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很強的學科,教學時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自我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以求獲得理想的教學質量。下面,筆者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幾點體會。
目前的教材中,新舊知識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對于教師而言,就可以針對這一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迅速的集中注意力,保證課程的順利進行。首先是聯想法,以 《環形面積的計算》為例,授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分別計算5厘米和2厘米半徑圓的面積,而后順勢向學生提問:“我們知道了圓的面積如何計算,那么圓形和環形兩種不同圖案的面積有什么聯系?你是否可以利用圓的面積來計算環形的面積?”在學生思考后,教師利用投影演示兩個圓重疊的過程,讓學生在兩個圓重疊的過程中直觀地看出環形面積即為大圓面積減去小圓面積。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通過圓形面積計算方法推導出環形面積計算方法,學生接受度較高,教學效果得以保證。
情境法可以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能激發興趣,提高注意力,因此,利用投影等電教設備創造良好的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教學 《循環小數》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醒目、逼真的紅綠燈投影作為新課導入,在短時間內引起學生的注意,接著向學生提問有關紅綠燈知識,并告訴學生燈的顏色變化都是有順序的。根據這一點,向學生引出“循環現象”這一概念,并且利用紅綠燈的知識向學生說明,“循環現象”是生活中極為普遍的一種現象。由于這個例子和生活有著緊密的關系,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不由自主地進入到情境之中,頭腦中也不停地思索著相關問題,求知欲得到了激發。由此,教師就完成了從具體物體到抽象數字的轉變,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死板和枯燥,教學效果自然隨之提高。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問題是引發思維的起點,沒有能夠吸引人的問題,思維就無法充分、有效的展開。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自我思維能力,教師應當摒棄原有單純灌輸知識的方式,適當、科學地設立一些挑戰和問題,使得學生既能完成探索,又不會因為難度過大而受到挫折。
例如,在 《長、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展現3×5和4×4兩個圖形(以分米為單位),而后向學生提問:“這兩個圖形誰的面積更大?你是怎么得出的答案?”學生聽后紛紛展開思索,提出了各種想法。有的學生說,可以利用割補法,將兩個圖形重合,可以直接比較面積。對于這種答案,教師首先應給予肯定,表揚學生的探索精神,但是之后,教師應當以新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再次引導:“這種方法可以測量圖紙上的形狀,但是如果想要測量一個廣場,或者一個國家的面積,又該怎么辦呢?”學生立刻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割補圖形法”并不實用,然后自然會去思考更好的方法,以便準確、快速、方便的求出圖形的面積。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得以最大程度的激發,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對于人的正常心理而言,懸念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使得人們迫切的想要知道問題的解決方式和答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這一點,設置具有“新”和“奇”特點的懸念,使得學生的注意力瞬間被吸引,為下一步教學打下基礎。比如,在講解“三角形內角和”這一知識時,如果單純地進行理論講解,必定十分枯燥,此時,教師可以利用投影技術,將三塊玻璃拼接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然后向學生提問:“如何求得三角內角和?”學生被屏幕的上投影吸引住,同時也迫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但是,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或解決方法,而是告訴學生,采取“算一算”、“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自己探討。“算一算”即讓學生利用直角三角板來計算內角和,“量一量”就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進行測量,“折一折”即讓學生沿著對角線將正方形白紙對折,從而得到三角形。通過觀看屏幕演示和自己動手,學生很輕松便得知正方形四個內角和的一半正好是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這種方式的教學可以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我探索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懸念——探究——論證——解決”的科學教學模式,進而使學生能力得到發展。
061300河北省鹽山縣孟店鄉靜遠小學賈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