 20~22厘米,當天拌料當天裝完。擦凈袋口后套上套環,蓋好無棉蓋體,或采用頸圈和棉花封袋口,也可采用擰口封袋。
3.5 滅菌
常壓滅菌要求加溫 4~6小時,袋內溫度達到 100℃,并持續10~12小時,自然降溫 4~6小時后出鍋;高壓滅菌排凈冷空氣后,在 0.12~0.15 Mpa之間保持 2小時,自然冷卻到 0℃時,打開放氣閥后出鍋。
3.6 冷卻接種
滅菌后將栽培袋放在冷卻室或接種室內,自然冷卻至常溫或25℃。接種室提前0.5小時消毒,先用2%~3%煤酚皂水溶液噴霧,再用3~4克/立方米的煙霧劑熏蒸。采用無菌室或接種箱接種。接種前,手、菌種瓶(袋)及接種工具用75%酒精棉球擦洗消毒,接種工具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滅菌。固體菌種用接種鉤去掉表面老化菌皮,再將菌種搗成玉米粒大小,取一勺菌種放入栽培袋中間的孔內,然后蓋好無棉蓋體或棉塞。接種量10克/袋,一瓶500毫升原種接種 25~30袋。枝條菌種用1根菌棍插入栽培袋中間孔內即可。
3.7 發菌管理
發菌室空間用2%~3%煤酚皂水溶液噴霧,然后再用4~6克/立方米氣霧消毒盒熏蒸24小時消毒。接種后菌袋及時上架擺放,菌袋間隔1厘米,以利通風降溫。1平方米可擺放200~250袋。接種后 15天內室溫控制在 28℃~30℃,15~30天溫度控制在 25℃±1℃,30天后溫度 20℃±2℃,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發菌室需要遮光,以看不清報紙中號字為宜,10天內不通風,待菌絲萌發生長封面后及時通風,并逐漸加大通風量。接種后7~10天開始檢查雜菌污染。污染較輕菌袋用75%酒精,或500倍50%克霉靈水溶液注射污染
部位。鏈孢霉污染菌袋深埋地下 30厘米,30~40天后取出繼續培養。污染嚴重菌袋集中深埋或燒毀。
3.8 后熟培養
菌絲長滿袋后,溫度控制在 22℃±2℃,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繼續培養,一般中、晚熟品種培養 10~30天。
3.9 開口掛袋及催耳
3.9.1 菌袋開口 將菌袋去掉套環及無棉蓋體,用繩將袋口扎緊,然后用0.15%高錳酸鉀水溶液擦洗菌袋表面。小孔出耳可采用開口器或扎眼機開口,釘子眼孔間距 1.5~2.0厘米、孔徑0.4~0.6厘米、孔深 0.5厘米,每袋扎眼數量280~300個。菱形口、三角口或扁一型口每個菌袋開口數量150~160個。菌袋開口后在發菌室內養菌3~5天。
3.9.2 掛袋 掛袋是將開口養菌的菌袋掛在鐵架上,或用系在大棚鋼架上的三根尼龍繩和卡扣,固定在尼龍繩中間,每串可吊掛7袋,或將菌袋放到雙層的鐵網中間。
3.9.3 催耳 催耳是將掛袋大棚內溫度控制在 5℃~25℃之間,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0%~85%,可向地面和空間噴水增濕。加強光照,每天光照12小時以上。也可噴撒菌王或EM菌催耳。
3.10 出耳管理
掛袋后2~3天開始噴水,噴水在早晚進行,早5~10時和下午 15~18時噴水,7~10天加大噴水量。當耳片長到1厘米時,澆水與曬菌袋相結合,澆水 3~5天,停水1~2天。
4.1 采收
當耳片充分展開、肉質肥厚、顏色為淡黑褐色、耳根收縮變細、腹面初現白色粉末狀擔孢子時采收。采收前 2~3天停止噴水。采收方法是一手握住菌袋,一手捏住耳片基部扭下或用刀片切下。
4.2 干制
采后將耳片基部處理干凈,菊花狀黑木耳應沿連接處撕開,及時將耳片攤放在竹簾或篩網上晾曬,雨天應遮雨,不能集中堆放,以免形成拳耳影響質量。當耳片含水量達到14%以下時即可包裝。
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
5.1 競爭性雜菌
菌袋易發生木霉、鏈孢霉等雜菌,采取定期向培養室內噴灑克霉靈水溶液消毒,殺滅雜菌。同時加強通風,降低空氣相對濕度和溫度,控制雜菌污染。菌袋發生點狀雜菌污染可采用70%~75%酒精注射污染處。
5.2 病害
出耳期間可發生細菌性流耳和爛耳、青苔等,細菌性流耳噴灑農用鏈霉素防治,青苔噴灑 1500倍硫酸銅水溶液進行預防和防治。并采取定期消毒、挖排水溝降濕和加強通風等措施進行預防。
5.3 蟲害
黑木耳出耳期間有螨類、線蟲為害。螨類采用1000倍三氯殺螨砜水溶液噴霧。線蟲采用0.5%石灰水或1%食鹽水噴灑,噴灑3次。采收前 7~10天停止噴藥。
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食用菌新技術示范推廣(20120801)
S626
A
10.14025/j.cnki.jlny.2016.21.058
李曉靜,大專學歷,敦化市雁鳴湖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
劉曉龍,本科學歷,吉林農業大學,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型經濟真菌馴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