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楊芳
?
徐智強:奮斗在軍品科研的一線科技工作者
本刊記者/楊芳

徐智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兵器工業集團航空彈藥研究院系統總體部部長,北方導航集團科技帶頭人。先后參加了我國第一型制導炸彈和我國第一型布撒器項目研制,分別任副主任設計師、主任設計師。先后獲得了集團公司級以上科技獎勵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兵器工業集團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得授權的國防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在我國國防航空炸彈更新換代、建設創新型國防企業的科技之路上,活躍著一批批在軍品科研第一線奮斗的科技工作者們,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甘于寂寞的品質、獻身國防的堅定信念等,為祖國蒸蒸日上的國防事業樹立了楷模。而徐智強,作為這一群最可愛的人的代表之一,同時也作為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的創新標兵獲得者,他的矢志不渝與一路精彩,為同行樹立了學習標桿。
2000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制導與控制專業的徐智強,帶著科技強國夢就職于哈爾濱建成集團有限公司。歷經16年的打磨,當初那個稚嫩的小伙兒業已鍛煉成為軍品科研第一線的佼佼者。
對科班出身的徐智強而言,軍品科研之路十分艱難卻又彌足珍貴。因為面對我國航空彈藥等多項項目空白的歷史,他必須接受任務,不斷挑戰。一條條戰績的書寫過程中,承載著科研人員的責任與使命……
在擔任我國第一型制導炸彈副主任設計師期間,徐智強與同事密切配合,解決了該彈中變流機大功率輸出移相等問題,為該武器的研制成功做出了較大貢獻。該武器填補了國內航空炸彈的空白,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創造了十數億的產值。
徐智強參與研制的某重點武器項目,是我國第一型無動力滑翔、拋撒子彈藥的空地面殺傷武器,該項目技術含量高、可借鑒信息少,并且配套單位多、組織協調難度大。面對新的挑戰和難關,徐智強毅然挑起性能主任設計師重擔,負責該武器的總體設計、試驗方案設計等工作。在此期間,作為試驗負責人的徐智強,一年中有8個月的時間駐守在試驗場,與團隊成員探討技術的同時,為克服不斷出現的技術難題,他不分晝夜地鉆研學習新技術,最終通過與團隊的緊密配合、組織協調,圓滿完成了總體設計、試驗方案設計與試驗任務。該項目的研制成功,填補了中近程地空導彈防區外投放、隱身、全天候使用、面殺傷空地武器空白,綜合性能和總體技術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創造了數億的產值。
作為總體副總設計師參與研制的國家某高新工程二期項目,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概念武器,國際上尚沒有研究先例。該項目涉及戰斗部裝填與匹配技術、末端姿態精確控制技術與兼容設計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研制技術難度大。針對該產品對末端姿態精確指向要求,徐智強提出了雙目標點法,通過設置虛擬目標點,實現了彈體軸線對目標的指向,解決了該產品在彈道末端攻角難于控制的技術難題。結合優化彈道方案,解決了末端姿態精確控制難題。

研發的產品在2014珠海航展
基于毀傷效能以及母彈無動力的特點,徐智強設計了子彈藥拋撒時序及開傘時序、時序拋撒和智能開傘系統,實現了子彈藥落點線性、均勻散布的封鎖能力,對子母彈武器裝備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模擬某武器在高動態條件下進行開艙及子彈藥拋撒動作,以及子彈出艙后的彈道、空中姿態、空中動作及落點撒布,他還參與研制了動態拋撒試驗系統并設計了一種預置攻角裝置,可以模擬該產品在一定攻角條件下拋撒子彈藥。該技術填補了國內在重型彈艙裝填多枚子彈條件下的動態試驗條件的空白,業已為某新型產品完成子彈藥動態拋撒及散布試驗,并應用于其它高新型號的動態試驗上。
另外,由徐智強領導科研團隊在承擔的某火箭制導化改造項目中,在不改變原火箭彈引戰系統及發動機的基礎上,加裝一套制導控制艙段,解決了氣動、控制以及毀傷威力匹配等問題。
由徐智強主持研制的某動力型產品預研項目,突破傳統設計思想,兼容了四代機及直升機掛載要求,在不加裝任何測風設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彈上慣性導航系統信息,對飛行過程中的風干擾進行估計,可以實現對水平面內常值風的側向分量進行估計,從而對武器末段攻擊位置精度提供有效修正,對面殺傷武器提高抗風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多年來,徐智強與團隊成功研發了多個項目,填補了國內眾多項目空白,這個過程使得他對技術與人才相結合的認識更加深刻,對技術傳幫帶的帶動作用也日漸重視。他不僅在個人技術上起到帶頭作用,還把自己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他有潛力的科研技術骨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能干事,愿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科技人才。經過眾多項目錘煉,這些年輕科技人員已經能夠獨立開展科研工作,且都在項目中擔任重要職務。
為了能掌握國家在武器裝備方面的發展需求,積極引領武器裝備的研制方向,徐智強不斷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軍品科研強國的路途上,這位不惑之年的勇者定將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