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博
(長春師范大學工程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
高等職業教育導師制實施現狀的調查分析
黃文博
(長春師范大學工程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提高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生命線。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源于牛津大學的精英教育培養模式,重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在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方式等方面對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啟示意義。在對吉林省部分已經實施導師制的高校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本文提出當前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據此提出深化高等職業教育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和建議。
高等職業教育;導師制;人才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1]。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源于牛津大學的精英教育培養模式,重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在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方式等方面對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啟示意義。但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以精英教育為主要特征的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導師制定位不清、師資匱乏、形式主義傾向等問題。為了形成對吉林省高等職業教育導師制實施效果的準確認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筆者做如下調查。
本調查以問卷法為主,并運用統計法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比較。調查問卷分為導師問卷和學生問卷,選擇吉林省內已經開展或者部分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導師制的5所高校作為調研單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所、高職高專院校2所、獨立學院1所。在每所高校中按照一定比例選擇各學科導師和學生(均經歷至少一年的導師制培養),包含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學科,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導師、學生對導師制的認知和態度、導師制運行的狀況等。調查問卷共發出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12份,回收率為93%,調查結果基本上反映了吉林省高等職業教育導師制的實施現狀。
2.1 導師選擇
關于對導師選擇環節,問卷顯示僅有8%的學生與導師是“雙向選擇”,82%的學生是“單向選擇”導師,10%的學生是“被分配”給導師的。在導師的選擇過程中,85%的學生選擇的是與所學專業一致的導師。79%的學生看重的是導師的教學、科研能力,21%的學生更關注導師的知名度和師生情感因素等。在考察師生之間的熟悉程度時,15%的學生對導師熟悉,65%的學生對導師基本熟悉,20%的學生對導師不熟悉;8%的導師對學生熟悉,70%的導師對學生基本熟悉,22%的導師對學生不熟悉。由此可見,在選擇導師的關鍵環節,學生對導師并不十分了解,經過一段時間后,“單項選擇”就暴露出不足:師生之間有年齡上的代溝或者個性上不符,導致師生間溝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
關于導師指導學生數量的調查,50%的學生認為5人合適,35%的學生認為4人合適,10%的學生認為2人合適,5%的學生認為8人或以上合適;65%的導師認為指導2名學生合適,20%的導師認為指導4名學生合適,15%的導師認為指導5名以下學生合適。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導師希望盡可能少指導學生,從而可以實現“精細化”指導;但是導師人數有限,而學生人數又相對較多,供需矛盾較為突出。
2.2 師生交流
在考察師生交流頻次時,20%的學生1個月與導師交流1次,48%的學生兩個月與導師交流1次,20%的學生3個月與導師交流1次,12%的學生幾乎與導師不交流。從學生的期望上看,80%的學生希望1個月能與導師交流3~4次。關于每次交流時間的調查,30%的學生與導師每次見面1個小時左右,50%的學生每次與導師見面半個小時左右,20%的學生每次與導師見面的時間少于半個小時。經了解,導師一般是教學的主力,又是科研的骨干,甚至還要擔任部分行政工作。從調查結果來看,導師們“分身乏術”,不能抽出太多時間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另外,95%的學生與導師交流都是由導師安排的集體交流,只有5%的學生與導師的交流是個別交流。導師制的核心就是“個性化指導”,集體交流無法實現學生的個別訴求。關于導師采取什么方法指導學生的調查顯示,55%的學生選擇以導師的單方面指導為主,25%的學生選擇導師指導和共同探討,20%的學生選擇專題發言、導師給予點評的形式[2]。導師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導師針對某一問題中的盲點、誤區、模糊薄弱處進行隨機質疑并發問,要求學生作答。在互動過程中,導師可以不斷地插入連環性提問與詰問,以促使激烈辯論的展開,將問題的討論引向深入,進而達到探究性教學的目的。從調查的結果看,師生互動的效果不甚理想。
關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工作的調查顯示,24%的學生參加了導師的課題研究,30%的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參加了課題立項、建模比賽等科學研究工作,46%的學生未參與任何科學研究。究其原因,絕大多數學生在低年級公共基礎課開課較多,專業知識儲備的較少,與導師很難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見面多為談天說地,師生間學術交流不暢。
2.3 對“導師制”的認同程度
在調查中,88%的學生認為實施導師制對自身的專業發展及促使自己盡早明確學習目的、發展目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積極促進作用。92%的導師認為導師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利于教學與科研的融合,有利于密切師生感情,增進師生友誼等。12%的學生和8%的導師認為導師制存在形式主義。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導師制的運行是相對可行和合理的,但是某些實施的環節需要進一步改進。
3.1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導師資源的匱乏是制約高等職業教育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許多地方高校的師生比在1:18或者以上,在短期內很難解決導師資源匱乏的問題,這就需要整合、盤活校內資源,拓展挖掘校外導師資源。校內導師除了選擇本專業的專任教師外,還應該考慮那些在行政崗位上工作且具有專業特長的教師。他們一般具有較為豐富的行政工作經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待人處事能力、決策能力和團隊意識等;也可以聘請已經退休的老教師,他們的專業知識和人生閱歷都十分豐富。學生與老教師交流,可以獲得更多的人生經驗和專業知識;在加強實踐教學的背景下,各專業一般會有相對固定的實踐基地,實踐基地的指導教師是難得的導師資源。選聘他們作為學生的導師,既可以緩解校內導師資源匱乏,又能優化導師結構等。
3.2 完善師生選擇方式
新生在未充分了解導師的前提下,單向選擇或者“被分配”給導師[3],師生之間沒有相互選擇,運行一段時間后效果不一定理想。因此建議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斷完善師生之間的選擇方式,從而進行分類目標指導。大一、大二是專業基礎知識和興趣確立的關鍵階段,導師應該指導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做好職業技能的培訓[4],鼓勵他們參加社團活動,使他們更好地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大三、大四的學生基本上明確了今后的發展目標,導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集中指導他們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關注他們的職業規劃、職業技能等。每一學年,導師和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學習和指導情況,提出更換導師和學生的申請。學生可以根據不斷了解到的情況重新選擇導師,導師可以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邀請和選擇某些學生加入到指導團隊中,實行“雙向選擇”。
3.3 以課題或學科競賽作為導師制的載體
在常規的教學培養體系之外,導師應以課題為載體,鼓勵、引導學生參加本科科研立項、學生創業大賽等活動[5],提高學生學術能力,引導學術方向。要讓師生在課題研究中承擔共同的目的與任務,讓學生實際參與了解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賦予導師、學生更為具體、務實的內涵與支撐。
3.4 導師應重視人文關懷
導師制著重強調關懷和責任。新生剛剛入學,導師要履行“代理家長”的職責,與學生在生活上的交叉較多,師生關系被賦予了“家長—孩子”的親情色彩。在導師制教學中,情感的溝通和學術的溝通是并行的,情感溝通又是學術溝通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只有“信其師”才會“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會“安其學”[4]。職業教育不僅僅是技術的傳授、能力的訓練,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傳遞、精神(工匠精神)的傳承。導師應多給學生一些人性化的關懷和鼓勵,以及生活上的關切和未來發展方向的真誠導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人格心智的健康成長。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Z].教職成[2011]12號,2012-12-10.
[2]羅國基.地方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狀況的調查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29):52-54.
[3]劉宏玉,朱磊,覃宇,等.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現狀調查:學生的角度——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12):74-76.
[4]閆瑞祥.我國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J].教育發展研究,2013(21):73-76.
[5]韓軍.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現狀,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評論,2015(10):105-108.
2016-07-08
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高等職業教育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2015ZCY231);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通識教育策略研究”(GH16428)。
黃文博(1980- ),男,副教授,博士,從事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6)10-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