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一策”促脫貧駛上快車道
棗莊市嶧城區底閣鎮曹廟村64歲的村民王慶堂,自打入了村里辦的土地合作社,沒了牽掛,就在家里專心照顧起患病7年、半身不遂的老伴了。
王慶堂家是雙女戶,他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起了家里的收入:養老保險每人每月100元,一年下來2400元;雙女戶補助每年72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284元,全年3408元;家里一畝半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紅1920元;俺們還入股合作社資金互助部,一人一股,倆人能分紅600塊左右。雜七雜八加起來,一年收入小一萬塊。
嶧城區將精準扶貧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一戶一策有的放矢,扶貧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我們有信心到2018年,確保全區9743戶16661名貧困群眾全部實現脫貧,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區委副書記、區長張賀澤說。
王慶堂老兩口入股的合作社是曹廟村源野土地股份合作社。據理事長楊守才介紹,合作社于去年6月12日成立,47戶村民以200畝土地入股種植莊稼和蔬菜,村里14戶、26名貧困村民全部入股。去年秋季和今年夏季兩次分紅,每股1280元。另外,合作社又成立了資金互助部,入股資金21.5萬元,其中上級給的7.6萬元扶貧資金,作為26名貧困村民入股資金,每年又帶來分紅,每人大約300元左右。
貧困戶中只有60歲的楊加慶有生產能力,他平時在家里照顧老母親,農忙時就到合作社打工。這樣除了入股分紅,每年打工還能掙2000多元。
副區長劉波介紹,區委、區政府積極扶持一些有條件的村創辦各種類型的土地合作社,讓貧困戶以土地入股,這樣既解決了他們土地無法耕種問題,又增加了收入,很受貧困戶歡迎。
68歲的峨山鎮前香屯村村民蔡金榮,老伴患有帕金森綜合癥,倆人靠兩畝地維持生活,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去年,村里牽線搭橋,她到村里的中國結扶貧就業車間上班,每月收入800多元。
蔡金榮介紹說,在這里上班很靈活,遇到老伴犯病,可以將活帶到家里做。
前香屯村村民王才芳是個能人,前幾年,她從外地學會了中國結加工,就在家里辦起廠子,從紡線到編織一條龍加工,吸納附近村民2000多人就業,每年發放加工費200多萬元。鎮里了解到情況后,通過做工作,王才芳的中國結加工廠升級為扶貧就業車間。每安置一個貧困村民,鎮里獎勵她1000元。目前,周圍村莊75戶95名貧困群眾在該扶貧車間就業,平均每人每月工資接近1000元。
據了解,嶧城區在實施精準扶貧中,瞄準就業扶貧,按照“就業門檻低、增收效果好、產業穩定、可以就近就業”的標準,引導本地玩具加工、服裝加工等企業,在集體閑置土地、房屋或整合現有車間,建設扶貧車間,搭建就業平臺,幫助無法轉移、無法就業、無固定收入的“三無”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效果非常明顯。僅峨山鎮就建設扶貧車間108家,帶動1028名貧困村民就業,實現了脫貧。
吳林街道轉灣居居民房金芝的愛人幾年前車禍去世,留下三個孩子。區糧食局監督檢查科科長白茂虎在區委進行的“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中,按照局里要求,與她結成了幫扶對子。
房金芝在玩具廠打工,只能維持家里的生活,其中兩個雙胞胎孩子上小學4年級,中午吃飯成了問題。白茂虎向區工會申請了困難職工救助,每月240元,孩子在學校附近小餐桌吃飯、補習功課。
74歲的居民孫桂友是白茂虎結下的另一個窮親戚。孫桂友右腿殘疾,老伴有氣管炎和腦梗,除了地里的莊稼以及低保金和農村養老金外,沒有其他收入。白茂虎正在積極為他爭取光伏發電扶貧項目,這樣他每年能收入三四千元。
區扶貧辦主任楊林介紹說,今年年初,區委決定開展“一戶一策一干部”扶貧活動,實行區級領導和區直部門包戶幫扶、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機制,幫包干部根據貧困戶各自情況,幫助其選擇適合的種植、養殖、加工或者就業等路子。截至目前,全區34名縣級干部每人結對幫扶3戶貧困戶,97個區直單位根據自己所幫包村的貧困戶數,精心選派自己單位的黨員干部開展一對一幫扶結對。目前,區直機關共派出1300名領導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2578戶,鎮村共安排3700余名干部幫扶、聯系7165戶貧困戶,實現了全區所有貧困戶結對幫扶、聯系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