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清
(公主嶺市陶家屯鎮農機技術推廣站,吉林公主嶺136100)
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示范要點
王立清
(公主嶺市陶家屯鎮農機技術推廣站,吉林公主嶺136100)
2015年,公主嶺市進行了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示范。大力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從源頭上杜絕玉米秸稈焚燒污染,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防止土壤板結,增強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玉米;保護性耕作;試驗示范要點
1.1技術模式
1.1.1“玉米少免耕原壟種”模式 秋季大型深松聯合整地機械配置深松測試儀進行深松整地—春等離子體種子處理—免耕原壟種—田間管理、機械植保—秋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覆蓋。
1.1.2玉米寬窄行壟側免耕播種伏深松模式 秋機械收獲留茬—春等離子體種子處理—寬窄行壟側免耕播種—田間管理、機械植保—偏柱式深松施肥機伏深松—秋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覆蓋。
1.2技術措施
1.2.1播種電子監測技術 免耕播種機安裝播種電子監控系統,采用數字信號采集和傳遞。可根據不同的播種行數分屏顯示播種情況和播種量,報警監控播種效果,提高玉米免耕播種作業質量標準。
1.2.2深松整地監測技術 深松整地不翻動土層,不破壞土壤團粒結構,保持合理耕層構造。同時,深松整地能打破犁底層,疏松深層土壤,增強蓄水保水功能,減少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建立土壤水庫,提高耕地的抗災減災能力。采用大功率拖拉機配帶深松機或偏柱式中耕深松機進行精準深松整地作業。在深松作業機具上安裝深松整地自動檢測儀對深松進行精準檢測,保證作業質量。一般深松深度為25~35厘米,深松后有效期可持續3年,伏深松可與中耕施肥同時進行。
1.2.3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 利用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機對玉米種子進行等離子體處理,提高種子的活力,提升種子的壯健度,促進作物增產。在春播前5~12天對種子進行處理。玉米種子處理采用1.0 A或1.5A電流連續處理2遍。
1.2.4免耕播種技術 免耕播種技術以寬窄行壟側免耕播種和深松為核心,在有深松基礎的地塊進行,應用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項工作。選擇優良玉米品種,對種子進行精選和等離子處理,種子的凈度不低于98%、純度不低于97%、發芽率達95%以上,播前應適時對所用種子進行藥劑拌種和浸種處理,一般畝播種量為1.5~2.5公斤,株距控制在24厘米左右,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4~5厘米。應用玉米免耕播種機完成寬窄行播種作業,小行距40~50厘米,大行距80~90厘米,也可等行距原壟免耕種。
1.2.5機械植保噴藥技術 在玉米播種后,出苗前和出苗后對土壤表面進行2次噴施化學藥劑,實現封閉滅草。病蟲草害防治必須做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藥品。使用先進可靠的懸掛式噴桿噴霧機或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等施藥機具。采用安全合理的施藥方法:一是對作業田塊玉米病蟲害情況做好預測;二是對玉米種子要進行包衣或拌藥處理;三是根據玉米苗生長情況進行藥物噴灑,噴藥24小時內沒有降雨,漏噴重噴率≤5%,必須注意風向和下風口處的作物品種,以防產生藥害。
1.2.6田間管理技術 玉米保護性耕作地塊田間管理時不鏟不趟,一是減少機械作業次數,減少機械作業壓實,保護土壤團粒結構,促進玉米根系的發育,增強玉米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免去鏟趟過程,而且還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玉米產業競爭力,達到節本增產增效的目的。用偏柱式深松施肥機進行伏深松,伏深松應在雨季到來之前進行,同時根據作物生長需要,可同時適量施肥,深松深度嚴格控制在25厘米左右。
1.2.7秸稈覆蓋還田技術 用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進行收獲,收獲后的玉米地用秸稈粉碎機將秸稈粉碎拋撒在地表,實施秸稈覆蓋還田,可起到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還可防止大風揚塵,從而減少沙塵暴天氣的發生。同時,秸稈經夏伏高溫天氣腐爛分解后,形成有機質培肥地力,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秸稈粉碎長度不大于10厘米,粉碎率不小于90%,覆蓋均勻,不再進行耕地作業,翌年直接進行免耕播種作業。在玉米機械收獲后秸稈粉碎還田時,一是應用玉米秸稈腐解菌,二是合理增施氮素肥料以調節秸稈的碳氮比例,防止燒苗現象的發生。
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區內,設立玉米少免耕原壟種、玉米寬窄行壟側免耕播種伏深松和玉米常規種植對比田,定期進行田間測試(主要包括玉米秸稈覆蓋量、土壤水分、土壤成分、土壤溫度、長勢、產量、投入產出等情況),積累數據,總結經驗,研究提出適宜實際情況的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減少玉米秸稈焚燒污染,提高耕地質量,增加玉米產量,降低玉米生產成本,增強玉米產業競爭力。
3.1經濟效益
一是降低成本。采用玉米保護性耕作模式,至少比常規耕作地塊節約生產成本45元/畝。同時可節省人工費22元/畝,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地塊可節本增效67元/畝;二是增產增收。保護性耕作第一年實施地塊平均每畝增產2.4%,按照650公斤/畝計算,可增產15.6公斤/畝,按照1.4元/公斤計算,可增加經濟效益21.84元/畝,兩項合計,實施保護性耕作可節本增效增收88.84元/畝。
3.2社會效益
玉米保護性耕作項目的試驗示范能夠節約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使更多的農民有精力投入到第三產業發展中去,促進勞動力合理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3.3生態效益
玉米保護性耕作項目的試驗示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技術的實施能夠促進耕地合理運用,有效增強土壤的接納降水能力,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l6%,減少水土流失和蒸發損失;年可增加土壤有機質0.03%~0.06%,提高土壤肥力;農田表土風蝕明顯減少,減少大風揚沙65%,可提高作物抗澇抗旱能力,同時避免秸稈焚燒,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空氣質量。
S513
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20.004
王立清,大專學歷,公主嶺市陶家屯鎮農機技術推廣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