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娜
(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四川達州 635000)
?
納西族東巴舞文化的歷史生成及現代反思
史明娜
(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四川達州 635000)
[摘要]本文對納西族東巴舞生成的民族背景與文化進行梳理,對傳統東巴舞儀的形態與意蘊進行了闡釋,基于此思考由歷史場景走向現代場景中的“繁榮”、由儀式走向展演中的異化歷程,提出東巴舞文化本真性的回歸思考,以此促進東巴舞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東巴舞;納西族;歷史生成;現代反思
納西族特有的發展歷程及獨具特色的納西文化形成了當地的東巴舞文化儀式。東巴舞文化已成為納西族文化的代表,并實現著對納西人的教化。但是,在全球化歷史進程中、在現代性社會的發展中、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真正的傳統正在離我們遠去,而現代意義上的“展演”正在日漸興起。真正的東巴舞傳統成為了現代文化舞臺的工具,這種帶有工具性的東巴舞已很難再現傳統的文化內涵。本研究試圖再現東巴舞生成的納西民族背景與文化,對古老東巴舞儀的形態與意蘊進行闡釋,并反思現代場景中的東巴舞文化展演,以此引起人們對當前諸多民間傳統儀式文化走向文化展演的關注。
1納西族東巴舞文化的歷史生成背景與文化
1.1納西族的歷史概況
當前史學界研究認為納西族是古羌人的后裔,自西北南遷與土著融合而成。西周時期,納西先民在今天的陜西和甘肅一帶建立犬戎國,以游牧生活為主。至秦漢魏晉,納西族遷徙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東漢時期在四川境內建立了白狼國,《后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白狼國曾是一個興盛繁榮的國度。在唐代,納西先民沿江東下,進入了現在的麗江,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越析詔。納西政權500多年間,在唐朝、南詔、吐蕃三大勢力的夾縫間苦苦周旋,不僅形就了堅韌的民族性格,同時也受到了這三股文化的影響。宋朝時期,納西先民的政治環境有所改善,社會生產得到充分發展,東巴文化體系逐漸宏大。清代以后,當地再次納入中央王朝管制,使麗江失去了西南藩籬的優勢地位。辛亥革命時期,納西人民積極響應,參加了護國運動等反帝反封建斗爭。1949年麗江和平解放,使當地歷史遺產得以保護,諸多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世界自然遺產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
1.2獨具特色的納西族東巴文化
納西民族在長期的艱難生活、遷徙、與其他政權抗爭歷程中創造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態——東巴文化。東巴文化同其他少數民族古代文化一樣,是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民俗活動[1]。東巴文化是基于本土巫文化與外來的藏族苯教文化融合而成的,其祭司知識淵博、能歌善舞、通曉人文地理,被認為是智者,所以稱為“東巴”。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納西族人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東巴文。東巴文是一種“專象形,人則圖人,物則圖物,以為書契”的古老文字,反映了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并成為世界上存活至今的唯一象形文字,以此所形成的東巴文化成為現今各國學者關注的熱點[2]。東巴經書是東巴文化的核心和內涵,目前國內外保存完好的東巴經有3萬多冊。東巴經都是用東巴文撰寫,不易被解讀,所以一直被世人稱為“天書”。東巴經完整地記載了納西族神話,從這些神話中我們能夠了解納西先民對不同神靈的原始信仰。
1.3獨特的東巴舞文化生成
祭祀是納西族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現形式。傳統的祭祀儀式主要有:祭天、祭署、祭風、祭祖、祈壽等等,這些原始的祭祀方式形象地展現了納西先民樸素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通過原始的祭祀方式,納西先民滿足了自己的原始信仰,同時也借助于祭祀的方式認識并同自然界溝通[3]。這種重要的祭祀在納西先民眼里是較為莊重而嚴肅的,而莊重嚴肅的儀式必然存在其模式化表象,東巴舞成為這種模式化表象的關鍵因子。正如人類學家弗思所說:原始的宗教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跳舞跳出來的。納西先民祭祀時所跳的東巴舞分娛神和斥神。東巴在為病人招魂時,會模擬動物的動作,在神像面前背著彩羽和白灰籃,跳的彩羽白灰漫天飛揚,以此來諂媚諸神,祈求神靈的感動,從而達到娛神治病的目的。東巴在跳斥神的東巴舞時,頭戴老鷹毛做成的帽子,模擬老鷹的動作,制伏神靈,搭救困境中的人類[4]。祭祀中的東巴舞蘊含了濃郁的原始色彩,在剛健柔婉、明快舒放的動作中展現了東巴文化的意蘊。
2歷史生成中的東巴舞儀形態與意蘊探尋
2.1東巴舞儀式過程掃描
對祭祀丁巴什羅和阿明什羅兩位教祖的東巴舞儀進行了儀式過程掃描。傳說丁巴什羅誕生于猴年猴日,所以儀式于每年的第一個猴日即農歷的正月初九進行,如果遇到天氣變化或其他重要事項則推遲到第二個猴日進行[5]。東巴在儀式前須穿好服裝、洗手、漱口,以表示對諸神的尊重。儀式進行時,東巴須先在燒香臺前誦經,然后圍繞臺子順時針舞動。儀式參加人員都為男性,伴奏樂器主要有大鼓、牦牛號、銅鑼等。(1)燒天香:燒香臺上堆有青松毛、杜鵑枝、檀香等,用松明點燃。所有東巴圍成一圈,繞香臺順時針走動并誦讀《燒天經》;(2)誦讀《板鈴的來歷》《羊皮鼓的來歷》等經書。之所以誦讀這些經書是因為板鈴、羊皮鼓等是東巴舞儀中常用的法器,這些法器都可以降妖除魔,東巴通過這些法器實現溝通神界、人界和鬼界的能力;(3)汁再儀式的進行:儀式由大東巴主持,將威力傳給小東巴。通過這種威力的傳遞實現東巴間的傳承,實際上也體現了東巴文化的傳承;(4)跳東巴舞:傳統的東巴舞有40多種,在東巴舞的跳躍中實現了神界、人界和鬼界的溝通,最終實現了悅神的目的[2]。
2.2東巴舞儀式動作特征分析
東巴舞儀作為一項宗教性的舞蹈形式,其“神——人——鬼”之間所謂的溝通深刻地表現于舞動動作中。東巴舞的動作主要體現在下肢動作上,下肢動作幅度較大,步伐的轉換也較上肢動作多而豐富[6]。東巴舞整體的動作風格呈現出淳樸、粗獷、剛勁有力的特點,如東巴舞中的孔雀舞較傣族的孔雀舞顯得更為古樸,其動作特點也更簡單,主要模擬孔雀從天而降的汲水和抖動羽毛的動作。大神舞體現出鎮鬼殺鬼時軒昂的氣勢:俯視腳下的動作體現了神靈的威壓,抬腿壓鬼的動作則展現了神靈正義威風的氣勢,從而體現出粗獷剛勁的舞蹈風格。折射出神的威嚴。東巴舞的動作語言具有程式性、虛擬性和情感性特征。程式性主要體現在諸多的東巴舞動作都具有一定的邏輯表達結構,而虛擬性特征表現在神靈的動作和殺鬼的動作都是空間的虛擬表達,情感性特征則指充滿粗獷剛勁、嚴肅威嚴的表情,這些都融入了納西先民的情感記憶。
2.3東巴舞儀式意蘊闡釋
首先,東巴教將傳統的空間分為上層神界、中層人界和下層鬼界三個層次。東巴舞在舞儀動作構建上同樣存在三個層次,諸神的出場都是以上肢動作輔以法器的舞動來表現,高高在上的動作顯示出了諸神的威嚴。開場動作以上肢動作為主,以體現神靈的高貴;大幅度的腿上動作則表現出在下層空間誅鬼降魔的情景;而人界處于上層和下層之間,實現著“神—人—鬼”的溝通。
其次,東巴文化中,北方象征著諸神的居住地,而南方是鬼魅之地。在祭祀中,東巴以自己身體為中心,象征著人類在大地的中央,象征東方的左手拿板鈴,而象征西方的右手拿板鼓,以順時針繞圓圈而舞動,每一步則體現出宇宙間的交替循環。
第三,繞圓圈而舞動的基本隊形與天圓和宇宙的運行規律相吻合,傳遞著陰陽交替、生命周而復始的原始思想。繞圓而動的節奏體現出了神界和人界的良好神圣秩序,這一儀式的秩序性與鬼界的混亂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東巴舞儀的進行,將被妖魔鬼怪擾亂的人界秩序進行恢復,有效地保持了神靈的威嚴,增強了納西先民對舞儀的虔誠,增加了對東巴舞儀的情感。
3現代場景中的東巴舞文化展演反思
3.1由歷史場景走向現代場景中的“繁榮”
在經歷了社會的滌蕩及系列文化運動后,東巴舞被冠上以“文化遺產”、“文化瑰寶”的名義,被社會精英階層關注并改造和規訓后,在全球化和現代化背景中成為納西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而資本在文化領域的侵入也使東巴舞成為文化資本,東巴舞文化不再是納西族小范圍的文化敘事,逐漸從納西人的生產生活場景中剝離出來,登上了大眾展演的舞臺,實現了“興盛”、“繁榮”,但是本真性的東巴舞文化符號逐漸在人們的視線之中消退。東巴舞借助于民間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承等實現了現代場景中的“發展”,呈現著現代意義上的“繁榮”,并試圖復制往昔的熱烈場景。這也凸顯了當代社會的整體焦灼,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喧囂中躍進,民族傳統文化生存空間成為展演場,在這個場域中充斥了名利的爭奪、利益的紛爭,東巴舞文化成為不同群體的利益工具,逐漸變得舞臺化、商品化?,F代東巴舞的舞臺化脫離了原有的語境與空間,逐漸異化成為“他者”而顯得陌生,我們也不禁要反思,這究竟是誰的文化?誰的東巴舞?
3.2由傳統儀式走向文化展演中的“異化”
“異化”一詞源于拉丁文,其含義主要是“與上帝疏遠”的神學意義。在這里我們將“異化”理解為在社會與人的合謀下,原始的儀式性東巴舞逐被分化,現代性展現的東巴舞從中分離,形成與儀式性東巴舞的對立狀態。納西族東巴舞是納西人生產生活、宗教信仰中的一項重要的儀式,儀式的背后承載了納西先民的宗教文化信仰。隨著社會的發展,東巴舞由“儀式”向“展演”的接近是東巴舞文化符號異化的開始:這種常識性的接近使古老的宗教儀式逐漸開始被重新審視。東巴舞由“儀式”向“展演”逐步深入是東巴舞文化異化的形成:現代場景中“儀式”與“展演”的文化紛爭使傳統的東巴舞自身的本真性逐漸隱去,但是這也實現了現代場景中東巴舞的發展機遇。東巴舞由“儀式”走向“展演”使東巴舞文化異化程度加深:對東巴舞的大規模的文化展演,促成了當代人們對東巴舞文化符號的再認識、再定位,實現了東巴舞在現代意義上的“繁榮發展”。在這一文化異化過程中,國家的在場、文化的多元化趨勢、經濟的發展等都是導致其異化的因素,這一過程也逐步使東巴舞這一原始的儀式逐漸開始在現代空間進行了現代的重構。
3.3東巴舞文化本真性的回歸
東巴舞文化的回歸須實現自身文化內涵的回歸、運行環境的改進與改善。東巴舞作為特定族群的歷史文化記憶,是在特定的群體、特有的自然環境中,以身體踐行的文化表達,反映著當地族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應基于其自身文化內涵,表達其真實性的文化訴求,而不能因經濟和政治的原因撕裂與分化自身的文化內涵。東巴舞運行環境的改進與改善方面,須注重當地東巴舞儀式生存環境的改善,并輔以政策性支持和相關的保障??蛇M一步推動諸多民間傳統活動,減少政治、資本的合謀而產生的功利性環境。在文化產業化與民族文化旅游興盛的今天,我們應給一些偏遠的東巴舞文化生成村寨一方凈土,保持這種文化的純真。在媒介傳播方面,應改進播報方式。相關媒體與宣傳應避免功利性,避免“快餐文化”的宣傳,最終實現東巴舞文化本真性的回歸。
針對東巴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首先,應正確看待傳統的東巴舞文化,認識到東巴舞文化是一種再生文化資源,并且是一種合理化的文化符號;同時也應認識到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傳統的東巴舞文化必然發生著文化變遷,但其歷史文化存留必須保障其內在的文化真實性;應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對傳統東巴舞文化資源進行創新性發展,需要對其文化意蘊進行重構與解釋,并重新進行自我定位。但無論是創新還是重構,都不應該失去東巴舞本真性的特點;需要對東巴舞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但應充分認識到東巴舞是一種傳統文化資源,應注重對東巴舞傳統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協調運用,實現東巴舞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良性發展。
4結語
納西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創造了豐富而具有代表性的納西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東巴舞特有的儀式形態、儀式過程及動作特點代表了獨特的文化意蘊,但是現代場景中的東巴舞文化展演卻值得我們反思?;诋斍凹{西族東巴舞文化傳統儀式的日漸枯萎,而現代文化場景中的東巴舞文化展演異常“繁榮”的文化現象,本研究在再現東巴舞生成的納西民族背景與文化基礎上,對古老東巴舞儀的形態與意蘊進行了闡釋,并提出了東巴舞文化本真性的回歸思考,以此促進東巴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杜長亮.東巴跳源考與屬性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8(5):123-125.
[2]馮莉.納西族東巴舞儀的文化闡釋[J].民間文化論壇,2005(2):45-50.
[3]陳正勇.娛神與娛人的想象性情感表現[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33-37.
[4]楊杰宏.從闡釋到建構:納西族傳統文化轉型的民族志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26-38.
[5]申明淑.中國納西族東巴舞譜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32-39.
[6]李國文.東巴文化與納西哲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51-62.
[收稿日期]2015-06-09
[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化傳承和教育場域中的納西族東巴舞文化研究”(2226SS1511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消弭與重構中的納西族東巴跳文化符號研究”(15YJC890031)。
[作者簡介]史明娜(1982- ),女,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教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6-01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