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華
作為一個經濟迅速發展、對能源需求日益旺盛、環境意識逐漸提升的國家,中國正加大力氣發展核電,計劃到2020年實現核電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核電占全國總裝機容量4%左右。因此,已有、在建以及籌建的核電站將遍及中國許多省份,加上中國的軍用核設施,使中國面臨著核安全的挑戰。此外,中國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正在崛起的亞洲大國,在國際及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中承擔著責任。中國在核安全問題上的政策、立場對地區乃至全球核安全秩序的建構具有重要影響。 事實上,在核安全領域中國正在扮演著建設性、不可或缺的作用 。
全球核安全秩序中的
“利益攸關方”
“9·11”襲擊昭示出恐怖主義已成為對與人類安全的主要威脅,而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恐怖組織獲取核武器的風險及其危害。盡管人們對核恐怖主義威脅到底有多大存有爭議,但并不否認恐怖組織掌握一些核材料并將其制造成具有核輻射力的“臟彈”的可能性。而且,重大核恐怖事件一旦發生,將引發災難性后果。鑒于此,過去十多年時間里,國際社會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現有核裂變材料與各種輻射材料監管的國際合作,例如“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材料擴散的全球伙伴關系”、“打擊核恐怖主義全球倡議”等。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倡議下,2010年以來,全球核安全峰會已舉辦過三次,峰會的議題已經從達成共識發展到落實倡議與具體措施。2010年在華盛頓舉行的首屆核安全峰會發表的《公報》中,與會各國強調“核恐怖主義是對國際安全最具挑戰性的威脅之一”,各國在核安全方面擁有“共同目標”,并采取“行動”開展“持續和有效的國際合作”。美國作為核安全峰會的發起國,極為關注“敵意國家和恐怖分子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可能性,并將其認定為美國“面臨的最大安全挑戰之一”。
在核安全問題上,中國經歷了一個從“獨善其身”到“合作防范”的認識過程。長期以來,中國對核安全極為重視,防微杜漸,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科學的監管體制,核設施安保和安全保持著良好記錄。但近些年來,包括本國在內的恐怖主義抬頭的趨勢、核電站數量迅速上升等都使中國認識到保證核電站不受惡意攻擊、核材料不被盜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與此同時,鑒于恐怖活動正呈現出跨地區和國際化趨勢,其非法核活動的危害已不僅限于某個國家,中國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中國周邊新出現的核國家與核材料儲備的增加也使得鄰國的核設施與材料的安全問題與中國的安全息息相關;中國作為《核不擴散條約》承認的核國家與發展中大國,有責任對全球核安全秩序的建立做出應有的貢獻。基于此,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地以合作態度與其他國家攜手應對核恐怖主義的“幽靈”。
國際核安全觀的提出者
對于國際社會在核安全領域的合作,中國態度積極,參加了三次核峰會,并提出了獨一無二的核安全觀。這一核安全觀反映在習近平主席在海牙峰會上所表達的幾個“并重”之中, 即“發展與安全并重”、“權利與義務并重”、“自主與協作并重”、“治標與治本并重”。幾個“并重”體現出中國在重視核安全的同時所考慮的幾個關切。
第一,將安全問題放在發展的框架中考慮。身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聲音代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包括利用核能促進國家發展)的根本利益。不能因強調發展速度而忽視安全,也不能因強調安全而犧牲發展。
第二,每個國家的發展階段不同,核能開發的程度也不同,落實核安全的措施、手段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國際核安全合作中所承擔的義務、擁有的權利有所差異。在確保核設施不受恐怖分子襲擊、避免核材料落入恐怖組織手中的具體措施上,每個國家可能根據一國的具體國情采取相應的核安全政策。
第三,一個國家的政府是制定、實施核安全政策的“主角”,承擔著本國核安全中最主要責任。國際協作是必要的,但協作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不能以協作為名做出損害一個國家發展與安全利益的行為。
第四,消除核安全的風險不應只關心一些具體的安全漏洞、管理機制是否健全上,而要找到產生國際恐怖主義、核擴散的深層次原因,只有這樣才能營造一個核安全的大環境與文化。中國提出的系統、全面的核安全觀一方面發出了“中國聲音”,同時還表達了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合理關切與利益訴求。
核安全合作中的
“負責任大國”
在核安全問題上,中國不僅提出了觀念與原則,而且采取了具體措施落實聯合國框架下以及三次核安全峰會上達成的核安全倡議,扮演著“負責任大國”的角色。中國在全球核安全領域中所作出的具體努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本國的核安保與核安全治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核能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中國本身核安全的保障就是對國際社會的貢獻。中國正在致力于核安保含義的重新界定、確立新的安全技術標準、建立立法配套、向公眾普及預防和應對核恐怖襲擊知識、提升核物質的檢測技術與核情報的收集工作。2016年1月,中國發表了《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完整地闡述了中國核安全的理念、做法、成績與存在的挑戰。
第二,與其他大國一道,積極參與核安全治理框架的構建。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在2014年海牙核安全峰會期間舉行的會晤中表達了合作構建有“內聚力”的核安全治理體系的意愿,并表示愿意向有需求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事實上,中國已經提出向國際核安全機構提供基金支持,并承諾幫助有需要的國家開展高濃鈾研究堆改造,以此提升核安全水平。此外,在中美的合作努力下,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于2014年在北京建成,它將成為中國及其區域核安全培訓、技術交流的基地。
第三,在地區核安全合作上扮演“領導者”的角色。近年來,中國在地區核安全合作中扮演了更積極的角色,尤其是東北亞。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中國倡導建立了中日韓核電安全機制,為提升東北亞的核能發展提供了安全系數。另外,中國對日本超大規模的钚材料儲備及其新計劃建設的核材料項目給予了高度關注,對美日在海牙核安全峰會期間達成日本將武器級钚材料返還美國的協議表示支持。在朝鮮核問題上,中國明確表達了反對朝鮮發展核武器的立場,并為此做出了外交努力。因為在中國看來,朝鮮的多次核與彈道導彈試驗和核材料的增長都會給東北亞的局勢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總之,盡管日本的福島核電站悲劇性事故動搖了一些國家發展核能的決心,但核能開發在亞洲仍方興未艾。與此同時,國際恐怖主義呈現出跨地區、國際化的趨勢。這些發展都使人們關注核恐怖主義問題,并開始加強合作防范核材料、核技術落入恐怖組織之手。雖然中國對一些核安全倡議持保留或觀望態度,但中國是核安全主要條約和倡議的締約國、參與者,甚至在一些地區核安全合作中扮演著推動者和領導者的角色,對全球核不擴散體制的發展、核安全秩序的演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