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月陽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廣東 東莞 523133)
?
跨文化敏感度與英語概念流利的相關性研究
祁月陽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廣東 東莞 523133)
[摘要]本研究對126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了跨文化敏感度和概念流利的相關調查和測試,并利用SPSS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表明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其概念流利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依此進一步提出英語教學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以促進其二語概念流利。
[關鍵詞]跨文化敏感度;概念流利;相關性;英語教學
一、研究背景
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克服了“啞巴英語”的難關之后,又陷入了“中國式蹩腳英語”的深淵。Danesi指出其原因在于缺乏“把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如詞匯、語法)與其所反映的概念底層結構匹配起來的能力”[1],即概念流利。每一種語言系統背后的概念體系都植根于其社會文化和認知模式中,英語學習者亦需要“主觀能動地理解和接受文化差異”[2]。因此,保持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更深刻地領悟目的語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語概念,用英語概念去思考和說話,習得流利地道的英語。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試圖調查以下幾個問題: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概念流利水平如何?中國英語學習者跨文化敏感度如何?跨文化敏感度與概念流利之間有著怎樣的相關性?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本院非英語專業126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受試學生均為二級起點(即高考分數達到100分以上),具有一定的語言和交際能力基礎。
2.研究工具
跨文化敏感度測試采用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測試量表[3]。該量表共包含24個調查條目,涉及跨文化敏感度的5個方面:交際參與度(interaction engagement),差異認同感(respect for cultural difference),交際信心(interaction confidence),交際愉悅感(interaction enjoyment)和交集專注度(interaction attentiveness)。該測試采取李克特五點式量表(Likert Scale)進行加總計分,受試者須對各個條目的陳述作出客觀、真實的評價,即從5(非常同意)、4(同意)、3(不確定)、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五點選項中選擇最符合自身情況的回答。李克特量表的五點選項分別對應相應的分數,受試者各個項目的分數總和即代表其跨文化敏感總體程度。
Danesi指出,“達到某種語言的概念流利就是要理解該門語言是如何以隱喻結構反映并編碼其概念的”[4]。因此,多數研究傾向于通過調查語言學習者的隱喻能力來反映其概念流利水平。本研究參考Littlemore[5]和Russo[6]的研究,設計出概念流利測試題(滿分100),從隱喻認知、隱喻理解和隱喻生成三個方面考察受試學生的隱喻能力,即概念流利水平。同時,筆者對概念流利測試題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測試,證明其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
3.數據收集
筆者組織受試學生在課堂環境下,在規定時間里按要求完成跨文化敏感度問卷調查和概念流利測試,以保證調查和測試的真實有效。分別發放126份跨文化敏感度調查問卷和概念流利測試題,有效回收各120份。筆者分別將有效的跨文化敏感度調查問卷和概念流利測試結果輸入計算機進行加總和整理,并利用SPSS軟件對整理后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1.跨文化敏感度分析
受試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由其在跨文化敏感度測試中所得的具體分數來界定??缥幕舾卸葴y試滿分120分,得分越高,代表其跨文化敏感度越高。筆者對受試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測試分數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大多數受試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成績介于60到95之間,即學生的總體跨文化敏感度屬于中等偏下水平。而與跨文化敏感度測試總分120相比,其平均分只有76.33,最低分為64,最高分僅為91,標準差為5.86。由此可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普遍不高,對二語語言文化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對跨文化交際的態度不夠積極,跨文化敏感度有待提高。
Scores of ICS test
NValid120Missing0Mean76.33Median76.00Mode75Std.Deviation5.861Range27Minimum64Maximum91
圖1跨文化敏感度統計分析
2.概念流利分析
概念流利測試從隱喻辨識、隱喻理解和隱喻生成三個方面全面考察學生對英語概念的掌握。筆者根據概念流利測試注解,給出客觀公正的打分。該測試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概念流利度越高。
圖2表明,學生的概念流利成績呈正態分布,且值跨度較大,在40到85之間,學生的概念流利水平參差不齊,但多數徘徊在及格線60左右,50以下或80以上者甚少。根據具體統計數值可知,學生的概念流利測試平均分為60.89,標準差為7.295,最高分82,最低分只有43。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概念流利的總體情況不容樂觀,亟待提高。
3.跨文化敏感度與概念流利的相關性分析
Scores of CF Test
NValid120Missing0Mean60.89Median61Mode61Std.Deviation7.295Range39Minimum43Maximum82
圖2 概念流利統計分析
為了了解跨文化敏感度和概念流利度之間的相關性,筆者利用SPSS軟件對本研究中關于跨文化敏感度和概念流利的兩組數據進行了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和概念流利程度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407。這表明,跨文化敏感度越高的學生,對英語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越好,英語輸出越地道。在理論上,這種相關性可解釋為二語習得者越是具有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越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和接受文化差異,也越能夠對國外的語言思維、行為模式、人文習俗以及民族宗教等異域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積極熱情地去接觸和體驗并內化這些文化信息,而這無疑是了解和掌握英語概念系統的最根本的方式。
表2 跨文化敏感度五個方面與概念流利度之間的相關性
根據表2中的數據,跨文化敏感度的五個方面和概念流利之間的相關系數均為正值,即呈正相關關系。具體說來,學生的概念流利成績與差異認同感(S2)相關性最強,相關系數可達0.343。這表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越積極主動地認同、理解、接受和欣賞中英文化差異,越能夠容易、正確地理解和內化承載文化信息的英語概念。與交際參與度(S1)的相關性次之,相關系數為0.334。學生對英語概念掌握得越好,則其對交際對方的英語輸入越容易理解,其本身的英語輸出也越地道,也越愿意參與到跨文化交際中去。隨著參與度的提升,學生的概念流利也會得到相應提高。與交際信心(S3)的相關性也相當明顯,相關系數為0.328,即學生英語概念流利度越高,對跨文化交際信心就越強。學生的概念流利與交際愉悅感(S4)和交際專注度(S5)的相關性較弱,分別為0.088和0.140。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概念流利和跨文化敏感度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概念流利和跨文化敏感度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跨文化敏感度較高的學生對英語概念系統的掌握越好。深入到跨文化敏感度的五個方面,筆者發現差異認同感、交際參與度和交際信心三個層次對概念流利的影響較大。據此,筆者對公共外語教學實踐提出如下建議和設想:首先,英語教師應在教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導入英語文化知識,引導學生轉換中英文思維,學習和內化英語概念。其次,學院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英語文化活動,比如西方文化論壇、話劇表演大賽、外國嘉賓講座等,并提供更多到相關外企實習和進行國際交換的機會。學生也應通過英美文獻閱讀、英美影視欣賞、出國旅游和校外實踐等方式提升跨文化敏感度,從而促進英語概念流利。
[參考文獻]
[1]Danesi, Marcel.Semiotics in Language Education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 42.
[2]Chen G M, W J Starosta.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Human Communication ,1997,1(1):1-16.
[3]Chen G M, W J Starosta.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J]. 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
[4]Danesi,Marcel.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A Neglected Dimension i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J].Italica,1988,66(1):9-19.
[5]Russo, Gerard A.A Conceptual Fluency Framework for the Teaching of Italian as a Second Language [D].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Toronto,1997:56-58.
[6]Littlemore, Jeannette.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A Language Learning Strength of Students with a Holistic Cognitive Style [J].TESEL QUARTERLY,2001,35(3):459-491.
[收稿日期]2016-01-09
[作者簡介]祁月陽(1987- ),女,助教,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7-0172-04
A Relative Study on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nceptual Fluency
Qi Yue-y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hua College, SYSU, Dongguan Guangdong 523133,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has conducte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nceptual fluency among 126 non-English major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empirical data by SPSS softwar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nceptual fluency, and thereby, points out that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involve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English conceptual fluency.
Key word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Conceptual Fluency; Correlation,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