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文
(白城市洮北區國營保民農場,吉林白城137000)
充分依托資源稟賦著力打造特色農業
楊樹文
(白城市洮北區國營保民農場,吉林白城137000)
本文重點論述了白城市洮北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特點以及發展特色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洮北區的實際,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及下一步發展建議。
依托優勢;白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2015年,白城市洮北區特色產業發展面積60.7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203萬畝的30.0%,其中:水稻19萬畝、花生14.8萬畝、大撓子5萬畝、葵花4萬畝、綠豆3.5萬畝、粘玉米2萬畝、煙葉2.5萬畝、蔬菜2.1萬畝、西瓜2.5萬畝、香瓜5萬畝、黃菇娘0.3萬畝,實現產值16.0億元,純收入12.2億元。這些特色產業有規模、有銷路、有效益,并有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支撐,發展前景非常好,已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2.1 有基地規模
洮北區特色產業已經形成了以平安鎮、青山鎮、到保鎮等鄉(鎮)為主的花生、豆類產區,以德順鄉、三合鄉等鄉(鎮)為主的大撓子產區,以金祥鄉、洮兒河鎮、林海鎮等鄉(鎮)為主的西甜瓜產區,以東勝鄉、平臺鎮、等鄉鎮為主的蔬菜產區的農業特色產業格局。全區已建設溫室大棚15120棟,規?;ㄔO西甜瓜、蔬菜、黃菇娘種植園區26個。特色產業村屯發展到189個,其中著名的村屯有洮兒河鎮德昌村、林海鎮馬營子村的西甜瓜,到保鎮民有村的圓蔥,東勝鄉巨寶村的黃菇娘,德順鄉洮兒河村、平臺鎮民樂村的蔬菜,三合鄉大房子村的大撓子等。
2.2 有龍頭企業支撐
龍頭企業帶動成為特色產業發展的動力,如先達食品的甜玉米、億龍葵花的葵花加工、煙葉公司的烤煙、裕豐糧貿的稻米加工;專業合作社是農民集體闖市場的有效方式,有近3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如三合鄉大房村大撓子農民專業合作社、洮北區大鵬農牧產品專業合作社、洮北區大偉精品種植專業合作社、洮北區金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等。
2.3 有品牌保障
全區特色產業品牌已發展到40個,有機食品2家。先達食品的“年香玉”品牌,今年計劃生產粘玉米2500萬穗、咖啡玉米3000噸;億龍葵花的“思親”品牌,計劃生產葵花仁5500噸。
2.4 有技術支持
全區近千名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采取包鄉、包村、包項目的方式,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技術服務,烤煙、大棚基本實現了標準化、模式化種植。
2.5 有銷售渠道
洮北區特色產業除花生外,水稻、大撓子、葵花、綠豆、粘玉米、煙葉、西瓜、香瓜、黃菇娘等都有穩定的市場銷路,花生產業受市場價格影響,種植面積每年隨市場價格變動。
目前,洮北區特色農業發展中仍然存在著經營粗放、規模小、效益低等問題,需要從思維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實現三個轉變。
一是要更新觀念。由低產低效粗放式的傳統產業模式向高產高效的優勢產業轉變,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現代農業和設施農業,增強農業的效益。從特色產業發展得好的一些西甜瓜專業村、蔬菜專業村的發展實踐看,改變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種植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問題。
二是要規模化發展。由小而雜、小而弱的模式向一鄉一品或數村一品轉變,向大基地、大產業、大項目轉變,不斷擴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建成若干個特色鮮明、規模較大、產業聚集度較高的特色經濟片(帶),為產業化經營創造條件。
三是要延長產業鏈。由賣原料向賣產品轉變,實現由農向工的互動轉變,就是要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開發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消費需求大、市場競爭能力強的品牌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創造高效益。
4.1 抓好布局規劃,不斷提高基地規劃建設水平
按照洮南市特色產業總體規劃布局和專業化、規?;?、標準化的要求,規劃建設以蔬菜、西甜瓜、大撓子、花生、烤煙、美葵等為主的6條特色產業帶,集中培植一批生產專業戶和專業村,創建黃菇娘、圓蔥、粘玉米、雜糧產業集群,依托億龍葵花、先達食品等龍頭企業,培育一批標準高、規模大的特色農業生產基地。
4.2 抓好龍頭企業培育,不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大資金扶持和技術改造力度,迅速擴大規模,提高龍頭企業的綜合加工能力。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簽訂訂單,協調產銷關系,發展訂單農業。
4.3 抓好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加強現有經濟合作組織建設,采取契約制、合作制、會員制、股份制、返租承包制等形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的有效對接。積極培育和壯大特色產品運銷隊伍,搞好銷售服務,實現農戶分散生產與大市場的銜接。
4.4 抓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依據行業標準,制訂發展規劃、實施細則和技術規程,建立健全檢驗檢測體系,推行市場準入,完善保障體系。強化品牌意識,注重品牌培育,加大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蔬菜的開發力度,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蔬菜產業的經濟效益。
4.5 抓好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好技術創新,提高加工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廣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科技種養殖水平。大力發展設施栽培,走精細化發展的路子。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盡快形成以農業部門為主體,覆蓋全市各鄉(鎮)、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經營大戶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網絡。
4.6 加大扶持力度,推動全市特色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制定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大對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名牌產品認證與保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努力把農業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F327
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8.002
楊樹文,大專學歷,白城市洮北區國營保民農場,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