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近日, 《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提出到2020年,全省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三個突破、兩個提前、一個基本形成”的總體目標。
——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加速農業發展動力轉換,實現農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分散兼業型向規模專業型轉變,資源依賴型向科技驅動型轉變。通過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經濟總量增長、結構優化、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河北成為京津最重要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大基地。
——智慧農業構建取得突破。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各環節加速融合。現代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精準化生產、透明化管理、高效化經營、便捷化服務及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取得突破性進展,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種養加”及營銷物流模式成為全省農業發展新業態。
——產業融合發展取得突破。有效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建成環京津中央大廚房、環京津一小時農產品物流圈。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5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5∶1,再造一個“河北農業”。構建起以九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華北重要的農產品物流基地。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1億人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休閑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提前實現目標。提前實現農業部要求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7,實現農業用水負增長。耕地基礎地力等級提升0.5個等級。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成為京津冀農業生態恢復和環境改善大屏障。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到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 000元,為2010年的2.85倍,年均增長9%,高于全省GDP增長率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特色產業扶貧任務全面完成,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基本形成現代農業新格局。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完備、生產技術先進、產業結構合理、經營規模適度、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環境優美、產品質量安全的現代農業新格局。環京津冀都市現代農業圈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居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上游。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調整農業結構,將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總體布局為“一環四區一帶”
《規劃》提出,將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總體布局為“一環四區一帶”,即環京津都市現代農業圈,山前平原高產農業區,黑龍港生態節水循環農業區,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區,壩上綠色生態產業區和沿海高效漁業產業帶。努力構建特色鮮明、良性互動、逐級帶動的現代農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環京津都市現代農業圈:包括環北京、天津的27個縣(市、區),重點強化蔬菜水果供給保障能力。提高奶、蛋供給保障水平。建設“農業硅谷”。打造農業信息化高地。建設“中央廚房”供應體系。建設高效便捷物流體系。加快休閑農業一體化進程。
山前平原高產農業區,包括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區53個縣(市、區),以高產高效優質基地型農業為主攻方向,突出優質高產、加工物流功能,建成糧食、蔬菜、畜禽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提高京津冀都市群“米袋子”、“菜籃子”產品供給能力。
黑龍港生態節水循環農業區,包括黑龍港流域37個縣(市、區)。以高效節水農業為主攻方向,突出生態修復功能,強化“以水定種、以種定養”發展思路,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推廣耐旱作物和品種,推進“糧改飼”、“棉麥雙豐”等種植模式,實施生產能力提升行動,建設商品糧、棉產基地和畜禽、鹽堿地養殖基地,打造國家節水農業綜合示范區和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區,包括冀北燕山山區和冀西太行山山區29個縣(市、區),以生態保育型農業為主攻方向,突出生態屏障、農民增收功能,實施山區綜合開發工程,抓好溝域經濟,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打造現代農業、扶貧開發、休閑農業、生態建設綜合發展示范區。
壩上綠色生態產業區,包括冀北壩上和接壩地區5個縣及沽源、察北、御道口、康保、魚兒山5個國有牧場,以種養結合的草原特色農牧業為主攻方向,突出生態涵養、農民增收功能,建成優質綠色生態奶源生產基地、高原特色有機農產品供給基地和高原特色休閑旅游度假區。重點建設馬鈴薯產業化基地,大力推進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產業化。建設夏季蔬菜供應基地,加強草原生態保護,發展休閑旅游度假區。
沿海高效漁業產業帶,包括沿海12個縣。以優質水產品生產為主攻方向,突出精品生產功能,以發展生態高效健康養殖和開展資源增殖為主線,推動宜漁資源規模化開發,建設標準化健康養殖基地,發展遠洋遠海捕撈,實現海、灘并重,養殖、捕撈、加工(出口)并舉,建成京津冀特色水產品供應基地和特色水產出口創匯基地,拓展提升休閑漁業。
《規劃》提出,按照“調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的思路,構建起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穩、調、擴”為重點,調優種植業結構。“以水定產”,在穩定糧食產能前提下,適度調減、籽粒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蔬菜、飼草、中藥材、食用菌、水果等經濟作物。以“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為要求,促進種養結合。推廣糧經飼三元種植模式,在農區實行“以養定種”;在山壩地區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實現“以草定牧”,增草增畜。以“穩豬禽、強奶業、擴牛羊”為思路,調優業結構。穩定豬禽等傳統優勢產業,提高草食畜牧業比重,打造奶業強省。以“特色發展、健康養殖、生態保護”為路徑,做精水產業。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健康養殖基地,強化漁業種質資源與環境保護,生產特色水產品。以“強龍頭、建園區”為抓手,發展二三產業。以現代農業園區為平臺,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拓展農業多功能,發展農業新業態。
一、調優種植業
(一)穩定糧食產能
按照“河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夯實糧食產能的基礎。加快改造環渤海地區的鹽堿地和黑龍港地區的中低產田,增強糧食發展后勁。以產糧大縣(場)為重點,建設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一批育制種基地,支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成為現代種業發展的主體。實施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推進工程,突破技術瓶頸和薄弱環節。通過開展高產創建、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加快優良新品種和配套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糧食生產向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節本增效方向發展。
(二)做強蔬菜產業
立足于服務京津冀1.2億高端消費市場需求,促進蔬菜產業提檔升級,構建生產標準化、栽培設施化、品種特色化、質量可追溯、產銷一體化的現代蔬菜產業體系,實現穩量增效。加快建設25個蔬菜大縣和集中產區,形成區域性標志和品牌,到2020年,蔬菜生產規模穩定在2 000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9 000萬噸。
(三)做大特色產業
大力發展水果產業,加快建設太行山、燕山、冀東、冀中南優勢水果帶;以“突出錯季抓周年、完善設施創品牌”為重點,加大設施改造力度,大力提升菇棚自動化、工廠化周年生產和標準化水平。以建設安國中藥都為引領,打造一批生產大縣、發展一批道地品種、引進一批中藥企業,優化區域布局,為建設中醫藥強省打下堅實的藥源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目標,鞏固優勢區域,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油料產量和種植效益。
二、提升畜牧業
(一)穩定生豬家禽業
壯大種豬、種雞業。推進企業集團育種和聯合育種,以企業為主體,提升聯合育種、種畜禽生產、新品種培育、性能測定等能力,打造環京津畜禽種業高地。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基本實現冷鏈化流通和一體化管理。
(二)做強奶業
到2020年,奶業實現從數量擴張到產業實力整體增強的轉變,牛奶產量實現持續增長,成母牛年均單產水平達到7噸以上,生鮮乳質量顯著提高,奶源生產和乳品加工利益聯結日益緊密,實現奶業大省向奶業強省的轉變。
(三)擴大肉牛肉羊業
基礎母畜存欄逐步恢復和發展,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明顯提升,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到2020年,肉羊出欄2 600萬只,肉牛出欄350萬頭。
三、做精水產業
堅持“生態優先、以養為主,養殖、增殖、捕撈、加工、休閑協調發展”的方針,到2020年,水產品供給能力穩定在135萬噸左右,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320萬畝左右,海洋捕撈機動漁船總數和功率數基本控制在“十二五”期末水平。
四、壯大農產品加工業
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倍增行動計劃,圍繞重點優勢產業,以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為重點,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創建一批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龍頭企業規模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充分發揮大企業、大基地、大項目、大品牌的帶動效應,重點打造小麥、玉米、乳品、肉類、食用油、蔬菜、果品等產業鏈。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推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集聚發展。到2020年,重點培育和支持100家領軍企業,重點培育100個銷售額超10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形成聯盟,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五、培育休閑農業
努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京張攜手冬奧兩大歷史契機,進一步壯大休閑農業規模,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和農業景觀資源,突出區域特色和創意創新。在發展方式上推進由單一的農家樂為主向多元融合的園區轉變,由初級觀光休閑向創意體驗轉變,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組團式、線路化發展轉變,促進休閑農業提檔升級。到2020年,實現接待數量1億人次、帶動就業1 500萬人、年收入200億元。
六、打造農產品物流基地
突出服務京津,著力構建“一圈、兩翼、多節點、雙通道”的農產品市場骨干網絡。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以功能集聚的全國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綠色便捷的區域性市場、田頭市場為基礎,以高效規范的電子商務等新型市場為重要補充,產地銷地市場相匹配的業態多元、互動有效的市場體系。
針對提質增效轉方式中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快建立起“良種、良法、良田、良機‘四良’配套、互聯網助推”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產業生產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設施裝備支撐,推進農業信息化。科技貢獻率達到6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60%,農業信息化率達到52%,種業成為河北省農業經濟發展的又一亮點。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