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委黨組書記、主任李國強
?
關于對《吉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6-2030年)》的解讀
省農委黨組書記、主任李國強
2015年5月20日,農業部等八部委制定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農委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水利廳、林業廳等部門,從2015年6月開始,在深入基層調研和專家論證的基礎上,經過9個多月的努力,共同編制了《吉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并于今年3月12日印發實施。《規劃》是“十三五”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總的來看,《規劃》有四大亮點。
《規劃》的編制背景是吉林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吉林省要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全面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具體來說就是在加快推進我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既要確保我省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續,又要確保我省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規劃》指導思想與《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以下簡稱《率先規劃》)發展思路方向一致
《規劃》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產能為本、保育優先、創新驅動、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為指導方針,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緊迫任務,以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環境友好”為核心目標,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確保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規劃》指導思想與《率先規劃》發展思路的著眼點都是圍繞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美麗繁榮、農業永續發展,都充分把握住了農業農村未來發展方向和走勢。
(二)《規劃》基本原則與《率先規劃》基本原則的內涵相同
《規劃》的四個原則分別是:一是生態恢復與農業開發并重,要把恢復和保護生態放在第一位,有機結合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推進農業開發。二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統籌,積極探索“低投入、高產出,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三是技術創新與技術示范推廣相結合,注重技術創新、示范、推廣,構建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四是市場驅動與依法治理相協調,營造市場環境,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環境整治和生態恢復,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規范和約束發展方式,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率先規劃》也堅持了以上原則。兩個規劃的基本原則都是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綜合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都是堅持以改革發展為突破,統籌協同推進生產關系改革與生產力發展,探索農業農村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推動農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都是大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農業建設。
(三)《規劃》與《率先規劃》側重不同,相輔相成
《規劃》側重保護,《率先規劃》側重建設。可持續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今后農業發展方向的兩個側面,建設農業現代化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依靠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的各種條件。目前,我省圍繞構建三大體系,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目標,立足省情農情,全面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兩個規劃都符合黨中央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都為吉林省農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重要指導。
《規劃》對未來一個時期全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做了整體的宏觀設計,既有時間表,又有路線圖;既有階段性目標,又有重點任務。
《規劃》指出:到202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結構更加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資源保護水平與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和增強,生物多樣性衰減速度逐步減緩。
到203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為完成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規劃》統籌推進五方面重點任務。
(一)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長期以來,在政策、市場拉動和地域條件限制下,我省玉米種植“一枝獨大”,玉米生產經營收入占農民收入的70%以上。單一農業生產結構,對農業克服自然和市場風險、進一步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造成嚴重影響。近一個時期,面臨國際糧價下行、市場萎縮及生產成本加速上漲的新形勢,調整農業結構已迫在眉睫。《規劃》提出:
一是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支持苜蓿和青貯玉米等飼草料作物種植,擴大專業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在西部白城市開展糧改飼試點,建設50萬畝優質苜蓿飼草種植基地,在中西部長春市、四平市、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奶牛、肉牛養殖大縣開展青貯玉米種植,建設100萬畝青貯玉米種植基地。
二是優化調整農作物區域布局。中部要與節水增糧和灌區改造提升相結合,積極發展玉米、水稻主糧型種植業,依托灌區實施“旱改水”,擴大水稻種植面積。西部要與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雜糧雜豆、油料及飼料作物,發展生態適應型種植業,積極推行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東部積極發展人參、中藥材、食用菌和休閑旅游、生態健康產業,發展特色型種植業;要與農作物輪作相結合,在東部地區開展玉米大豆輪作,提高基礎地力。要與發展城郊設施農業相結合,發展設施高效型種植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園、采摘園等休閑旅游農業。
三是加大結構調整政策扶持力度。落實國家對調減玉米種植實施糧改飼等相關政策,調動農民種植青貯飼料和大豆的積極性。制定結構調整扶持政策,對新型經營主體結構調整、適度規模經營、糧改飼和規模化養殖等方面加大信貸擔保支持力度。
(二)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田成方、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是改變農業靠天吃飯局面的重要手段。同時,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也存在著多頭投入、多頭管理,建設成效不好的問題。《規劃》提出:
一是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主要是制定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整合統籌使用資金、大力改造中低產田,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的農田。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二是切實加強耕地和黑土地保護。加快提升耕地質量,以縣為單元,全面推進黑土地保護整治行動,在中部黑土區11個縣(市)推行秸稈還田、深松、少免耕、地膜覆蓋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和糧豆輪作、糧草輪作、測土配方施肥、鹽堿化耕地改良等農藝措施,配套實施修筑截流溝、小塘壩、谷坊、坡式梯田等工程措施,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加大防護林更新改造力度,充分發揮防護林生態屏障作用。
三是大力推進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繼續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和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開展榆樹市松榆灌區、松原市前郭灌區、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灌區、舒蘭市小城子灌區、白城市洮兒河灌區、大安市月亮泡東灌區和延吉市朝陽灌區等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續建配套工程建設。
(三)建設節水型農業,提升水生態文明水平。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和利用效率是關鍵性因素。《規劃》明確:
一是提高防洪抗旱減災能力。實現工程防御能力標準化、雨水工情監測自動化、洪水預報預警精準化、信息交換快速化、決策指揮科學化。到2020年,大江大河和水庫工程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防汛決策指揮系統初步建成。到2025年,建成完善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高效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搶險救援機制,有效控減洪澇干旱損失,基本實現防汛抗旱現代化。
二是強化水資源優化配置。持續推進供水工程建設,水資源配置和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城鄉用水與工農業用水、生態用水之間矛盾基本解決。到2020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16億立方米。實現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達到70—80%。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進一步提高,基本建成城鄉供水網絡。
三是建設完善農田灌排工程。建立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調相結合的供水系統,洪、澇、堿、淤兼治的排水系統,實行渠、溝、田、林、路綜合治理。到2020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000萬畝,其中水田面積在1100萬畝的基礎上,新增加200萬畝,達到1300萬畝。旱田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700萬畝。使有效灌溉面積達到所需4998萬畝灌溉面積的60%。部分區域農田排澇標準達到5年一遇。到2025年,實現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其中水田面積再增加200萬畝,達到1500萬畝,旱田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500萬畝,使有效灌溉面積達到所需灌溉面積的80%以上,全省穩定耕地面積中灌溉面積接近50%。
四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大全省糧食主產區、嚴重缺水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力度,推廣先進適用的灌溉技術,改進耕作方式,調整種植結構。在全省半干旱、半濕潤偏旱區積極發展雨養農業,建設農田集雨設施,推廣地膜覆蓋技術,開展糧草輪作、帶狀種植,推進種養結合。到2020年,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6提高到0.6。到2025年,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2以上。
(四)治理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優美田園風光。農業生態環境良性運轉、合理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規劃》指出:
一是加大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普及和深化測土配方施肥,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料和綠肥種植;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深入推進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土壤污染、小流域綜合治理,解決化肥、農藥、工業污染等突出問題。到2020年,努力實現全省化肥、農藥施用量零增長。綜合治理地膜污染,開展廢舊地膜機械化撿拾示范推廣和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地膜研發。綜合治理養殖污染,啟動實施循環農業建設項目,建立“豬—沼—菜”、“玉米秸稈多元化應用”等農牧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生態修復,推廣高效安全復合飼料,逐步減少使用冰鮮雜魚餌料。
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修復。加大草原、水域等農業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強化畜禽遺傳資源、農業野生植物和水生生物資源保護,遏制生物多樣性減退速度。在東部農業生態圈實施長白山森林生態修復工程,在西部農業生態區實施生態補水工程和綠色生態屏障工程。突出東部地區河源地保護,強化中西部地區水環境整治。到2020年河湖生態用水狀況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提高到69%以上,地下水超采得到遏制,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到2025年,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江河、湖、庫、泡塘水質持續改善,基本建成區域、流域各具特色的水生態保護體系。
(五)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是人們“舌尖上安全”的重要保證,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的。《規劃》提出:
一是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農業產業標準化生產能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標準制定,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有計劃制定水稻、玉米、大豆、人參、肉牛等農產品系列標準規范。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規模,打造一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品牌。
二是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按照統一采集指標、統一編碼、統一傳輸格式、統一接口規范、統一追溯規程的“五統一”要求,構建省、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體系,逐步實現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銷售、餐飲服務全環節全鏈條的可追溯監管。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強化上下游追溯體系對接和信息互通共享,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
三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健全完善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完善市、縣、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強化風險監測與信息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省市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機構,全面落實監管責任。
四是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推進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收儲運環節全鏈條監管。大力推行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和農產品生產記錄制度,開展植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加強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和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規劃》根據各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將全省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要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向和重點。
(一)優化發展區
中部松遼平原典型農業區。吉林省中部位于松遼平原腹地,是國家重要的黑土帶,典型的雨養農區,現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產量占全省的85%。
本區農業發展要大力普及實用技術,使科技成果變成生產力,建立發展高產穩產優質高效農業。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緊緊圍繞糧食資源過腹轉化和秸稈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實施”糧變肉”工程,穩步推進標準化現代飼養小區建設。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優勢,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重點研究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動植物新品種,建設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以及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工程。發揮承東啟西的承載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加快產業化經營步伐,提高農民組織程度,開發精深加工產品,為發展現代農業發揮先導和牽動作用。依據“十三五”時期在9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及長春市所轄縣(市、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統籌推進中部松遼平原典型農業區加快發展。
(二)適度發展區
東中部水資源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區。吉林省東中部半山區地處長白山山地延伸地帶,屬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的交錯區,中小型水庫密集,地表水資源豐富。本區耕地利用面積較小,但對中部松遼平原的商品糧基地起著天然生態屏障作用。
本區以加強水源地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推進水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為重點,加快實施松花江流域和東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確保重要水系水體達到功能標準。抓好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搞好“三湖”、松花江、遼河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完成松花江流域、東遼河流域、渾江流域等重點水土流失區的治理任務。合理開發林上林下資源,大力發展天然和綠色有機食品、健康滋補產業、生態旅游和木材精深加工等生態經濟產業,加快草業科技攻關和技術推廣應用步伐,不斷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快發展有機食品原料生產基地,擴大綠色產品銷售網絡。
(三)保護發展區
主要布局在東部長白山資源保護區和西部草原濕地保護區。
一是東部長白山資源保護區。東部地區位于長白山脈核心區域,是調解東北氣候平衡的主區域,是我國重要的森林生態功能區,是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承載區。本區以林業生產為主,農作物生產在區域內并不占主導地位。
東部山區特產品資源豐富。要立足本區經濟特點和資源優勢,建立長遠的木材基地、林特產品產業基地、農林結合區優質畜牧業基地和長白山生態旅游基地,努力提高糧食和副食品供給水平,做好長白山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建立特產品加工與出口基地,發展以人參等為主的中藥材業;發展以小漿果、山野菜和食用菌等為主的特產業;發展以梅花鹿、林蛙等為主的馴化飼養業以及農林結合帶優質精品畜牧業。
二是西部草原濕地保護區。西部地區位于科爾沁草原的東部、松嫩草原的中心、松嫩平原的西端,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區。區域內資源較豐富,類型多樣,是雜糧雜豆主產區和集散地。在生態分區上屬西部草原濕地生態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有向海、莫莫格、查干湖、月亮湖大小濕地泡沼600多個。土地類型主要為農田、草原、林地和濕地等,傳統產業為農業和畜牧業,屬典型的農牧交錯帶。
西部草原濕地保護區,要以建立起田、林、草三位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為重點,以保護耕地、草地為前提,調整農業的種植結構,建設有機農產品基地,增加農產品效益。依托引松入白等重要水利工程,科學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采取井、庫、站聯合運用的辦法改善農業灌溉水資源匱乏的狀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進一步支持雜糧雜豆產業、草原牧業及其深加工業發展成支柱產業。加強林業建設,實現以林護草(田),以草(田)養牧,以牧促糧。
《規劃》的目標、任務完成的好不好,效果是否顯著,關鍵在于工程和項目支撐。為此,《規劃》前瞻性地謀劃了四方面10大類重點項目。
(一)水土資源保護工程
1.黑土地保護治理項目。以典型黑土農區為重點,兼顧廣義黑土農耕區,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保護黑土資源。重點實施深耕深松、秸稈還田、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培肥地力,配套有機肥堆漚場,推廣糧豆輪作;防治水土流失,實施改壟、修建等高地埂植物帶、推進等高種植和建設防護林帶等措施。開展休耕輪作試點,實施糧食產能保護與黑土地保護協調推進工程。
2.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依據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編制水稻、玉米、“糧經飼”等糧食生產核心功能區規劃,整合現有建設項目,加快推進田間工程、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大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推廣應用先進適用耕作技術,建成集中連片、田塊平整、水電路設施配套完善、耕地質量和地力等級提高、生態修復能力提升的高標準農田。到2020年,新增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
3.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在全省重點統籌推進主要江河治理、水利樞紐、重要支流治理、山洪溝治理、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應急抗旱水源等工程建設,建設完善現代化防洪抗旱減災管理系統。積極推進新型大中型灌區建設,加快現有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更新改造老化機電設備,完善灌排體系,建立起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調相結合的供水系統,洪、澇、堿、淤兼治的排水系統,綜合治理渠、溝、田、林、路。在糧食生產核心功能區重點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節水灌溉工程建設。
(二)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工程
4.新農村建設項目。繼續實施新農村建設”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按照城鎮化村、社區化村、特色化村三個層次,到”十三五”末期全省基本形成3000個具有農村產業和人口聚集的功能區作用的中心村。重點村配套建設農村道路、排污排水、庭院整治、文體場所、綠化美化亮化等,打造新農村建設精品和樣板。廣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變農民傳統生活習慣,促進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
5.農業面源污染控源治理項目。在主要糧食產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推廣高效肥和化肥深施、種肥同播等技術;實施平緩型農田氮磷凈化,開展溝渠整理,清挖淤泥,加固邊坡,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格柵和透水壩;實施坡耕地氮磷攔截再利用,建設坡耕地生物攔截帶和徑流集蓄再利用設施;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和高效植保機械;在農膜覆蓋量大、殘膜問題突出的地區,加快推廣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農膜,集成示范推廣農田殘膜撿拾、回收相關技術,建設一批農田殘膜回收與再利用示范縣。推進適度規模養殖,落實畜禽養殖廢棄物減量化控制、無害化處理措施,加快推進資源化利用。
6.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實施秸稈機械還田、青黃貯飼料化利用,實施秸稈固化成型燃料供熱、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項目;加快秸稈發酵形成育秧營養土、秸稈炭化還田等項目研制進度;配置秸稈還田深翻、秸稈粉碎、撿拾、打包等機械,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
(三)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程
7.東部森林生態修復項目。在東部農業生態圈實施長白山森林生態修復工程,大力推進森林經營工作,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森林綜合效益和產出功能。研究制定國有林區改革方案,停止國有林區商業性采伐。在符合條件的25度以上農林交錯帶、緩坡、嚴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繼續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植樹種草。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積極發展木本油作物。
8.中西部旱田、濕地生態系統修復項目。在西部農業生態區實施生態補水工程和綠色生態屏障工程,推進退耕還濕、退牧還林和退耕還草試點,建立和完善查干湖、松花江、月亮泡、莫莫格濕地保護區等重點湖泊、江河和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突出中部河源地保護,強化西部地區水環境整治。
9.中部主要農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項目。全面加強中部主要農業區、水源區面源污染防控,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普及和深化測土配方施肥,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料和綠肥種植;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深入推進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土壤污染、小流域綜合治理;綜合治理養殖污染,啟動實施循環農業建設項目,建立“豬—沼—菜”、“玉米秸稈多元化應用”等農牧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四)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工程
10.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項目。在全省選擇不同農業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的區域,建設中部黑土地保護治理和江湖水源地保護治理、西部旱作區農牧業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治理、東部坡耕地保護和森林生態保護修復等6個類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加強相關示范園區和示范縣之間的銜接,優先在具備條件的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和現代農業重點示范縣內開展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工作。通過集成示范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環境綜合治理、生態有效保護等領域先進適用技術,探索適合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與運行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典型模式,打造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樣板。
總之,全面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長期性工程,為確保相關工作順利推進,取得明顯成效,必須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為全局戰略實施提供強力保障。特別是要強化以法律措施保障,強制性規范全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強政策措施指導,增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的投入力度和執行效率,引導社會各界參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推動建立健全各項檢測體系和標準體系,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相關工作的扎實推進。同時,要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省農委發展計劃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