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裂縫》與《蠅王》的互文性研究

2016-03-29 03:30:22李楠楠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6年7期

李楠楠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應用外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

《裂縫》與《蠅王》的互文性研究

李楠楠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應用外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摘要]互文性理論強調文本與文本之間相互依賴、互為表征的關系。以互文方式拓展作品的意義空間是后現代文學創作的一種重要范式。運用互文性理論對《裂縫》與《蠅王》進行解讀,探討兩部小說在場景、故事情節、主要人物和主題等方面的顯性互文,能夠更好地了解兩部作品的關聯與內涵,拓展研究和解讀的可能性。

[關鍵詞]互文性;《裂縫》;《蠅王》

《裂縫》是美國非裔女作家謝拉·科勒(Sheila Kohler,1941- )的一部重要作品,1999年問世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被美國《新聞日報》和《圖書館雜志》評為當年最優秀文學作品之一,并提名了IMPAC都柏林文學獎。《圖書館雜志》評價這部小說:“雖然作品語言簡潔,其中卻蘊含著震撼人心的力量。”《舊金山紀事報》同樣給予了高度評價:“從未有一部作品像《裂縫》這樣對人性的邪惡做出如此深刻的剖析。”

小說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作者妹妹的親身經歷,講述南非一間寄宿學校中青春期女孩兒暴虐的故事。主人公是一群游泳隊的女孩兒和老師G小姐。孩子們練習游泳的主要目的不是參加校際間的比賽,而是取悅漂亮、嫵媚、有著傳奇冒險經歷的G小姐。像湖水一般平靜的生活被一位“不速之客”費雅瑪掀起了波瀾。她出身于西班牙貴族,擁有優雅的氣質和傲人的外貌以及同齡女孩鮮有的開闊眼界。她的超凡脫俗招來了G小姐的仰慕、同伴的嫉妒,最終招致被追打致死的命運。在小說中,科勒以陰暗的筆觸,探討人與人關系中的暴力因素,大膽地觸碰了“兒童的殘忍本性”這一禁忌話題。

關于兒童罪惡本性的主題,早在當代著名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戈爾丁的寓言小說《蠅王》中就進行過深入剖析。兩部小說都以寓言的形式,追溯暴力產生的根源,演繹人性墮落的歷史,在場景、故事情節、主要人物塑造以及主題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互文性對照。

本文重點運用互文性理論,探討《裂縫》對于《蠅王》的移置與重構,探討兩部作品關聯的內在原因,揭示這部“女性版《蠅王》”的深刻內涵。

一、互文性理論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被稱為文本間性,是西方文學理論界由結構主義向后結構主義轉向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文本理論。法國當代文藝理論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紀60年代首次使用這個詞,她在研究巴赫金的對話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語的鑲嵌品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編”[1]。互文性主要強調文本與文本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關系。每個文本都具有復雜性和異質性,但都不能脫離其他文本而獨立存在,任何文本的意義生成都必須依賴于其他文本的意義,并且與其它本文共同形成相互參照、彼此聯系的關系網。文學作品被視為“叛逆性創造”,即作者在創作中實現了繼承與創新、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個人創造的統一。解構主義理論家哈羅德·布魯姆精辟地闡述了互文性的理論價值,認為“不存在獨立的文本,只有文本之間的關系,就是說只有互文本。”[2]互文性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對文本封閉單一的闡釋,將其放置于龐大的文本關系中,形成一種開放的、多元性的解讀。互文性理論為《裂縫》作品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理論視角,將其放在與《蠅王》的互文性參考體系中,有助于激活文本的意義、凸顯作者的創作意圖。

二、《裂縫》與《蠅王》的互文性分析

盡管故事發生的年代和創作背景不同,《裂縫》的字里行間卻體現出與《蠅王》的高密度交叉。

(一)場景與故事情節互文

寓言小說《蠅王》的場景特意設置在一座荒蕪的孤島上。島上有充足的淡水、豐美的食物、湛藍的海水和綿延的沙灘,是一個“什么都不缺”的人間伊甸園。剛開始,這群天真爛漫的男孩子在這里度過了歡快美好的時光,他們搭建棚屋、燃起篝火,以海螺為號令召開民主會議,島上一派文明與秩序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長,對“野獸”的恐懼和“肉”的需求迅速占據了孩子們的思想。本來井井有條的小團體很快分裂成兩派:以杰克為代表的“狩獵派”和以拉爾夫為首的“營救派”。在尋找野獸的過程中,兩派的斗爭不斷升級,“狩獵派”的勢力不斷鞏固加強,最終戰勝了代表文明和秩序的“營救派”,孩子們享受著殺野豬吃肉的快感,文明與向善的理念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無休止的殺戮與殘害。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中講到,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物質需求)和安全需求。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荒島上,男孩們為了滿足對食物的需要,尋求一種在周圍環境中的安全感,完全擺脫了文明社會的束縛,相互廝殺與毀滅,把伊甸園變成了屠宰場。

與架空了時間和社會的《蠅王》相比,《裂縫》的故事顯得更加真實、殘酷。故事地點選擇了20世紀60年代南非的一間寄宿學校。學校位于人煙稀少的角落,風光秀美,河水清澈,一望無際的田野中開滿了白色的鳶尾花,就像一個世外桃源。故事的主人公是以黛為首的游泳隊的女孩兒們。在這里,食物和安全已經不是她們的第一需求。群體的認同感和情感上的寄托才是最重要的。跳水隊成員在學校中聲名顯赫,是其他女孩羨慕的對象。在她們心中充滿對外面精彩世界的好奇、對異性的幻想。神秘、博學的G小姐能滿足她們情感上的訴求,是她們釋放思想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導師”。“G小姐就是我們的裂縫。當你通過裂縫觀察時,事物變得格外清晰。”[3]27“只要我們讀懂G小姐,我們就會明白生活的全部奧秘。”[3]38女孩們享受被G小姐贊美、呵護甚至訓斥的感覺,把這些視為一種寵愛。“我們愿意不惜任何代價來保住我們搖搖欲墜的地位。我們一直擔心G小姐讓我們出局,趕到黑暗的地獄,把我們與那些游泳隊外的女孩兒化為一類,甚至與那些基本不存在的人放在一起”[3]51可見,“裂縫”也代表了一種“迷戀”。G小姐沉溺于被圍繞和崇拜的女王般的感受。菲雅瑪的到來將需求平衡打破。女孩們不再處于金字塔尖,學校里的領導、老師甚至宿管阿姨、打雜的都對菲雅瑪態度友善、照顧有加。連與眾不同的G小姐也給予這位貴族公主特別關注,深深為她散發的獨特氣質吸引。這一切讓習慣了優待和寵愛的女孩們無法容忍。當歸屬和愛的需求無法滿足,毀滅菲雅瑪的念頭在心中萌生,人性的丑惡與暴力漸漸顯露。終于,在一片幽暗的樹林中,女孩們揭下文明的面紗,毀滅了心目中的“敵人”。與《蠅王》中為了食物和安全而刀戎相向的男孩們相比,科勒筆下這群身處文明社會、受良好禮教熏陶、溫文爾雅的女孩們在屠殺同伴時表現出的殘忍與冷漠更令人難以接受,使人心有余悸。

(二)人物的相互指涉

與《蠅王》一樣,謝拉·科勒在《裂縫》中的人物塑造可謂是獨具匠心,選擇了一群十三四歲的女孩,講述她們在寄宿學校這樣一個封閉空間內的相處與生存之道。兩部小說在人物性格刻畫及命運安排等方面存在著相互指涉的關系。

1.G小姐與杰克

戈爾丁筆下的杰克是一個天使與魔鬼的統一體。他出場時的外貌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個子又高又細,瘦骨嶙峋,黑帽子底下的頭發是紅的,臉皺巴巴的,有很多雀斑。他樣子雖丑陋,卻沒有半點傻氣,一雙淺藍色的眼睛炯炯有神。這時他感到頹喪,正要或準備發怒。”[4]10杰克強悍、精明,具有領袖氣質和權威意識,與拉爾夫相比,更富有冒險精神,憑借他的力量和英雄行為幫助解決了島上饑餓的問題,很快贏得大多數孩子的尊敬,使這些孩子心甘情愿地歸順于他。然而,杰克對力量的崇拜在追捕野豬的過程中不斷地膨脹,甚至達到了近似野蠻和殘忍的程度。他開始變得嗜血如命,最后竟然將刀子指向了自己的同類。

與杰克類似,《裂縫》中的G小姐是一個極具個人風格的人物。她不像其他老師那樣傳統、保守甚至刻板,一襲黑色風衣包裹下的身體散發著成熟女人的活力,嬌艷的嘴唇、嫵媚的眼神、手拿著煙輕輕吐著煙圈的樣子透露出“優雅”的氣質。她經常在女孩們面前談論自己“漫游世界”的各種傳奇經歷,用一種低沉富有磁性的噪音;她會在半夜里帶學生一起去游泳,和學生一起玩鬧,具有冒險精神;她思想開放,鼓勵學生努力追求自身的欲望。“無論是游泳還是其它任何事情,如果想做到最好,最重要的就是擁有欲望。”“只要欲望足夠強烈,我們可以完成任何事情。”[3]36對于這些遠離家庭甚至遭到遺棄的女孩們來說,G小姐不僅是老師、母親,更是精神導師和效仿對象。孩子們對她頂禮膜拜,希望能夠成為像她一樣美麗動人、令人艷羨的女性。貴族公主菲雅瑪的出現讓G小姐的生活起了漣漪。相對于G小姐封閉的生活圈子而言,體驗過人生的菲雅瑪無疑是一道清泉。如果說G小姐是其他女孩心中的“裂縫”,菲雅瑪便是G小姐心中的“裂縫”。笑臉、恭維成了她生活的主題。然而,菲雅瑪的冷漠態度讓G小姐感到矛盾與困惑。當遭到嫌棄后,一種極端的情感開始在G小姐心中滋生。既然得不到愛與青睞,唯有毀滅心里那個“希冀的模樣”。最終,G小姐玷污了菲雅瑪的純潔。在這個過程中,G小姐的欲望不斷升級,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從最初嘗試對菲雅瑪私人物品的占有,發展到對她身體的占有,乃至最后對菲雅瑪生命的占有。這種“占有”完全是一種力比多(libido)沖動的集中顯現。高雅文明的G小姐在面對自己的“裂縫”時,最終屈服于野性沖動,淪為了欲望的奴隸。

G小姐與杰克皆具有特立獨行的性格和非比尋常的領袖氣質。也正是這些特質讓他們對“野性”的本能沖動無法克制,在“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斗爭中屈服于受歡樂原則支配的“本我”。

2.菲雅瑪與西蒙

在《蠅王》眾多的男孩當中,西蒙是唯一至善至純的人物,擁有著明鏡般透徹的心靈及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甚至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不善言談,然而本性善良的他在大家困居小島后,主動幫其他孩子找野果充饑。他勇敢無畏,常常一個人獨自上山探究“野獸”的真相;他具有智慧,在一次次的觀察沉思后,道出“大概野獸不過是自己”的真理。可惜的是,西蒙這樣一個善良、理智的“圣子”最終掉進了由人性中的邪惡筑就的萬丈深淵。一個先知者、預言家就這樣成為了捍衛真、善、美的犧牲者、殉道士。

《裂縫》中,菲雅瑪一出現便顯露出她的超凡脫俗和與眾不同。她來自意大利的貴族家庭,擁有牛奶般絲滑的皮膚、清澈的藍色眼睛、飄逸的金色秀發,一切讓菲雅瑪看起來像一位童話中的公主。更難得的是,她擁有無與倫比的游泳天賦,她輕盈優雅的劃水動作,徹底顛覆了女孩兒們的標準。在眾多女孩眼中,她是一個完美的同類。對于同伴的游戲或秘密,菲雅瑪顯得毫不在意;她少言寡語,經常獨來獨往,去原野中散步,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菲雅瑪的本性是善良的,她能夠慷慨大度地面對同伴的排擠和敵對,與這些看上去并不友好的同學分享自己的事物、飾品甚至是G小姐的“加餐”。菲雅瑪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女生,有閱歷但不顯露,有經驗但不張揚,她與G小姐是一對南轅北轍的“姐妹”。她豐富的人生閱歷注定她是一個體驗過人生的“智者”。當女孩兒們都沉浸在G小姐“奇幻世界”時,唯有菲雅瑪清醒地意識到“那些都是別人的故事”。她比任何人都了解G小姐強大的控制欲與虛偽的人格,勇敢地在同伴面前揭露出“G小姐一直在欺騙大家。她只不過講出大家想聽,又對她自己有利的話。她根本沒有那么強大。這世上沒有誰是通過欲望學習游泳或做其他事的。”[3]169在封閉的環境和小群體意識影響下,菲雅瑪追求真理和人格獨立的勇氣令人欽佩。然而,在作者謝拉·科勒的筆下,沒有哪一個人物是完美無缺的。菲雅瑪致命的弱點在于她身體的頑疾——哮喘。在同伴們的圍追和折磨下,菲雅瑪最后因哮喘發作而死去。

幾近完美的菲雅瑪與西蒙就像是上帝派來的使者,擔負著向世人揭示真理,啟迪靈魂的神圣使命。可是,他們的命運卻同樣悲慘,同樣孤獨與苦難,善良的行為不被世人理解,最終被釘上了命運的“十字架”。

3.黛與拉爾夫

拉爾夫是《蠅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頭發金黃,又高又瘦,肩寬背闊,體格健壯,將來也許能成為一個拳擊家,不過他的嘴巴和眼睛卻很溫柔,沒有半點邪惡的神情。”[4]21良好的家庭背景讓拉爾夫身上具有一定的領袖氣質。困居荒島后,他最先想到如何獲救。他以海螺為集結號,按照一種文明社會的方式和原則組織孩子們在島上求生,等待救援。可是,隨著杰克“君王”地位的確立,拉爾夫主張的民主式管理方式和制度迅速失去效力,他的地位也隨之受到撼動。拉爾夫發現他的提議在強大的杰克面前失敗后,轉入到對力量的崇拜中來,心中的“獸性”逐漸占據上風。在扮演獵手的游戲中,溫柔的拉爾夫竟然高喊“宰了他,宰了他……”揮舞著長矛向羅伯特扮演的野豬刺去。讓人吃驚的是,拉爾夫這個崇尚文明的少年最后居然參與到危害西蒙的行動中。事后,他對自己的罪行感到恥辱和自責。

《裂縫》小說中,黛是G小姐挑選的游泳隊隊長,也是女孩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代表性人物。她是看上去成熟、理智,雖然不滿學校封閉的管教體制,卻表現出驚人的適應性,還鼓勵其他女孩面對現實,積極、主動地融入寄宿生活。她是眾女孩生活和思想上的領導者。在她的領導下,女孩兒們個個安分守己。黛與G小姐的關系頗為微妙,像師生,更像姐妹。G小姐時不時分享的小秘密、偶爾的少許贊揚都讓黛興奮不已。在她心中,G小姐是完美無缺的,她迷戀并時刻模仿G小姐,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G小姐一樣“成功”的女人。菲雅瑪的到來讓黛如坐針氈,這個“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貴族女孩搶走了自己的風頭,使自己的權威受到極大挑戰。更重要的是,G小姐的目光和關注也開始被菲雅瑪吸引,這是任何人都沒受過的“優待”,令黛等一眾女孩無法忍受。恐懼和嫉妒的情緒在這個小團體中蔓延開來。大家堅信G小姐對自己的冷落與忽視是菲雅瑪的錯。要求菲雅瑪對G小姐“好些”,以便G小姐對她們“好些”,甚至還提出要菲雅瑪“犧牲自己來換取大家的幸福”。女孩們對菲雅瑪的感情已漸漸轉變成恨意。這種恨意逐漸演變成一種極其強烈的個人仇視,歸根結底是因為她們害怕面對自己心底的真實想法,害怕承認自己對菲雅瑪身上那種特質的渴望與懼怕的矛盾心理。因此,她們只好把這樣的感情轉化為濃濃的恨意,發泄在菲雅瑪身上。當發現菲雅瑪與G小姐“有染”后,人性中殘暴的力量找到了出口。黛帶領著同伴瘋狂毆打折磨菲雅瑪,直到菲雅瑪沒了氣息。最后,黛帶著懺悔和歉意離開了這所承載了她太多回憶的地方。

黛與拉爾夫原本都是理性和文明的擁護者,卻因為自己在群體中的權威受到質疑和挑戰,將人性中的暴力顯露出來,犯下難以饒恕的可怕罪行。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并沒有淪為“撒旦”一樣的魔鬼,思想上仍有文明的痕跡,深深地為自己的行為而負疚。

(三)主題的相互呼應

兩部小說中,作者都以現實主義敘事手法,揭示人類生存狀況,主題存在顯著互文性。

1.人性的惡與善、墮落與救贖

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中國春秋末期的孔子至今,關于人性善惡的探索從未間斷。參加過戰爭的戈爾丁就是其中一員。在他看來,人類的本性就是邪惡的:“凡是經歷了那些烽火歲月的人,如果看不到人類產生邪惡如同蜜蜂釀蜜一樣,那么,他們不是瞎子,就是頭腦有毛病。”[5]《蠅王》的悲劇故事強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女作家科勒雖未經歷戰爭,但妹妹離奇地死在南非一所寄宿學校的事實,讓她對人性的善惡有了格外透徹的反思與認識。在《裂縫》中,作者煞費苦心選擇了一群青春期少女為主人公,讓她們在遠離父母和家庭的寄宿學校獨自生活。她們本可以憑借自己的純真與善良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美好的“烏托邦”,卻拋棄了文明社會的教誨。盡管有學校、宗教和傳統道德規范的約束,她們最后還是變成了自相殘殺的“暴徒”。作者在展現孩子們內心世界的過程中,突出了潛在她們心中的一股“神秘”力量,這股力量無形地控制著她們的行為,將暴力和攻擊傾向展露無遺。這股力量就是蟄伏于人類心靈深處的人性之“惡”。“惡就像深埋在人的心里的顆種子,如果有合適的環境就會開出毒花,結出惡果。”[6]惡不是偶然的意識外顯,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類似一種“種族印記”,也就是著名哲學家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榮格認為:“它既不是生育個人的經驗,也不是個人后天獲得的,而是生來就有的。”[7]它在人的一生中幾乎從未被意識到,卻會深刻地影響個人乃至社會的各種行為,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無法規避的。

當然,無論是戈爾丁還是科勒,在作品中濃墨重彩地表現人性的邪惡與墮落的意圖絕不僅限于此。他們更希望人類能直面惡的一面,認識自身的缺失與不足。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在兩部作品中隱含了向善與救贖的主題。西蒙與菲雅瑪兩位人物被精心塑造的目的在于向人們樹立一個邪惡的對立面和散播真、善、美與希望的榜樣。拉爾夫和黛為代表的少男少女在最后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悲泣自責,恰恰說明了人類只有在直面和認清邪惡后,才能走上向善的道路,經歷了靈魂的黑暗是獲得救贖的必經過程。艾略特在《四個四重奏》開篇指出:“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完全一樣的。”[8]他認為,趨向至善和上帝榮光的“向上的道路”與直面人性的邪惡和經歷靈魂的黑暗的“向下的道路”都指向了與上帝之道溝通、獲得靈魂拯救的道路。這種人性的邪惡與善良、墮落與救贖轉換的思想完全可以從兩部作品中找到痕跡。

2.群體的沖動性與輕信性

《蠅王》與《裂縫》兩部小說都聚焦處于青春期的少男或少女的群體心理問題。日本社會學家巖原認為,所謂群體,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宿感,存在著互動關系復數個人的集合體。”[9]群體心理與個體心理有顯著的不同。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認為,在一個群體中,個人的后天習慣的特殊性會被抹殺和淹沒,因而他們的個性也會消失。這樣一來,種族無意識的東西會冒出來,同質的東西則淹沒了異質的東西。[10]《蠅王》的第九章描述了在一個電閃鳴、風雨交加的夜晚,孩子們為了擺脫恐懼,在杰克的帶領下跳起了捕獵舞,獵手們越來越興奮,邊跳邊叫著“殺野豬!割喉嚨!放鮮血!”最后竟然把跌撞而來的西蒙當作怪獸活活打死。《裂縫》中女孩們的暴力行徑更加慘無人道。當菲雅瑪告訴同伴G小姐在說謊時,憤怒和妒火填滿了黛的內心,于是她提出“既然菲雅瑪能夠做G小姐的瑪德琳,也可以做我們的。”①集體興奮被點燃,女孩們追逐虛弱的菲雅瑪到了墓地,有節奏地高呼著:“抓住他!抓住他!”“揍她!揍她!”[3]184可憐的菲雅瑪被綁住手腳、塞住嘴巴,“躺在那里就像祭臺上的祭品”[3]187。女孩們把隨手拿到的任何東西用力地向菲雅瑪下體塞去,將她折磨至死。群體的影響力就像磁鐵一樣吸附著每一個人,使個體很容易受到狂熱情緒的感染,意志力和判斷力徹底喪失,就像被催眠師催眠一樣,成為屈從于本能沖動而行事的“野蠻人”。

群體心理的第二個特點是它的輕信性。“一個群體極易輕信,也極易受外界影響。它沒有什么批判的能力,也不存在什么未必確實的事情。”“如果對某種事物存在一丁點兒懷疑,這種疑問就會立即轉變成一種無可爭辯的確定性。”[11]《蠅王》中當第一個小孩提到野獸,恐懼便開始在大家的心中生根。當負責守夜的兩個孩子發現了飛行員的尸體,便立刻把它當成怪獸。拉爾夫和杰克在尋找的過程中,“怪獸”一露頭,便倉皇而逃。《裂縫》中在周末的禮拜上,女孩們看到姍姍來遲的菲雅瑪因疼痛暈厥后,便有人開始猜測菲雅瑪與G小姐在前晚發生了什么。看到G小姐對菲雅瑪舉止親昵,大家便更加堅信是菲雅瑪勾引了G小姐,任憑菲雅瑪如何解釋都無濟于事。她們寧愿相信是菲雅瑪這個“撒旦”,讓一直寵愛她們的女神G小姐“拋棄了她們。

從兩部小說的可以看出,即使是單純、天真的青少年處于群體中也會不由自主地受到群體心理的控制,產生對權威的崇拜,從而一步步地跌入邪惡和黑暗的地獄。

三、結語

表面上看,《裂縫》與《蠅王》這兩部相隔45年之久的作品沒有任何淵源。然而,通過仔細的交叉閱讀后,會發現兩部小說在場景、情節、人物、主題等設置與創造上存在著驚人的相似,具有顯性互文關系。

互文性理論指導下的文學研究,是將兩個或多個有聯系的文本并列比較。通過對其中共同點的挖掘和闡釋,不僅可以加深對本文本身的理解,還能夠揭示某些文學現象。在百變的世界文壇中,科勒與戈爾丁兩位作家背景不同、經歷各異,為何她們的作品卻體現出如此顯著的互文?仔細推敲后會發現,她們的互文文本絕不僅僅緣于技巧層面的影響和借鑒,而是來自思想上的共鳴。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人類不斷地經歷諸如戰爭、殺戮等生存狀況的典型處境,或者稱為一種“原型”,經過漫長的演變已成為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榮格認為:“生活中有多少種典型環境,就有多少個原型。無窮無盡的重復已經把這些經驗刻進了我們的精神構造中,它們在我們的精神中并不是以充滿著意義的形式出現的,而首先是‘沒有意義的形式’,僅僅代表著某種類型的知覺和行動的可能性。當符合某種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現時,那個原型就復活過來,產生出一種強制性,并像一種本能驅力一樣。”[12]《裂縫》與《蠅王》所體現的高密度互文正是兩位作者在“本能驅力”下表露出的對人類生存“原型”的憂慮與思考。可以說,二者跨越了時空的界限交相輝映,共同譜寫出一曲哀悼人性的挽歌。

美國學者喬納森卡勒指出:“文本是一個互文性的建構,只有依據它所擴展、補充、改造并使之升華的其它文體才可能理解它。”[13]以互文性理論審視《裂縫》與《蠅王》兩部作品,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謝拉·科勒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內涵。我們通過比較兩部作品不難看出,《裂縫》實則描述了又一個關于“童心泯滅和人性黑暗”的失樂園故事,堪稱“女性版”《蠅王》。如果說戈爾丁在《蠅王》中成功塑造了由善向惡的經典兒童形象,在遠離文明世界的情況下他們本性中的殘酷、獸性漸次爆發,那么在《裂縫》中這些青春美少女則將人性中的“暴力傾向”演繹得更加徹底,經歷了二戰的洗禮,又身處文明社會,仍然無法避免“自相殘殺”,人類罪惡本性一覽無遺。“在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中,謝拉·科勒用她一貫優雅的寫作風格對聲色感觀進行了細致的刻畫。”憑借獨特的女性視角、細膩的敘事語言,科勒筆下的《裂縫》仿佛具有無限魔力,深深吸引著讀者。我們在為小說所揭示的人性感到震驚、不安與悲傷的同時,也深深領悟到這位非裔女作家對“人類面帶微笑”的普世情懷。

[注釋]

①瑪德琳(Madeline)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1819年的長詩《圣·愛格尼斯之夜》(The Eve of St. Agnes)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小說中是女孩子們私底下以這首詩中的故事為原型玩的一個游戲。

[參考文獻]

[1]Kristeva, Juli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The Kristeva Reader, ed. Toril Moi[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36.

[2]哈羅德·布魯姆. 誤讀圖示[A].朱立元.現代西方美學史[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970.

[3]Kohler, Sheila. Cracks[M].Cambridge:Zoland Books Inc.,1999.

[4]威廉·戈爾丁. 蠅王[M]. 龔志成,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9.

[5]魏穎超. 英國荒島文學[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1:160.

[6]陳靜. 燃燒的方舟——從《蠅王》看戈爾丁的人類生存境況觀[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科學版, 2008 (11): 6.

[7]榮格. 榮格性格哲學[M]. 李德榮,編譯.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3:32.

[8]Eliot, T. S. Literature and the Modern World[J]. American Prefaces, 1935(11): 20.

[9]田宗介. 社會學事典[M]. 東京: 弘文堂, 1988:439.

[10]古斯塔夫·勒龐. 烏合之眾[M].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7.

[1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論文明[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0:157.

[12]榮格. 榮格文集[M].北京: 改革出版社, 1997:90.

[13]喬納森·卡勒. 符號的追尋[M]. 紐約:康奈爾大學出版社, 1981:77.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簡介]李楠楠(1981- ),女,講師,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7-0120-06

A Study of Intertexuality betweenCracksandLordoftheFlies

LI Nan-nan

(School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

Abstract:Intertextuality criticism theory focuses on mutual depend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exts. As a means of expanding the scope of meaning, intertextual relations is a popular paradigm in postmodern writings. An explicit intertextual relation is explored between Cracks and Lord of the F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ett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the depiction of main characters and themes. Through the crisscross reading, the hidde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ovels is explicated and new meaning is generated.

Key words:intertexuality; Cracks; Lord of the Fli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区福利|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欧美精品影院|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污视频日本|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国产视频a| 五月天福利视频| 伊人久综合|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激情视频综合网|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网址| 一级不卡毛片| 欧美第二区|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lhav亚洲精品|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日本成人一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国产xx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亚洲三级成人|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黄| 国产精品污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欧美亚洲香蕉| 欧美在线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操国产美女|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 综合天天色|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老色鬼欧美精品|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久久精品电影|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天天综合网在线|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中文字幕 91| 干中文字幕|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