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延遜,于志民,董煒華
(1.長春發電設備總廠,吉林長春 130033;2.長春師范大學科研處,吉林長春 130032)
?
互聯網時代中小微企業與科研團隊的對接交易平臺建設
賈延遜1,于志民1,董煒華2
(1.長春發電設備總廠,吉林長春 130033;2.長春師范大學科研處,吉林長春 130032)
中小微企業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但其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著技術、資本等困難。科研團隊的科研成果面臨轉化率低的困境。建設中小微企業與科研團隊對接交易平臺是基于互聯網思想、解決雙方困境的有效方式。在對接交易平臺建設過程中應在思想、法理、完善的準入體制和明晰詳細的操作流程以及評價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準備,形成較為完備的實施方案,為對接交易平臺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中小微企業;科研團隊;交易平臺;互聯網時代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了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爭奪國際產業競爭話語權,德國實施“工業4.0”戰略,美國則推動了“工業互聯網”概念,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這幾個基本理念相近,都是將虛擬網絡與實體經濟相連接,是對工業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的探索。目前,中小微企業在我國財政收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著技術、資本等困難。中小微企業與科研團隊的對接交易平臺建設,正是基于互聯網思想和目前中小微企業的現狀提出來的。
小微企業是我國工業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社會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國民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小微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了65%,稅收貢獻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過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業。小微企業對改善民生、增加就業、活躍市場、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中小微企業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和技術創新的主體。這些企業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為就業的主要渠道[1],為培養企業家提供土壤,是優秀企業家成長的搖籃[2]。
目前,我國的中小微企業也面臨著各種問題。例如,小微企業依賴低技術、低價格、低附加值、低收益的傳統發展路徑,直接制約了其投入產出效益水平的提高。產業層次普遍不高,導致轉型升級意愿低、轉型升級難度較大。此類行業發展的普遍特點是技術要求不高、競爭力強、利潤微薄、市場逐漸趨于飽和。從行業本身發展前景分析,相關企業不具備迅速擴張的條件。部分企業由于經營壓力,轉型升級的愿望較強,但在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方面積累不足,相當數量的小型微型企業轉型升級較為困難。小型微型企業的發展后勁和活力不足。多數小微企業沒有自己的科研團隊,缺乏科技研發能力,無法在技術上有新的突破,只能進入低附加值的循環,降低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此類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小微企業主普遍對未來的發展前景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對市場的需求極為敏感,只不過由于和研發團隊脫鉤,渠道不順暢,不知道怎么進行產品、工藝等方面的開發、求助與合作。
中國的科研團隊主要包括高校的科研團隊、研究院所的科研團隊、企業的科研團隊、科技開發公司以及以個人為單位的研究人員。我國有科技人員3000萬人,有從事科技研發的人員106萬人,分別占到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近年來,我們的研發投入每年都以兩位數的增速增長,研發總投入已占到GDP總量的1.98%,這同中等發達國家對科技的投入基本相當。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動下,我們每年至少有3萬項科技成果問世,有7萬項專利成果誕生[3]。然而2013年12月21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在北京透露,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4]。
2.1 科研成果與市場脫節
科研團隊游離于市場之外,對市場不敏感,往往獨立進行市場調研,而資料的來源是學術期刊、新聞和網絡等,往往落后于市場發展變化。現階段,我國很多研究活動都是在申報國家、地方不同級別縱向科研項目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研究工作。科研團隊科技成果的轉化要按照先鑒定、獲獎以及形成專利的次序進行。在這種長周期的轉化模式下,很多科技成果并不是社會所需的產品。同時,較為成熟的科研成果一旦缺乏相應的應用,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資金、人才和時間的浪費。就目前而言,大多數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團隊中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扮演著研究者的角色,把自己在教學、研究期間所發表的論文或者出版的書籍作為科研的主要核心,很難對科技成果進行推廣轉化。與市場、企業需求脫節將導致科技成果無法真正走進市場,從而無法真正為百姓造福,無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5]。
2.2 原創、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相對較少
近年來,我國前沿技術研究更加重視對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攻關,但從整體上看,仍是以跟蹤發展為主,缺乏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自20世紀中后期涌現了人工合成胰島素、雜交水稻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后,得到國內外公認的重大成就相對較少[6]。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到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時候,科研團隊還沒有從以前的研究模式中完全轉變過來[7]。
2.3 科研成果應用轉化困難
科研團隊的獨立性不夠。一直以來,科研項目的來源是政府立項、政府撥款,往往立項是按照立項部門項目的申報指南等進行,項目是否成功立項夾雜人為因素。很多科研項目無法在社會以及市場中獲得立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科研成果研究出來后,進行開發應用困難,都是理想的“科研成果”,缺乏實際應用能力[8]。科研人員在進行績效考核時很少涉及科研成果轉化后的作用和影響,僅注重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這種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現如今,科技成果轉化中所需資金大多由政府撥款。多數科研團隊缺乏相應的科研成果轉化資金的支持,很多實驗無法繼續開展。
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自身能力及自己的綜合判斷,在平臺上提出自己的要求進行招標。這可以解決企業自身科研能力不足的先天缺陷,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企業成長的可能性。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科研團隊與企業之間缺乏相應的溝通,并沒有建立起科學、有效的雙向溝通管理機制,從而阻礙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無法真正地投入生產及實現成果到生產力的高效轉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利用該服務平臺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協調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5]。
一般來看,由專業的科研團隊進行開發的成本往往是低于企業自己開發的,在新產品上的開發更是如此。企業專注于營銷與生產,科研團隊專注于研發與創新,是資源的優勢互補。以互聯網思想建立的平臺可以使企業與科研團隊有了更多的選擇、優化的組合和更高的溝通效率。
4.1 思想準備
“全民創業、萬眾創新”是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最適合我國目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戰略。我們要打破科研團隊身上的條條框框,打破科研團隊的官本位思想,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環境,使小微企業和科研團隊輕裝上陣,全身心投入到“全民創業、萬眾創新”中來。去掉科研團隊的“驕嬌”二氣,樹立對投資人負責的思想;去掉企業“亂插手”的習慣,樹立尊重科學、尊重客觀規律的思想。雙方樹立以法律、合同為紅線的思維習慣,遵循市場運行規律。
4.2 法理準備
應該對企業的產品要求以及科研團隊要售賣的技術進行法律保護。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過程中可分為掛牌期、研發期。掛牌期應以一年左右為限,超出一年,對于企業方來說,其提出的產品就不再適合現有科研發展實際情況或者價位不合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簽訂合同的視為失去法律保護。對于科研團隊方來說,其研發成果就不適合市場或價位不合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簽訂合同的視為失去法律保護。研發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級、確定不同年限,在研發期內雙方均沒有對該項目進行單獨處理的權利。另外,對雙方在責、權、利方面均應進行相應的法律保護。
4.3 完善的準入體制
進入平臺必須有完善的準入體制,限定可以進入平臺交易的各方應有良好的誠信記錄。企業想進入平臺掛牌,應先對其所要求的產品進行查新和市場調研并對此負責,避免出現資源浪費,應對具體的時間、質量、量產條件等要素提出具體要求;科研團隊想進入平臺并掛牌,應出具相應的資質和避免利益受損前提下最基本的思路;科研團隊如果想對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掛牌,應該自己進行查新并對此負責,避免法律上的風險。每個企業應限定其同時掛牌數量,確保掛牌質量;每個科研團隊也應限定其同時掛牌數量,確保其科研質量。
4.4 明晰詳細的操作流程以及評價管理體制
小微企業和科研團隊的對接交易平臺應設有獨立的第三方專家庫對雙方的資質、成果及產品的等級、預期周期、預期投入、利益分配等方面進行前期評估,對產品研發情況進行中期評測,在以企業為主體參與實施的情況下進行最終驗收評定;對雙方有爭議的地方進行評估調解;在企業以及科研團隊掛牌前給出合理建議。
平臺應有專門的法律及安全部門,對各方進行司法解釋以及法律支持,保證各方在法律框架內進行合作交易。平臺應設有類似于淘寶的轉賬系統,項目一切資金都應在平臺上進行交易周轉,以保護各方的資金安全以及合同的正常履行。該對接平臺應有完善的分類機制、大數據下的針對用戶的篩選機制、簡明準確的搜索引擎、充實的用戶資料,實現項目選擇、團隊選擇的所思即所得。
平臺應有完善、明晰的操作流程。例如,掛牌期:企業、科研團隊掛牌前評估→掛牌→揭牌報名→揭牌者評估→競標→定標→預付款;研發期:項目方案期→方案評估→前期款→項目中期→中期評測→中期款項;驗收期:驗收評定→收款項→項目移交至平臺→尾款→平臺將項目最終資料移交至用戶→完成并進行誠信、法律等方面備案。通過完善、明晰的操作流程以及評價管理體制對各方進行相應的保護及約束,最終達到對接簡單、交易順利、實施流暢、合法合規。
中小微企業與科研團隊對接平臺是針對中小微企業科研能力不足、科研團隊成果轉化率低而建立的,此平臺的建設應具有專業性、多行業性和多元化。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分工更加細化的時代,基本科研單位將逐漸縮小,協作范圍將逐漸擴大。我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創新;我國每年有七百萬以上的大學畢業生,有足夠的人才支撐創新;經過過去一百多年的動蕩,我國人民有向往并實現幸福生活的充足動力;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給我國奠定了足夠堅實的工業基礎。引用“羅輯思維”里的一句話“我們現在用的是大力金剛掌”,可見,我們有足夠的體量、基礎去贏得未來,這應該使我們邁向制造業強國所應有的自信。
[1]祝松梅,馬眾,張樹娟.中國小微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35):22-23.
[2]于洋.中國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3]任玉嶺.改變科技成果轉化率過低的認識與建議[J].現代人才,2014(5):34-39.
[4]國家發改委官員.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10%[EB/OL].(2013-12-21)[2016-01-04].http://www.chinanews.com/cj/2013/12-21/5647840.shtml.
[5]武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思考——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4(8):76-77.
[6]我國一流科學家和創新團隊明顯缺乏 需改革體制[EB/OL].(2013-02-27)[2016-01-04].http://www.voc.com.cn/Topic/article/201302/201302271746378358.html.
[7]張玲玲.高校科研團隊創新能力提升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8]池穎.我國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賈延遜(1974- ),男,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科技開發與管理研究。
G311
A
2095-7602(2016)10-01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