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國初年張君勱國家建構思想述論

2016-03-29 03:30:22龍長安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6年7期
關鍵詞:建構國家

龍長安

(1.南京大學 歷史系,江蘇 南京 210093;2.安徽工業大學 法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

民國初年張君勱國家建構思想述論

龍長安1,2

(1.南京大學 歷史系,江蘇 南京 210093;2.安徽工業大學 法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摘要]民國初年,新舊體制轉換,有關國家體制設計及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的爭論頻繁。在涉及國家建構的思潮中,張君勱的政治思想比較獨特,這尤其體現在其對聯邦論的政治態度上。1920年前,張君勱作為一名堅定的反聯邦主義者而出現,認為中國缺乏實現聯邦制的基礎,主張政治集權和單一制。在聯省自治運動開展時期,張君勱的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大力鼓吹聯邦制、強調地方分權,倡導建立聯邦主義國家。張君勱的聯邦制國家建構理論以西方制度為典范,冀望回應民初中國政治發展中統一與民主的雙重挑戰。民初的軍閥割據與集權政治的傳統最終導致張君勱聯邦制的國家結構設計被放棄。

[關鍵詞]張君勱;聯邦制;國家建構;地方自治

張君勱,上海人,先后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修讀法律與政治學學位。回國后,張君勱活躍于政、學兩界,參與過國家憲法起草,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張君勱在民國初年對于國家建構有自己的政治主張,這尤其體現在他對聯邦制的政治態度上。美國式聯邦制理論是中國聯省自治運動的指導思想,這種理論在近代中國曾為部分知識分子所信仰,最后甚至被付諸政治實踐,形成有影響力的聯省自治運動。張君勱先提出集權主義的省制建設方案,后提出分權的聯邦制方案,其政治思想出現了明顯的修正。這種政治思想的轉向,一方面可以窺見當時聯邦制思潮的洶涌,另一方面反映了在紛亂的政局中張君勱對統一建國之路的探索。本文基于現代國家建構的視域,分析張君勱關于聯邦制政治實踐的態度轉變歷程,探討張君勱關于聯邦制中國的國家想象及現代中國立國方針的構想。

一、《聯邦十不可論》與集權主義主張

民國初始,隨著滿清王朝的解體,國家建構問題開始被提上議事日程。中國在國家結構方面具有強烈的單一制集權傳統意識,這為體制的轉變帶來路徑依賴。聯邦制思想作為清末民初的新型國家建構設想,既涉及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權限調整等諸多政治關系調整,也回應了思想界對民主政治的追求,是當時有影響力的理論與思想。制度變革本身是一項系統工程,受到政治傳統、政治權力及政治利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民國肇建、新舊體制轉型的時期,國內各方即圍繞建立聯邦制或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展開熱烈討論。

1916年4月,為響應梁啟超反袁號召,張君勱自德國留學歸國。袁世凱政府逆潮流而動的封建復辟,激發了地方政治意識之興起。與此同時,國內輿論盛行聯邦制思想,省區自治開始成為國家建構的重要途徑。張東蓀和丁佛言在《中華雜志》先后發表的《地方制度之終極觀》和《民國國是論》,倡議國家建立聯邦制。隨后,李劍農在《太平洋》雜志、章士釗在《甲寅》雜志發文予以支持,抨擊中央集權思想。他們強調指出,中央集權過多造成國家的動亂與貧困,而通過加強地方實力,建立聯邦制,既可以對中央權力實施有效制衡,推進民主政治,又可以完成國家統一。這種觀點引發了社會強烈反響,形成了宣傳聯邦制思想的輿論高潮。在這個背景下,張君勱在梁啟超主辦的《大中華雜志》發表《聯邦十不可論》,提出與前述四人截然不同的理論主張,強調集權主義的省制建設,反對在中國建立聯邦制。

張君勱從民智水平、自治基礎、省長民選、法治權威、省權劃分、財稅歸屬、軍事統一和國家安全等十個方面,全面論證了在中國建設聯邦制的基礎不成熟。從民智方面看,張君勱指出,當時社會民智水平確實令人擔憂,而憲法上的權利與民眾實際運用能力之間關系密切,國內政治實際情形是“省權向不在省民省民亦無自握省權之能”,這樣的后果是“夫以如是之省民,即有省憲法,吾不知誰為保證,而不至為豪暴所蹂躪,思之思惟之,惟有股栗而已。”[1]3從自治方面看,英美政制建設經驗證明,自治向為聯邦建設之前提基礎。“吾謂世界各聯邦國之成,則因自治團體發達之國,乃由邦而成國。”[1]12而我國地方自治建設從清末雖已進行,然至民國初年,從效果觀之,城鎮鄉縣自治和省自治仍很不成熟,“吾國今日城鎮鄉縣乃至一省之自治事業,其為有基礎耶否耶,如曰有也,則直自欺以欺庸眾,復何足與言。如曰無也,吾不知將何所憑藉,以為建聯邦之基。”[1]4從法治權威來看,張君勱指出,尊重法官、崇尚法律的習慣遠未形成,而聯邦制建設之中心要務為明確劃分中央與各邦之權限。雙方發生糾紛時,超然于二行政機關之上之司法機關作出公正判決,才能順利解決政治運行之困難。就此而言,“試問國內兩大主權者之爭,甘就法廷而判決,而為法官者其權威又足以持兩方之平?”實際上“是非法治習慣發達至極者,安克臻此,吾國則何望乎!”[1]6從軍事統一與國家安全來看,作為一個處于列強包圍的弱勢大國,非建立一支直接受制中央且調動靈活的重兵,則無以應付列強之挑戰而保其國民。“不信中央為心,則中國軍力萬無應付列強之望,而國家之振作安賴乎?”[1]7-8張君勱指出,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聯邦制的推行只能助長地方軍閥割據,造成國家軍力分散而給外敵以可趁之機,陷國家安全于危崖,實是最不慎之舉。與美國等典型聯邦制國家相比,中國建構聯邦制國家體制的基礎與條件遠遠不夠成熟。

基于現實的觀察,張君勱批評張東蓀等三人為聯邦制吶喊是“諸君以阿好之故,乃自忘其立言之大蔽。”[1]9“三君完全無視者,蓋至愛國而至愛地方者也,然竊以為三君立言之方,于吾國國情,均有所未審也。”[1]13無視中外政治之實際,顯然無益于中國政治建設。張君勱指出,自庚子之役后,國內財政與軍權漸漸為地方控制,中央權威已經下移,地方成為強勢,“中央所為,巨謬極戾,地方長官緣是坐大,時至今日,此風益張,此皆政權分裂之象,足與聯邦相提并論。”[1]13聯邦制將助地方割據之風,于是聯邦主義與分裂主義形成了等同語,這在當時也幾乎成了所有反聯邦主義的共同見解。在這種情形下,反對聯邦制幾乎成為理所當然的政治選擇。但是,張君勱雖然反對聯邦制,卻不同意廢省主張,仍堅持確立“省”為地方行政區域之設置單位。這主要源于他的法治理念,因為省之設置已有“臨時約法”的規定,具有憲法合法性依據。據此,張君勱希望以此為基礎不斷完善“省”在國家憲法中的地位設置,他提出四條措施以強固省之地位:其一,確定省之法人地位,設置省長與省議會;其二,確立省內行政系統,省長負責本省政務,不干涉中央事務,同樣中央也不能以一時好惡侵奪省長職權;其三,確立省之立法權,省議會對本省立法事宜負責,行政機關對省議會負責,中央不得侵奪省議會之職權;其四,確定省稅與省財政權,劃分省稅與國稅,使省擁有獨立財稅來源。[1]15-16通過上述四項必要條件的滿足,將使“省”最終獲得獨立公法人地位。

張君勱雖然希望在國家憲法中確定“省”的獨立公法人地位,但仍強調由于存在軍區劃分、國稅創收和中央行政系統權威等問題,不能取消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領導之責,因此提出完全不同于聯邦論者的省制建設方案:其一,省議會對省長雖有彈劾權,但省長任命之權操之于中央;其二,中央以行政權委任于省長;其三,省長與省議會發生沖突時,裁判權在中央;其四,省參事會得審查省長提出議案,但省參事會組成成員由中央任命;其五,中央政府擁有統一行政之權,可以指導省議會;其六,省稅以地方稅為限,嚴格限制省債發行。[1]17在這種方案中,雖然允許地方建立省長、省議會和省參事的框架,但其權限被中央以各種手段嚴格控制,地方自由度的空間與聯邦論者的主張相比大為壓縮,形成了趨向中央集權主義模式的地方政制方案。因此,有學者指出,張君勱的方案是一種既非聯邦制亦非嚴格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制的政治制度。[2]但按張君勱本人觀點,這就是一種適合于中國實情的政制,而這種新政制“集權之度,不必如俄法,分權之方,大異乎德美。”[1]18張君勱確信,按照這種省制方案,能夠在實現國家一統的前提下實現地方的自由發展,最終解決國家面臨的混亂狀況。

在外敵入侵、政治權威分散和現代化的壓力下,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進而加速現代化的進程。張君勱提出的國家建構方案是“國情論”的產物。基于中國與典型聯邦制國家的對比,他認為中國缺乏建設聯邦制的國情,強行推行聯邦制會導致國家分裂和社會動蕩。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張君勱試圖通過中央集權式的單一制國家建構處理國家統一的政治難題。具體路徑是:首先,強化中央權力,調和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分歧;其次,尊重地方利益控制,控制地方離心傾向;最后,強化省制建設,完善省級政府架構,通過集權模式迅速完成國家的政治統一。就整體而言,張君勱的國家建構思路強調對中央最高權威的維護,是傳統大一統政治文化影響的結果,也反映了他對政治現實的深刻憂慮。但是,在強人政治傳統、威權統治現實及缺乏有效權力牽制的情況下,中央集權論的主張無疑有利于袁世凱乃至北洋軍政集團的專制統治。

二、聯邦制國家的制度設計及其政治想象

由于袁世凱的專制集權、復辟帝制與隨之而來的南北軍閥混戰,中央權力衰落,中國政治權威日益破碎化。各省獨立割據的事實眾多已為士紳和知識分子所認定,通過中央集權來實現政治統一與現代國家建構失去了號召力,而構建聯邦制國家結構模式開始成為實現政治整合和完成國家統一的重要思路。聯邦主義思想逐漸在輿論中取得主導地位,省自治、省議會、聯邦制等新體制構想成為國家統一與建構的重要政治合法性來源。原來主張通過中央權力推動國家建設的人士,開始改變支持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的態度,這其中就包括張君勱。經過對俄、德革命比較與國內政治實踐,張君勱認識到中央集權主義對政治的危害,也意識到省區自治已經成為推進國家統一的重要前提,轉而成為聯邦論的擁護者,主張地方分權。張君勱指出:“今日之中國,中央固不能舉中央之事,各省亦不能舉各省之事也。處此斷湟絕港之中,而研究著手之次第,其先中央乎?我斷然不疑曰:先各省而已矣。……夫世界大勢既如彼,而我中央之久不見信于國人又如此,則今后立國之基礎,舍聯邦其奚由哉?”[3]5對張君勱而言,聯邦制的國家建構成為解決時局危機的重要選擇。

在內外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湖南省于1922年1月1日正式頒布“湖南省憲法”,開始了省憲運動實踐,得到浙江、廣東等多個省份響應。轟轟烈烈的省憲運動的開展讓國人仿佛看到了擺脫戰亂、走向統一與民主的希望。按照聯省自治運動理論的要求,從省憲法到聯省憲法再到聯省政府,是既定的建構聯邦制國家的路線圖。省憲運動開展期間,最引人注目的是1922年5月在上海召開的八團體國是會議。上海國是會議到會代表29人,代表14省區內的議會、商會、教育會、農會、工會、律師工會及報界工會,具有極強的地區及行業代表性。張君勱受邀參加會議,并以學者身份接受國是會議“國憲草議委員會”委托,以美國、加拿大、瑞士和德國(魏瑪)等典型聯邦制國家的憲法為藍本,擬定“國是會議憲法草案”甲、乙兩種文本。甲種文本主張設總統,乙種文本則取委員會制,其中乙種文本是受章太炎所托。最能代表張君勱政治思想的為甲種文本,其隨后所作《國憲議》詳細闡述了甲種文本的立法主旨、方法和理由。

“國是會議憲草”甲種文本共104條,分總則、聯省及各省權限之劃分、參議院、大總統、國務院、法院、法律、行政、國民之權利義務、國民之教育與生計、附則等11章。[4]從整體而言,“國是會議憲草”轉變了“天壇憲草”的立法思路,是以追求建立聯邦制國家為目標的民間私擬國家憲法,是從省憲到國憲的重要嘗試與政治實踐。“國是會議憲草”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總則第一條開宗明義規定“中華民國為聯省共和國”;規定“聯省及各省權限之劃分”;肯定省制,確認省為地方聯邦;中央政體采取總統制與責任內閣的調和體;在司法方面主張全國法制統一,終審權屬于中央,國家設立國是法院主持憲法解釋,反對地方自定法典與法院編制;在軍事方面規定國防軍采用義務民兵制,總額限定不超過20萬人,國防軍在各省國防要地駐扎,軍費不得超過聯省政府歲出之20%;現役軍人退出現役未滿三年者不得當選為大總統或地方省之最高行政長官,現役軍人對政治不得以文字向公眾發表意見,嚴格禁止軍人干政。

“國是會議憲草”第二章規定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這種體例異于一般憲法在第二章規定公民權利之模式,源于張君勱對聯邦制內涵的判斷。張君勱認為,聯邦制作為國家結構的基本形式之一,其運行過程中所表現的核心內容就在于分權;聯邦制是從現代國家建構的角度實現國家統一性和地區多樣性平衡的制度方案,它的形式特點是權力至少在中央與地方兩級政府中分配。“聯邦立國,以中央各省權限之劃分為中心,此章常為開宗明義之義,以不如此,則其他各條,無所附麗。”[3]12基于此,張君勱在第二章重點突出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規定,而把公民權利之規定挪至憲草第九章。對于省權與中央權限的劃分,張君勱模仿加拿大憲法模式,采取同時列舉制,列舉中央事權27項,省之事權19項。在列舉之上,各冠以總原則,曰全國利害之事,中央主之,地方利害之事,各省主之,顯示中央與地方平等地位與立場。通過如此規定,張君勱認為“中華民國已由單一國而為聯邦國或聯省國矣”。

張君勱確認省為地方自治團體,為地方邦,可設立省議會,具有地方制憲權;同時指出,地方邦并非獲完全主權,其主權仍受聯邦國憲法制約,地方邦對地方邦的政體安排沒有完全自由選擇權。張君勱認為,在國家憲法中對省政體進行規定,是遵循聯邦國的通例,“以吾國情形論,軍閥專權,為各省之通患。今日于國憲中定省之政體標準,則他日一省內之政體,有不依憲法組織者,中央得而干涉之,合之省憲法而為二重保障,此正所以保護各邦,而非所以壓制各邦也。”[3]36對各省具體的政體安排,張君勱持一種模糊但寬容的態度:“一、各省應設省議會代表民意;二、省之行政首長,或為一人,或為數人之委員會,由省之人民或議會選舉;但不得以退職未滿三年之軍人充選”[4]752。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施普選制,公民政治參與呈擴大趨勢。1919年《德意志國憲法》(簡稱《魏瑪憲法》)規定普通選舉與婦女參政;根據英國1918年《人民代表選舉法》,其選民人數由八百余萬激增至1700余萬;法國1919年《法蘭西國選舉法》中,選舉范圍的擴展程度與英國大致相當。世界主要聯邦制國家一般實施兩院制,即參議院和眾議院,前者代表各邦或省,后者代表人民。“國是會議憲草”的議院設計與世界的普遍規范不一致。張君勱認為,推行聯邦制,地方必須進行充分的地方自治訓練,提升普通民眾參與選舉、監督政府的政治素養。而當時中國人口調查和選民登記并沒有完成,貿然實施普選,必然帶來選舉舞弊和虛假的民意。因此,張君勱主張暫時停止普選,將一院制作為政治訓練的過渡,最終實現建立兩院制。[5]張君勱主張,參議院的參議員由各省議會和教育會、工會、農會和商會五大社團,加上華僑和全國官私立大學經政府認可具有選舉權者選舉產生。張君勱的國會設計方案強調從五大社團中產生議員,出發點是防止出現選舉黑幕和選舉舞弊,卻剝奪了普通民眾的選舉權,充滿了精英主義政治色彩,與當時民主政治選舉所遵循的直接、平等與普遍原則相違背。

張君勱認為,總統制和內閣制在政治實踐中都存在著重要不足,前者易導致總統獨裁,后者易造成議會專制。從臨時國會到袁世凱的民國政治實踐看,內閣制和總統制并沒有給中國政治發展帶來穩定,反而引發重重沖突與矛盾。德國的“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混合”的政體模式為國家政局帶來穩定,加快了德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這給張君勱以重大啟示:“此總統由全國國民選舉之規定所由來也。自此點論之,德總統之地位,與美同,與法異。然總統雖由民選,不自當內閣之沖,一切行政有內閣以負其責。故自此點論之,德總統之地位,又與法同而與美異。如是,德總統蓋調和法美二制而出者也。”[6]261這種混合政體設計受到了其他學者的批評,如朱經農指出:“內閣制與總統制混在一處,事實上一定發生困難,因為定政策的是一個人,負責任的是另一個人。大總統定了政策,叫內閣去向國會負責,國會不贊成大總統的政策,只能叫內閣辭職,卻不能叫大總統變更他的政策。”[7]2這造成內閣總理可能受到來自國會與總統的雙重壓力,更可能導致內閣一事無成。張君勱則指出,在這種政體設計中,“總統可以反對議會,議會之可以反對總統,皆由于兩機關同發源于民選之所致。惟其同發源于民選,故其同發源于民選,故各以民意為口實,而可以成此兩不相下之局。其為良歟,不良歟?……故我以為得新憲法中最使吾懷疑者,莫此為甚。”但是,如果在實踐中,總統能在全國輿論紛紛集矢于議會之日,行使憲法賦予他的任命內閣、否認議會提案而提交國民公決的權力,上述運作中的問題則不會出現。“誠如是,此制且為天下萬國所取法可焉。”[6]265

“國是會議憲草”在行政與立法方面實施了分權設計,在司法權方面則強調“法律生活統一”。通過對美國、瑞士和德國等典型聯邦制國家的法制規定比較,張君勱指出:“必法典不統一而后為聯邦者,謬論也;必全國法院,不出于同一系統,終審權屬之各省,而后為聯邦國者,亦謬論也。”[3]66《湖南省憲法》和《浙江省憲法》規定省自定法典與法院編制權。張君勱指出,這破壞了法制統一,侵奪了國家憲法權限。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第一,如果各地自定法典,造成法律規定不統一,而給狡黠者鉆法律空子之機;第二,各地法院判決依據法律不同,則司法斷案必異,無法實現司法公平。[3]63-64因此,張君勱在“國是會議憲草”中強調中央政府擁有制定法典與法院編制之權,“司法權由聯省政府所設大理院及各省所設法院行使之;法院之編制及法官資格由聯省政府公布法律,各省得按此項法律在省內設立法院。”[4]756“故我以為今后即為聯邦國,而司法權之統一,乃立國之根本方針也。”[3]67法制的統一與聯邦國建設成功與否緊密相連。對于法制統一之道,張君勱也提出了自己的路徑:第一,全國法院編制法,由中央政府編成,而推行于全國;第二,全國中以大理院為最高法庭;第三,各省各級審判廳之權限,按級規定,而最終之解釋權歸大理院;第四,高等審判廳以下,至初級審判廳,得由各省自設;第五,法官資格及其任用方法,亦以中央之法院編制法規定之,使全國法官立于同等程度。[3]67通過以上五種途徑,實現“法律生活之統一”的狀態。

從中央與地方權限的劃分到肯定省制設置,從中央政體的選擇到法制的統一,“國是會議憲草”的規定與精神涉及聯邦制的核心內容、政體安排與法制建設,展示了張君勱對聯邦制國家建構的政治想象。“國是會議憲草”在政治上主張改革代議制度,在司法上主張法制統一和司法獨立,在軍事上強調軍民分治和廢督裁兵,在經濟上倡導實業救國和契約自由,在文化上主張義務教育和學術自由,在社會政策上強調勞動保護和提倡善良風俗。這些措施深受五四新文化影響,具有強烈的啟蒙色彩。通過中央與地方兩級政府在立法、行政與司法三部門的橫向分權和縱向分權,形成平行分權和上下分權的模式。在這幅聯邦制色彩濃厚的政治圖景中,省級建制是全國政治體制的核心和焦點,省區自治成為國家建構的基礎和推進民主政治的突破口,最終將以自治省的聯合方式形成聯邦制國家結構。從省區自治、省憲法到聯省自治和國家憲法,“國是會議憲草”既有聯邦制的國家結構設想,也有民主政治的發展目標,雖存在某些缺陷,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三、轉變緣由、歷史價值與發展困境

張君勱在政治上是自由主義者,一生醉心于英美的民主政治思想,渴望以英美為目標,建設中國的政治制度模式。他在思考民國初年的國家建構與政治轉型問題時,提出自己的聯邦制國家設計模型,實質上借鑒了美、德等典型聯邦制國家的政治現代化經驗。張君勱指出:“我們所謂法治國,并不是以法律來治國,更是看重人民的權利。”[8]在張君勱的聯邦制政治藍圖下,通過省區自治建設和雙重分權結構,民眾將得到充分的民主政治訓練。這種方案設計深刻反映了張君勱政治發展的“順序論”思想: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一定土壤,缺乏自我管理和治理能力的國民和社會不能建立民主的國家,因此對民眾進行訓練是建立民主國家的第一步,而省區自治是其中最重要的平臺。如果說中央集權主義是一種由下至上的金字塔式式的政治秩序,聯邦主義則是一種由下至上的多中心的政治秩序。

追求聯邦制而放棄中央集權制是張君勱觀察中國政治現狀后作出的選擇。張君勱認為,集權主義在當時中國的政治實踐已經走進死胡同,必須改變思路,通過在地方建立聯邦制,進行民主政治的試驗,開啟民智,實施公民養成,最終為建立聯邦國打下基礎,“且經實驗之后,則人民知識進步,而政治能力加增,甲省之所為,乙省得以之為觀摩之資。……而我之所以毅然以聯省憲法進者,區區微意,亦正在此耳。”[3]20在聯邦制與民主政治價值互通的情況下,張君勱的政治選擇也就從集權制轉移到聯邦制。

此外,張君勱的早期政治生活與梁啟超有著緊密的關聯。張君勱自從在日本結識梁啟超后很受其賞識,日后常隨其左右,協助其與革命黨進行論戰。從民初創辦的《庸言》雜志到后來的《大中華雜志》,對于國家的統一建設之路,梁啟超本人一直主張中央集權思想,反對在中國進行聯邦制建設。“以今者各省改造之新邦,其國能有此實力乎?將來當用何道可以得此實力乎?此國民所當熟審也。萬一力薄不任,而于大聯邦內復分為小聯邦,小聯邦內復分為更小聯邦,則中國成齏粉矣。”[9]在聯省自治運動期間,鑒于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國內省憲運動的推行,梁啟超轉而主張通過聯邦制模式完成國家的統一。梁啟超這種善于與現實政治妥協的風格影響到張君勱的政治思想。

傳統封建王朝解體后,中國開始實現由帝國向現代民主國家的轉型。但由于歷史的慣性與路徑依賴,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結構依然為社會所崇拜,強調分權和自治的主張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缺乏支持力量。民國初年,各派政治力量都以制定憲法作為自己擁有政治合法性的來源,但在現實政治的發展中卻強調武裝力量和強權政治,憲法等規范性法律文件未能真正實現對社會生活的協調。連年的戰亂也讓普通民眾對中央集權的武力統一模式感到厭倦,對國家約法并不認同。通過省自治構建聯邦制國家體制、實現國家的和平的主張被很多士紳和知識分子寄予眾望,激發了國民政治意識的萌發。張君勱的“國是會議憲草”所構建的新型國家結構強調慎重處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鼓勵民眾對地方事務的參與和對軍閥政治的痛恨,是國內具有民主色彩的重大政治變革藍圖。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曹錕憲法”)實現了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結構與聯邦制的政治運作精神的融合,張君勱的政治主張在其中得到了反映:憲法第一章規定“中華民國為統一的民主國”,強調單一制國家結構;在第五章和第十二章特設“國權”和“地方制度”兩章,規定中央與地方在憲法上的事權分配,省、縣兩級地方政府設立省、縣議會,省可制定省憲法,實施地方自治。[10]

張君勱的聯邦制國家建構模式是基于國外經驗和國內現狀而設計出的復合分權國家結構。這種國家結構的政治實踐在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環境中面臨著十分復雜的挑戰。聯邦制作為起源于美國的制度規范,與其國家的特定國情與歷史緊密相連。美國作為以英裔為主體的移民國家,其民情深受英格蘭鄉鎮文化影響,自治與分權精神彌散于民眾思維之中。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形成了與大一統政治文化相適應的單一制國家結構,有效回應了多民族的大國統一與治理難題,若要建立西方式的聯邦制國家結構,勢必與中國政治傳統發生嚴重抵牾。此外,軍閥割據式的省區自治并不是國家發展的正常狀態,省憲運動發展的最大推動力來源于地方軍閥。地方軍閥把省憲法作為對抗中央政府統一的法理工具,在實際政治行為中并未真正貫徹民主與法治精神。構建聯邦制國家結構模型反映了以張君勱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心聲,但在省憲運動與國憲運動中形成了愈演愈烈的地方割據,導致國家能力進一步下降,聯邦制的國家建構模式終究未能擺脫困境而被放棄。

[參考文獻]

[1]張君勱.聯邦十不可論[J].大中華雜志.1917.2(9).

[2]鄭大華.張君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51.

[3]張君勱.國憲議[A].憲政之道[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國是會議憲法草案[A].夏新華.近代中國憲政歷程:史料薈粹[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5]張君勱.國憲草案之要點[A].憲政之道[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24-325.

[6]張君勱.德國新共和憲法評[A].憲政之道[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7]朱經農.評國是會議所擬憲草[J].東方雜志,1922,19(21):2.

[8]張君勱.法治與獨裁[A].憲政之道[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77.

[9]梁啟超.梁啟超法學文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27.

[10]中華民國憲法[A].夏新華.近代中國憲法歷程:史料薈萃[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521-531.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簡介]龍長安(1975- ),男,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后,安徽工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政治史、政治思想史與政治社會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K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7-0074-06

猜你喜歡
建構國家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建構游戲玩不夠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精品99在线观看|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欧美另类一区|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中文成人在线|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福利视频99| 成色7777精品在线| 色哟哟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欧美在线一二区| 污视频日本| 在线观看无码a∨| 青青草原国产| 欧美性久久久久|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第一页亚洲| 在线一级毛片|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久草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久久综合婷婷| 福利在线一区| 看看一级毛片| 日本午夜影院| 伊人色天堂|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亚洲网综合| 亚洲色图欧美|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香蕉伊思人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婷五月综合|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夜夜拍夜夜爽| 伊人蕉久影院|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a视频|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久青草网站|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