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市村莊變遷現狀及原因淺析
進入新世紀以來,山西省晉中市農村社會進入急劇轉型時期,城鄉發展邁入了新階段。村莊作為農村的基本單位,其發展變遷始終是社會歷史進程的重要呈現。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加速,全市的村莊正以幾何式的增長速度在合并中消失,多樣化的村莊樣態、不同區域的村莊變遷現狀使得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遇到諸多阻力和問題,因動力驅動因素的差異顯現出迥異的特點來。近期,隨著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的啟動和深入,筆者對全市的村莊變遷進行不同層次的調研。通過調研,基本摸清了晉中市村莊變遷情況,同時對村莊變遷后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對村莊變遷的趨勢及規律進行了研究、預測,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F報告如下:
晉中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區,轄12個縣(市、區),118個鄉鎮,2 753個行政村,總人口328萬人,農業人口168萬人,全市國土總面積1.64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0萬畝。2013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13.3億公斤、實現“四連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 891元,同比增長13%,連續六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連續三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全市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三年保持15%以上的增幅,超過全市平均水平。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晉中市委、市政府對采煤沉陷區和地質災害的治理、扶貧搬遷力度不斷加大,村莊經歷了劇烈的變遷。據有關部門統計,2001年撤并鄉鎮時,全市共有3 622個村委會、5 546個自然村。到去年底,前后十年左右,全市通過移民搬遷、撤村并點等工作,加上村莊的自然消亡,全市目前保留行政村2 753個,自然村減少到4 418個,行政村減少了869個,減少23.99%,自然村減少了1 128個,減少20.34%。其中扶貧移民減少行政村325個,自然村527個村,分別占37.3%和46.7%;城鎮化村改居、新農村建設村莊撤并減少行政村218個,自然村126個,分別占25.1%和11.1%;采煤沉陷治理、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移民和生態移民撤并減少行政村326個,自然村457個,分別占37.5%和42.1%。
村莊的變遷,除表現為村莊數量的減少外,還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村莊的“空心化”程度在延續加劇。晉中山區多、自然條件差、貧困面較多,很多村莊不適宜居住,截至目前,晉中易地扶貧搬遷的人口10.3萬人,涉及864個自然村;其中東山縣100人以下貧困村莊47個,涉及32個鄉鎮、1 291戶、3 363人。在貧困邊遠山區一人或幾人村并不罕見。據相關部門測算,每年有20多個村子在成為空心村。二是村莊人員結構變化較大。由于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教育資源向城鎮集中,農村常住人口年齡、性別結構深刻變化,農村50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基本看不到。據調查資料顯示,全市農民工人數占全部農村勞動從業人員比重為39%;全市農村中小學十年減少了66%,大量的農村婦女隨丈夫、孩子流動,以前的“386199”部隊,更多只剩下了99部隊。三是村莊的統計數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調研中發現有的村莊已經整體搬遷或合并,但仍保留建制村名。
村莊的變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有城鄉二元結構下的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動,也有經濟社會發展等外部環境的驅動,還有政策的推動。
2.1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動。一是為了增加家庭收入。當前,農業生產進入“雙低”階段,即勞動產出率低、土地產出率低,導致農民務農收入低。2003年到2013年,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由57%下降到35%,而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則由40%提高到52%,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種地務農投入多、風險大、收入低,外出務工成本低、機會多、收入高,農民為獲取更多收益,離開土地、離開村莊、離開家鄉,向工廠、園區、城鎮遷徙集聚。二是為了子女接受較好的教育。教育資源是引導農村人口流動的一個重要原因,越是經濟欠發達的縣,縣城的人口積聚能力相對越強。一些小縣,縣城人口幾乎都超過全縣人口的一半。擇校而居,因校而聚,成為村莊變遷的一個重要的非經濟原因。三是為了改善生活。由于歷史的原因,城市的基礎設施、生活設施要優越于農村,城市對廣大農民有著天然的吸引力。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長期分割、壁壘森嚴的城鄉二元制度的藩籬逐步打破,農民外出以就業、生存為目的逐步向更好的生活和發展轉變。上世紀九十年代,晉中農村娶媳婦基本條件是3間大瓦房,彩電摩托車,現在很多地方變成了縣城樓房一套、多大都行,汽車一輛,不限品牌、能開就行。以前農民掙了錢回家蓋房娶媳婦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現在更多的則是掙了錢到城里買房,投資了教育、消費了,改善生活享受了。
2.2經濟社會及環境的推動。一是工業化城鎮化的拉動。2003年到2013年,正是晉中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人均GDP由2003年1 068美元/人(超過1 000美元),達到2013年31 045元(5012美元)。工業增加值從2005年開始超過地區生產總值的一半。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工廠、城鎮,推動了村莊的變遷。2003年到2013年10年間,晉中的城鎮化率由35.8%提高到2013年的48.8%。以農民為主的鄉村型社會轉變為以城鎮居民為主的城鎮型社會。介休市義安鎮圍繞工業園區布局,將全鎮20多個村的3萬余村民全部集中搬遷安置在義安新區和義安新村兩個園區,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新區入住率達到80%,村民就地就業率超過90%。二是村莊立地條件差的倒逼。晉中東山5縣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以山地、丘陵為主,水土流失嚴重,干旱缺水,生態環境脆弱,村莊立地條件差。按照國家最新貧困人口人均收入2 300元/年標準,到去年底,全市仍有13.6萬戶、36.7萬農村人口沒有跨過貧困線,涉及全市11個縣(區、市)、84個鄉鎮、1 496個村,分別占到全市農村人口的21.7%和這1 496個村總人口91.25萬人的40.22%。貧困人口重點集中在東山的榆社、左權、和順、昔陽、壽陽(1 076個村、10.21萬戶、27.6萬人)和西部平川的丘陵山區。其中左權、和順2個是國家扶貧重點縣,貧困人口4.4萬人。2003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易地扶貧搬遷9萬多人,涉及1 235個自然村,涉及248個行政村。但仍有一些山莊窩鋪,生存條件極度惡劣,目前,全市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人口8 952人,涉及824個自然村。晉中地質條件復雜,地形地貌起伏變化大,極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市內地質災害(隱患)點1 142處,其中崩塌(含潛在不穩定斜坡)235處,威脅人員約2萬生活。三是采煤沉陷的嚴重影響。晉中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在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比較嚴重的地質環境破壞問題。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惡化,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許多村莊有房不敢住、有地不能種、有水不能飲、生活難保障。全市煤礦采空區450平方公里,開采沉陷面積320平方公里。采礦破壞村莊159個,面積149萬畝,涉及6 184戶,2.47萬人。近年來,晉中投入大量資金,治理28個自然村、210多戶農民告別危房。靈石縣南關鎮完成受采煤沉陷嚴重影響的10個自然村274戶移民搬遷。
2.3政策強有力的驅動。一是移民搬遷政策的優惠。2003年開始,晉中將易地扶貧搬遷、采煤深陷區治理作為市政府的重點工作,有規劃、有步驟地推進移民搬遷。這些措施背后,都有強有力的政策和巨大的資金支持,起到了強有力的導向作用。各縣(區、市)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左權縣從2003年將原有的203個行政村、190個自然村規劃按照“一城34個中心村”的思路推進新農村建設,十年來累計整合各類三農資金7.5億元,集中用于34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建設。介休、靈石都有類似的規劃和嘗試,規劃背后都有強有力的資金政策支持,推動了村莊的變遷。二是中小學布局的調整。十年間,晉中農村小學由2 350所減少到692所,減少了1 660所,減少了71%。農村初中由277所減少到194所,減少了1 175所,減少了29%。城鎮中小學由2 460所增加到3 874所,增加了57%,小學增加了1 096所,初中增加了318所。農村中小學在校生由2003年的48.5萬人減少到8.6萬人。城鎮中小學的在校生176.2萬人,占到全市中小學生的77%。也就是說中小學的孩子們率先實現了“城鎮化”!在晉中的貧困山區,小學辦在鄉,初中縣城上,母親來陪讀,父親打工忙。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政策客觀上推動了村莊的變遷。
目前晉中市已進入到城鎮化快速發展期。根據全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0%以上,全市將有40多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大量農村人口的外遷流動,未來幾年村莊將進入快速變遷期,同時帶來村莊布局的重大調整、村莊人員結構和村莊治理的深刻變化。伴隨著村莊變遷,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文化以及生態環境等多方面都將產生巨大變化,有待繼續調查研究。
030600山西省晉中市農業委員會梁金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