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丁佳賢 趙寶良
?
跟蹤服務調查研究磷選生源
伊通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丁佳賢 趙寶良
近日,伊通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專家深入全縣對新型職業農民做好跟蹤服務,了解學員通過學習進行創業取得的成績,掌握全縣農業、農村、農民需求,為2016年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遴選生源。
通過走訪新型職業農民看到發揮主體作用取得一定實效。薛曉靜2102年成立伊通縣秋益蔬菜專業合作社,帶領52戶,大棚32棟,占地面積150畝,年收入160萬元。2014年9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勞動模范”稱號;景臺鎮五臺村李海艷2015年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玉米生產專業學習,今年在村換屆選舉中當選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種植業調整發揮作用,由于全村山地多,退耕還林面積大,自己主動退耕還林12公頃,在她的帶領下全村退耕還林面積170公頃。退耕還林可種植榛子、五味子、人參、百合、蕨菜、蒲公英、黨參等,山上可以散養雞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格局;王立波,伊通鎮長安村村民,種植有機水稻,稻田里養鴨,經過幾年摸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如何靠種地來養家糊口?”這是曾經擺在伊通鎮長安村面前的問題。在2014年籌建1500平方米育水稻秧苗基地,建設300多平養鴨房舍,修建了一個4000平魚池。經過努力又增加了300只散養蛋雞,利用育苗大棚種植有機蔬菜和玉米飼養蛋雞雛和鴨雛。采用散養方式可節約人工和飼料,降低養殖成本,形成綠色有機化,如果進行稻田鴨、散養雞套養,每批次可養殖2000只。在套養管理上不用防疫,基本上雞鴨糞可以做肥料,散養可降低養殖風險。通過養鴨,做成了鴨田稻品牌,一公頃水田多收入3000元,鴨子一只多賣了10元。經過不斷的發展,收獲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積累了成熟的養殖模式和技術。在2015年流轉土地50多畝,開挖了養魚塘,利用鴨糞喂魚。不但降低了種田、施肥成本,排除了鴨糞對環境的污染,還收獲了優質的農產品,增加了經濟效益,真正的一舉多得。以種植大棚、養雞、養鴨為主的同時,在果樹下養殖部分雞、鴨以增加經濟效益,等到水果收獲時,就有了更大的收益,在伊通鎮福慶街道東尖村六組,農民通過成立合作社方式將分散經營的土地流轉后進行統一管理,向集約要效益,向規模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不斷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新形勢,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作物產出,且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2015年,李艷杰經過多方努力后成立了伊通鎮立軍種植合作社,目前已有52戶農民加入到合作社。李艷杰將合作社分散土地通過流轉后,進行統一管理,從播種到收獲,有效提高了種地效率。李艷杰還積極與伊通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合作,對入社的農民實行種子化肥零價提供,僅此一項,每戶每公頃土地可以節約800~1000元,平均每戶節約2000元。不僅如此,將土地統一管理后,農民還可以外出打工為家庭增加收入。將土地進行集約化管理,除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之外,更主要的是通過規模化管理降低成本,機械化提高產出,農民和經營主體在這一增一減之間都實現了增收。
根據調查研究,今年重點遴選生源,以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核心龍頭企業為抓手,提高合作社、企業內農民的管理與規劃、農產品開發與營銷能力和合作意識。圍繞縣農業生態園等建設項目,通過培訓,引導農民摒棄小農經濟意識,摒棄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識,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培育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核心龍頭企業和核心農民合作社,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民合作社在每個農業園區和伊通縣重點產業上都發揮重要作用,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向集約化發展,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廣闊的學習、示范、生產、創業平臺。
探索開展家庭農場教育。依托縣域內大孤山鎮、伊通鎮等鄉(鎮)農業園區,并在園區設立培訓教室和實訓基地,為學員講授家庭農場經營管理、品牌設計開發、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知識,引入農場管理教育,使學員成為家庭農場的技術型和管理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