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化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糧豆輪作、突出特色產業
高蛋白大豆中國看吉林,吉林看敦化。吉林是中國高蛋白大豆出口的主要省份,占到全國大豆出口的28%;敦化是高蛋白大豆的重要產區,種植面積占到吉林的50%以上。該市位于吉林省東部山區,年均氣溫2.6℃,常年無霜期120天,全年日照時數為2477小時,年降水量620毫米,獨特的冷涼氣候是高蛋白、高異黃酮大豆和小粒黃豆(當地特有品種)最佳種植區。近年來,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敦化市大豆種植面積出現較大起伏,從2009年種植12.14萬公頃,一度降到2012年的6.4萬公頃,2015年因大豆政策調整和玉米臨儲價格上漲,導致大豆種植面積下滑到6萬公頃。目前,全市播種面積16.23萬公頃,玉米、大豆、水稻、小雜糧種植面積分別為8萬公頃、6萬公頃、0.5萬公頃、2萬公頃左右。
今年以來,圍繞實施“鐮刀彎”地區種植結構調整,吉林省將敦化等9個縣(市)明確為玉米結構調整的主要地區,計劃調減籽粒玉米300萬畝,其中敦化市計劃調整46萬畝籽粒玉米種植面積,增加46萬畝大豆種植面積。為實施好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敦化市委、市政府著力在政策宣傳、技術指導、農機服務上下功夫,成立了相應領導機構,推動各類涉農項目向糧豆輪作區域和主體傾斜;下發了《關于春耕生產致廣大農民朋友的公開信》和《農民購種注意事項的一封信》;組織召開了農業科技大培訓活動,把大豆目標價格、糧豆輪作、玉米收儲等50余項涉農政策面對面向農民群眾說清楚講明白,基本實現所有農戶全覆蓋。據敦化市農業局農戶種植意向調查反映,4月末農戶計劃種植大豆面積達到9萬公頃,約占耕地面積的56%,調增大豆目標預期能夠完成。
在調研過程中,基層干部群眾也向調研組反映,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開展糧豆輪作面臨三大困難。
一是種植品種選擇難。對于農民而言,調整結構關鍵看種植效益。伯洋專業農場主宋玉文說,今年是最不好選擇種什么的一年。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按照目前的種植水平,每公頃玉米產量16000斤左右,如果玉米市場價格持續下滑到0.6元/斤,仍可收入9600元,而每公頃大豆產量4000斤左右,只有農戶銷售價格真正補到2.4元 /斤,種植玉米和大豆的收益才能基本持平,再加上大豆種植成本低于玉米,這樣種植大豆才相對劃算。現實中,雖然大豆目標價格確定為2.4元/斤,但存在兌現滯后和效果打折等問題。敦化市農業局國長振副局長說,2014年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每公頃815元,2015年4月才兌現,實際每斤才補貼0.2元;2015年的補貼至今尚未兌現。老農民種地就圖實際效益,補貼資金落不到口袋,種地就心里不踏實。大石頭鎮興發專業農場主趙顯清反映,補貼效果實際到不了2.4元/斤,2014年底雖然有短暫幾天時間大豆市場銷價能到2元/斤,但是隨著新豆上市,市場價格是一路下跌,普遍豆農售價在1.7~1.8元/斤,這樣就算補0.2元/斤,也離補貼的目標價格相差0.4元/斤,這使得不少農戶一方面對今年大豆補貼政策能否真正落地沒有底,另一方面,還對國家給予玉米種植收入補貼存在期待,糧改豆仍處于觀望之中。
二是優質種源保障難。要想效益好、關鍵靠種子。近年來,隨著我國大豆產業不斷萎縮,大豆新品種研發推廣也面臨重重困難。從加工企業看,吉林豐正大豆食品有限公司是以生產大豆濃縮蛋白為主的公司,年需求優質高蛋白大豆20萬噸以上,公司總經理張立國介紹,目前蛋白質含量40%以上的大豆新品種偏少,科研力量都集中在玉米品種研發上,據了解,僅敦化地區推廣的玉米品種就由5年前的20多個品種上升到100個品種;同期大豆品種由42個下降到20多個,這嚴重制約了整個大豆產業鏈條做大做強。現在美國等國家對東北非轉基因豆粕需求意向旺盛,如果有高蛋白品種大豆種植生產,國外市場還能進一步開拓。從市場供應看,如果2016年敦化市大豆種植面積擴大到135萬畝,據市農業局測算需豆種5400噸,而本地種業僅能提供2000余噸,部分鄉(鎮)農資銷售中心反映好的大豆種子已經脫銷了。
三是市場銷售開拓難。調研中,不少大豆種植大戶對糧改豆后的銷售問題存在顧慮,他們認為玉米銷售轉化途徑多,大豆相對難以儲存,過了夏季就易變質。目前,由于大豆市場價格較低,部分農戶去年收獲的大豆尚未銷售,大石頭鎮紅星村丁大波尚有10萬斤沒有售出,大橋鄉興發村于茂春家里也囤有12萬斤,不少鄉(鎮)大豆種植戶都有存貨。敦化市華力對外經貿有限責任公司以出口小粒黃豆為主要業務,2015年貿易額1700多萬美元,據董事長孫志勇介紹,該公司每年與日本、韓國簽訂出口訂單,然后在敦化與農戶簽訂生產訂單,他表示,由于國內消費潛力培育尚需時間,在國際訂單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如果農戶大量種植,可能會出現產品銷售難的風險。
針對以上“三難”,調研組認為,一是加大“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政策宣傳力度,盡快明確扶持政策實施細則,力爭種地之前就兌現補貼資金,別讓老百姓“糧改豆”的熱情下去了;同時補貼力度要適度,使種大豆收入與種玉米收入相當,既通過政策引導合理輪作,又穩定優勢區域玉米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力爭用5年時間選育一批高蛋白優質多抗的突破性大豆品種,集成組裝高產高效生產技術。三是支持發展大豆加工產業,通過技術裝備升級、加工原料基地建設等措施,促進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協調發展。四是擴大國產非轉基因優勢大豆出口,控制進口對國內市場價格沖擊,支持建立優質大豆保護區,引導穩定國內大豆優勢產區生產。五是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其在市場銷售、技術服務、農資供應等方面作用,示范引領糧改豆試點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