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致貧原因及脫貧措施
造成農村貧困的原因有多種,中央脫貧攻堅號角已經吹響,脫貧目標已定,山西呂梁是集中貧困地區之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各地應根據造成貧困的原因,因地制宜開展脫貧救助工作。本文主要闡述了農村貧困的原因及脫貧采取的措施。
農村貧困;原因分析;脫貧措施
黨中央已提出,到2020年,我國農村的7 000萬貧困人口要全部脫貧,所有重點縣要全部減貧摘帽,宏偉的脫貧號角已經吹響。要讓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共同進入小康社會,達到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標。的確,這是一場攻堅戰。呂梁市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有近48萬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5,貧困人數較多,脫貧任務較重。
1.1 因病致貧。如果家庭中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有殘疾人、體弱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員,不僅對家庭收入沒有貢獻,反而還增大支出,沒有收入只有支出,導致家庭長期陷入貧困之中,難以脫貧,有的甚至債臺高筑。由于長期生病積累的醫療費用導致此類貧困戶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就是脫了貧也容易返貧。
1.2 因環境致貧。貧困地區大都地處山區,農戶居住分散且遠離鄉鎮,交通不便,環境較差,資源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有的村莊距水源較遠,沒有自來水,靠肩膀挑水吃;沒有礦產資源,靠種地為生;機械化程度低,靠天吃飯。春旱秋澇,辛苦一年收成不是很高。自然環境較差,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歷代人就這樣過著貧窮的生活。
1.3 缺項目致貧。長期依靠傳統農業,家庭收入很低,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步伐。由于身處貧困的環境中,雖然身強體壯,不滿足現狀,但是由于缺資金、缺項目成為創業路上的一道檻,制約著貧困戶的發展。
1.4 文化低致貧。由于種種原因,許多貧困人口因貧困而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家庭受教育水平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貧困的結果,又是造成貧困的原因。由于勞動力文化素質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與非貧困戶有很大差距,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1.5 突發災害致貧。有的農戶本來家庭經濟狀況就差,距離貧困線不遠,若遇天災人禍,如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或家庭成員突然傷殘、死亡,或其它自然災害等,就可能造成貧困或返貧。
1.6 供教致貧。現在供養一個孩子上學從幼兒園開始花費就很大,貧困戶大多居住在山村,沒學校缺老師,上學要到鄉鎮縣城,通常需要外出租房供養子女讀書,給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不少的開支,導致他們常期處于貧困狀態。
2.1 經營性收入脫貧。呂梁市目前有300萬畝核桃,200萬畝紅棗,通過建設標準化栽植示范基地、實施標準化綜合管理、開展品種改良(高接換優)等措施,優化經濟林結構,全面提升經濟林生產能力,實現紅棗核桃經濟林提質增效。在核桃適生區域和現有紅棗、核桃林立地條件中上等、生長勢良好和盛果期樹齡的經濟林中實施。2016年,建設核桃標準化栽植示范基地20萬畝,標準化綜合管理示范基地20萬畝,新品種改良6萬畝,覆蓋呂梁市的貧困村181個,貧困人口4.9萬,人均增加經營性收入2 000元。
2.2 資產性收入脫貧。呂梁市與晉能集團合作,在方山發展25兆瓦光伏扶貧電站,在臨縣、石樓等5個國定貧困縣建設282兆瓦光伏扶貧電站,覆蓋約14萬深度貧困人口。2016年,有76兆瓦扶貧電站建成投運,通過光伏扶貧,有3.6萬貧困人口年人均可增加資產性收入700元左右。
2.3 工資性收入脫貧。護工(護理)在各大城市有很好的市場,呂梁市政府立足呂梁貧困地區就業難的現實,從2015年就開始了護工(護理)的培訓,讓貧困人口走出山區,踏進大城市,擴大就業門路。通過護工(護理)培訓可讓5 000名貧困人口就業,年人均增加工資性收入3.2萬元。
2.4 易地扶貧搬遷。呂梁的貧困人口絕大部分居住在生活條件較差的地方,通過移民安置到條件較好的地方,改善生活條件,拓寬就業增收途徑,讓貧困人口逐步擺脫貧困,盡快步入小康。“十三五”期間,呂梁市通過“五年任務、一次規劃、分年實施”的工作思路,完成10.14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
2.5 農業產業扶貧。呂梁市農業產業扶貧從2013年開始實施,以發展紅棗、核桃、小雜糧等八大產業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轉變,助推農業增收,農民脫貧。據有關資料顯示,2013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同比2012年增長18%,全市已有12.7萬貧困人口通過農業產業化實現了穩定脫貧。
2.6 金融扶貧。對于有勞動能力、有知識、想干事能干成事、脫貧積極性高的農戶,資金是最大的瓶頸。呂梁市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合理布設網點,對接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發放扶貧貸款,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全市的10個貧困縣119個鄉鎮全覆蓋,1 906個貧困村達到全覆蓋。呂梁各銀行機構對接建檔立卡貧困戶371 619戶,落實有信貸需求貧困戶24 049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2 446戶、金額26 058萬元,發放農戶貸款1 895戶、金額9 970.5萬元;發放扶貧開發項目貸款33戶、金額54 480萬元,為全市棚戶區改造、道路建設改造、供水、供熱等多個領域提供了資金保障。
2.7 教育扶貧。要想拔窮根就必須實施教育扶貧,呂梁市堅持精準扶貧,教育先行,教育精準扶貧含蓋了全市13個縣(市、區)的1 113所義務教育學校、28所中等職業學校、44所普通高中,共8.94萬名貧困學齡人口。
2.8 鄉村旅游扶貧。鄉村旅游扶貧工程,用3年時間打造了10個特色旅游名鎮、100個鄉村旅游點、1 000戶品牌農家樂以及一批休閑農莊、鄉村客棧、民俗展演、農業觀光園等,帶動了30個貧困村1.6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國家旅游局、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等12個部門共同制定并印發的 《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顯示呂梁市有92個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
2.9 生態扶貧。呂梁市屬于生態弱區,森林覆蓋率低,生態治理任務重。要讓窮山惡水既變成綠水青山,又變成農民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堅持把生態保護貫穿脫貧攻堅始終,呂梁市持續加大貧困地區生態治理力度,支持貧困群眾直接參與造林綠化、流域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穩定增加其生態建設和管護收入。
2.10 社會幫扶脫貧。建立完善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體制機制,加強募捐活動規范管理和制度建設,鼓勵、支持、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自愿采取定向、包干等方式參與脫貧攻堅。
2.11 衛生扶貧。通過提高貧困人口新農合門診統籌,補償封頂線,提高縣級以下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補償比例,擴大新農合大病保險的支付范圍等措施,努力解決因病致貧這個“老大難”問題。
2.12 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脫貧。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財力傾斜,加快縮小貧困村與富裕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為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增收脫貧創造條件、奠定基礎。
2.13 社會兜底脫貧。通過農村低保、社會救助和實施資產收益項目等辦法,多措并舉保障9萬人兜底脫貧。
033000 山西省方山縣大武鎮農業服務中心 劉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