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下經濟發展主要模式
林糧模式就是在林地間作糧食、棉花、蔬菜、瓜果等矮稈作物的種植模式。主要包括林糧間作、林菜間作和林棉間作。目前,邢臺市林糧模式發展面積占林下經濟總面積的95.7%,是現有林下產業最主要的栽培模式。典型范例有以下2種:
1.1核桃—棉花—瓜果類間作模式。在淺山丘陵區種植薄皮核桃,種植早期林間空地較大,可繞開樹苗種植棉花,棉花壟間套種冬瓜、甜瓜和花生,僅棉花、瓜果每畝就可獲得500~600元的收益,彌補了果樹生長的先期投入。
1.2林—棉間作模式。南宮市南便鄉云莊村2001年發展林棉間作600畝,在沙化土地上栽植速生楊,株行距3 m ×1 m×15 m,每畝28株,現平均胸徑已達21 cm。到采伐時,每畝地可采伐木材8.8 m3,平均每畝每年生產木材1.1 m3,產值8 800元;每畝生產枝材和根材2.8 t,產值1 120元;8年間作的棉花每畝產量7 200元,平均每畝產量150 kg。三項合計17120元,平均每年畝收入2 140元。而單純種植棉花,平均畝產籽棉250 kg,產值僅1 500元。林棉復合經營比單純種植棉花每畝增收640元。
林禽模式就是在林地養雞、養鴨的種植模式。林下為柴雞提供生存環境,雞食昆蟲,不需再喂任何添加劑,所產雞蛋比普通雞蛋價格高出15%~50%,同時,雞糞還可以為樹木提供肥料,并可有效降低規模養殖帶來的糞污染問題。臨城綠嶺公司實行“基地+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提供農戶林地和雞舍,發展林下養殖3 000畝,并按期收購,每千克雞蛋16元,在外銷售20余元,實現了農戶和企業的雙贏。廣宗縣發展林下養雞500畝,南和縣發展林下養鴨150畝,同樣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林草(藥)間作模式在退耕還林工程中最為常見,就是在林間間作牧草和柴胡、芍藥、黃芪、金銀花等矮桿藥用植物的種植模式。隆堯縣中旺綠源公司在造林地間種苜蓿2 643畝,當年8月份種植,次年干草產量就過600 kg/畝,盈利132萬元。平鄉縣長河鎮農村合作社組織林農在樹下栽植玄參、子元、丹參等中藥材2 000余畝,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林菌模式即地上栽植喬木,樹下種植菌菇的雙層立體栽培模式。樹下種菌菇使土壤濕度增加,菌菇覆蓋的保濕反光膜,通過反光,增加樹冠內膛光照,促進樹木增長;菌菇廢料是樹木適宜的上等有機肥,二者互惠互利,實現植物鏈的良性循環。任縣東固城村在蘋果園內進行平菇栽培,每年每畝蘋果收入8 000元,節省購買有機肥開支0.2萬元,平菇收入5 000~10 000元。此外,林下種植黑木耳也是其他省市經多年實踐證實可取得較高收益的林下菌種植模式,可在適生區域推廣種植。
林畜模式是林草模式的延伸,也可以稱為林—草—畜模式,即利用林下種植的牧草發展養殖業。同時,養殖牲畜所產生的糞便為樹木提供大量的有機肥料,促進樹木生長,形成一條生物產業鏈。臨城縣綠嶺公司把種植的薄皮核桃基地承包到農戶,利用林間種植的牧草發展肉牛養殖,在1 000畝林地內間作牧草養殖肉牛近100頭,每年僅肉牛經濟效益就可達到40~50萬元。
054000河北省邢臺縣林業局路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