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靈魂和前進的動力。在中學政治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是提高學生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和保障,更是教育源源不斷發展的動力。創新教育是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教育模式。那么在平時的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又該如何更好地進行創新教育呢?下面筆者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嚴格、約束性強的學習環境,會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學生的創造力,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努力地去構建和諧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敢于創新,不怕失敗,真正地為學生創新保駕護航。這樣學生才敢于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見解。久而久之,學生認識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就會逐漸得到提高,其思想觀點才會新穎靈活。可見,良好、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會消除學生怕說錯不敢說的心理,還會讓學生的思想和思維得到流動,有了流動,才會為政治教學注入新的血液。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研究,鼓勵學生敢于突破權威,敢于標新立異,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政治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才會有效果,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一種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如果學生對一門學科感興趣,他的學習主動性就會很強,自然學習效率就會有所提高。相反興趣不高的話,就會成為創新的絆腳石。可見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環節。
2.1要以引人入勝的事例作為教學的依托。思想政治課理論性較強,缺少一定的趣味性。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時若能做到旁征博引,多以引人入勝的事例來引入教學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的思維就會得到很好的啟迪,他們創新的靈感才會迸放出閃亮的火花,學生在學習中才會有新的感覺、新的認識和新的體會。在對政治學科保持濃厚興趣的同時,其思維才能更加活躍,才能產生強烈的創造欲望,從而實現讓學生樂于創新的教學目標。
2.2巧妙設疑,促使學生學會思考。任何的教學,都離不開設疑,因為有效的設疑,才會制造出學習的障礙,從而調動學生思考的細胞,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講究設疑的技巧,促使學生在有疑的基礎上真正的去思考問題,這樣的設疑才是有效的,有價值的。例如在學習“商品”知識時,教師不能直接地去設疑“什么是商品?”這個問題的本身就讓學生缺少思考的欲望。如果從商場入手,問西瓜進入商場的渠道,又會到哪里去?這樣就會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地發生變化,從而使其很好地理解商品的含義。
2.3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討論和教學實踐。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離不開教學實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實踐,這樣學生的實踐能力才會漸漸加強。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所講內容組織一些演講和辯論比賽,利用“校聞播報”專欄對一些時事進行評論,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來進行校徽設計,從而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這些都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好方法,只要教師對學生多一些鼓勵,多一份肯定,學生才會很好地在教學討論和教學實踐中得到創新的鍛煉。
若想在政治教學中很好地進行創新教育,教師就要大膽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革,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力軍,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善于分析,善于創新。
3.1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會感覺到乏味,如果教師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生才會真正地用眼睛看,用頭腦來思考,用嘴巴來說話。比方說一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法和思路,這時教師若能組織學生自主的探究的話,這些理解方法和思路學生自己都能發現和總結,這就是合作的作用和探究的魅力所在。
3.2適時地組織學生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一定要重視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而恰恰課堂討論就是訓練學生這兩種思維的最佳形式。討論見真知,討論出智慧。通過有效的課堂討論,才會真正練就學生的動腦能力,才會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從而才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水平。
050400河北省平山縣職業教育中心劉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