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力發展綠肥生產助力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
廣西發展冬種綠肥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條件和優良的傳統。近年來,廣西結合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開展,采取有力措施,推動綠肥生產,全區上下掀起種綠肥熱潮。
一是抓行政推動,確保面積到位。在推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中,廣西農業部門把恢復發展綠肥,用有機替代無機,作為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有效措施,提出年種植500萬畝綠肥的發展目標。通過行政推動,將綠肥種植計劃列入年度績效考核內容。2015年,全區紫云英、苕子、茹菜、油菜等綠肥種植面積達540多萬畝,比2014年增加190萬畝,增幅54%,超額完成年度計劃500萬畝目標任務,創下全區11年來綠肥種植面積的新高。
二是抓政策引導,確保資金到位。2015年,廣西統籌中央和地方耕地質量保護項目資金,安排3405萬元用于支持綠肥生產的發展,爭取地方財政長期穩定投入。同時,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實施暫行辦法》修訂,明確規定“耕地土壤改良與培肥示范經費納入市縣財政預算,并按照轄區耕地面積每年不少于1元/畝標準投入”。賓陽等37個縣(市、區)爭取專項經費1680多萬元,重點用于綠肥生產。據統計,2015年全廣西用于發展冬綠肥生產的資金共計2.03億元,其中各級財政安排投入5600萬元,農民自籌1.47億元。
三是抓示范帶動,確保技術到位。為引導和鼓勵農民多種綠肥、種好綠肥,廣西各級農業部門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層層大抓示范樣板。2015年,全區建立百畝以上綠肥示范片500個,示范面積接近28萬畝,集成推廣綠肥種植技術。每個示范片做到“三有”:即有包片技術負責人、有試驗示范田、有宣傳示范牌。同時,各地以創綠肥高產為突破口,舉辦各種形式的綠肥生產技術培訓班956期次,培訓人數達到15.34萬人次,印發各類技術資料43.94萬份,幫助農民掌握綠肥生產技術。
四是抓機制創新,確保措施到位。廣西各級農業部門針對綠肥生產中的“瓶頸”問題,積極探索促進綠肥發展新機制和新模式。通過發揮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作用,依靠農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發展綠肥生產。通過與休閑觀光農業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綠肥生產效益。南寧市上林縣年年舉辦“葵花節”,每年吸引20多萬游客前來賞花,拉動全縣實現旅游創收達3000萬元以上。通過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由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犁地、播種、施肥、殺蟲和田間管理等全程服務,解決綠肥生產勞動力不足、成本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