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波,樸 飛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
國外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及啟示
劉淑波,樸飛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摘要]法學教育是以傳授法學專業(yè)知識、訓練法律思維、培養(yǎng)合格法律專業(yè)人才為內容的教育活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法學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英、德等三個國家的法學教育具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其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各具特色,從中我們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外國法學教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好法治工作隊伍是實現法治國家目標的重要人才保障。法學教育對促進我國實現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決策具有決定性作用。美、英、德等三個國家的法學教育歷史悠久,其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各有特點,其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一、美國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
美國的法學教育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即只有受過本科教育,才可以成為法學院的學生。美國的法學教育以培養(yǎng)律師為目標,屬于職業(yè)教育。因此,美國法學院注重為學生提供提高法律實務能力的各種專業(yè)性訓練,引導學生像律師一樣思考和解決法律問題。
美國法學院的課程是按職業(yè)律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來設置的,第一年主要開設憲法、刑法、合同法、財產法、侵權法、民事訴訟法等專業(yè)基礎課,第二年至第三年主要開設知識產權法、公司法、仲裁法、環(huán)境保護法、國際貿易法等專業(yè)課程。由于法律專業(yè)知識、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和法律實務技能是法律人所必備的,教學內容除了設置一些必要的法學基礎課程外,通過開設法律診所和案例分析等實訓類的課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開設法律職業(yè)倫理等課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規(guī)范化。此外,美國法學院非常注重跨學科教育,如通過開設倫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的課程,使學生養(yǎng)成從多個學科視角、分層次地分析復雜問題的習慣,從而提升其職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職業(yè)能力。
美國法學教育是以培養(yǎng)律師為目標的職業(yè)性教育,為了提高學生法律實務技能,采用了以“判例教學法”為主,以“專題式教學”“課堂討論”“現場實習”等為輔的多種教學方法。“判例教學法”基于在法律上有重大影響的真實判例,使學生象律師一樣學會從真實案件的實際問題入手,通過對案情進行詳細的分析、歸納和總結,運用所學的法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最終提出自己對裁判結果的意見。“判例教學法”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深化了對所學知識的理性認識,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英國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
英國法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以律師為主的法律職業(yè)工作者。在英國,法官和檢察官是從優(yōu)秀的律師中選拔出來的,即具有律師資格是擔任法官和檢察官的前提條件。因此,英國的法學教育在加強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非常重視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的有機結合。
英國的法學教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第二階段主要是實踐教學階段。在第一階段,主要向學生開設一些法學基礎課程,如憲法、契約法、行政法、刑法、侵權行為法及公司法等。為了達到師生之間即時和大量的相互交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課。在第二階段,法學院與實務技能培訓機構共同開設法律實務技能課程,如通過開設“詢問技術”“談判技巧”“法庭辯論”等課程,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技能、談判技能和辯論技能。通過這兩個階段的學習,學生應具備作為法律職業(yè)者應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較好地掌握法學基礎理論和運用法律的技巧;形成法律職業(yè)者特有的思維方式,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方面,英國的法學院有重點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道德倫理、職業(yè)素質、律己意識等。除了課堂教學,學生還定期到法庭聽審,親眼目睹律師辯論和法官審案,進而提高其實踐能力。
英國的法學教育以培養(yǎng)律師為目標,這就使得其必須注重對學生法律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與訓練,因此,“判例教學法”很受重視。英國法學院的具體做法是教師將富有代表性的判例預先提供給學生,學生通過研讀判例,了解詳細案情和法官的判決依據等,進行系統整理后,形成發(fā)言提綱。上課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積極的討論,全面、深刻地分析、評價判例,從中能了解判例中所蘊涵的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英國法學院還廣泛采用“診所教學法”。“診所式教學法”使學生接觸真實的案件,通過為當事人辦理案件,提高其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國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
2003年以前,德國的法學教育一直是以培養(yǎng)法官為代表的法律職業(yè)教育。后來,隨著法學教育的改革,其法學教育培養(yǎng)目標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不再局限于培養(yǎng)法官,開始由單一的培養(yǎng)目標轉向為培養(yǎng)“有全面工作能力的法律人”,即以培養(yǎng)“法律通才”為目標。
德國的法學教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教育,學制四年。第二階段是見習期,為期兩年。學生在第一階段主要從事理論學習,開設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課程設置方面,必修課比重大,選修課比重小。必修課主要開設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法學方法論等,選修課主要開設國際公法、法哲學、法社會學等。通過理論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法學理論基礎知識、法學方法和法學研究能力。在第一階段,為了加強學生對所學法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自2003年起,培養(yǎng)“有全面工作能力的法律人”,德國大學法學院的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出現培養(yǎng)律師的趨向,教學內容也隨之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增設了一些旨在提高學生法律實務技能的實踐類課程,如“談判技巧”“糾紛調解技巧”“辯論技巧”等。第二階段屬于法律實務見習期,為適應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轉化,學生要接受更多的法律職業(yè)技能訓練:一方面,通過提高選修課的比重加強學生專業(yè)素質和相關技能的培養(yǎng),如增加了“法律咨詢”“法律服務”等課程;另一方面,學生還需要到檢察院、法院、律師事務所等法律實踐部門接受不少于兩年的專業(yè)技能訓練,學生在不同實務部門實習,強化對法律實務工作的理解,從而具備律師、檢察官、法官等法律人的職業(yè)能力。
德國的法學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學形式是“講授式”教學法,在課堂講授中既突出學術性和系統性,又注重對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除了“講授式”教學法之外,還有針對性地采用“研討式”教學法和“練習式”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的做法是:首先教師要圍繞特定領域的具體問題確定研討專題,然后學生要進行查找資料,經過充分準備后,再由部分學生進行發(fā)言,最后由老師、學生共同參與討論,“研討式”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探索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及口頭與書面的表達能力。“練習式”教學法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并且有針對性,以提高學生對抽象概念和復雜理論的理解能力為重點,側重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知識上的補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美、英、德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借鑒與啟示
長期以來,國內的法學教育普遍存在著人才培養(yǎng)目標界定不清、法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課程設置不合理、知識與能力相脫節(jié),教學方法單一、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相脫節(jié)等問題,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暴露出的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法學教育的發(fā)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國外法學教育的有益經驗,可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我國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其一,在培養(yǎng)目標上,要結合院校實際,以職業(yè)需求為導向,確立基礎扎實,口徑寬闊,高素質、應用型、多元化的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等多方面的需求。當前,面對黨中央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形勢,需要大量的應用型法律專業(yè)人才。國外一直非常注重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的融合,借鑒美、英、德等三國的法學教育目標,我國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目標應當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法律人才是將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法律實踐的一類專門人才。既然確立了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我國的法學教育就必須立足于實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
其二,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優(yōu)化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課程內容,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性課程體系,強化實踐實訓,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技能,提高其綜合素質。國外教學內容的設置非常注重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有機結合。美國法學院認為學生必須從其他學科中汲取養(yǎng)分,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自我發(fā)展的動力,這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我們有必要跨學科開設一些課程。課程設置應以其培養(yǎng)目標作為根本依據,而我國的法學教育課程主要以理論學習為主,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因此,應借鑒德國的經驗,在法學教學中將法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設置一些可提高法律實踐能力的實訓類必修課程。目前,我國法律實踐實訓類課程還沒有形成規(guī)范成熟的課程體系,現在各院校可根據實際考慮設置案例研究、法律診所、模擬法庭訓練、法律論辯訓練、律師代理技巧、法律文書寫作、法律援助、法律咨詢等課程,以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熟練運用法律闡明自己觀點的法律應用能力。
其三,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科特點等綜合考慮,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核心,既要將系統理論講授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結合起來,又要靈活運用其他教學方法,做到教學方法多樣化。目前我國的法學教育課堂教學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法,其他方法運用較少,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教學方法急待改革。國外法學教育的教學方法靈活而多樣,美國“判例教學法”最值得借鑒。然而,美國是判例法國家,我國屬于成文法國家。因此,我國在實行“講授式”教學法的基礎上,應采用具有自己特點的“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具備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和法律職業(yè)所需的技能。根據現代案例教學模式的價值目標和教學功能,我們應重構現代案例教學模式,在教學案例的選取方面應做到教學案例具有針對性、真實性和代表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和疑難性。此外,我國還應科學運用“練習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這些教學形式的有效利用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更好地理解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英國的法學人才培養(yǎng)非常重視實踐,認為法律技能的培訓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非常重要,有利于他們更快地成長為合格的法律人才,英國的法律實務界承擔著職業(yè)培訓及指導實習任務,因此也是法學教育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法學教育單位和法律職業(yè)機構聯合培養(yǎng)法律人才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我們應加強法律實踐基地建設,在法學教育中將理論學習與法律實踐的培訓結合起來。此外,法律思維是法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能力,屬于職業(yè)性思維方式,需要在職業(yè)實踐中形成,因此,我們還應該借鑒德國在法學教育中充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法律思維的做法,通過教學方法的完善促進學生法律思維的養(yǎng)成。
五、結語
美、英、德等幾個西方發(fā)達國家雖然屬于不同法系,但其在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著比較相近的理念和制度設計,即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以法律職業(yè)為目標,完善的法律人才培養(yǎng)過程是法學基礎教育和法律實務訓練的結合和統一,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為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我國的法學教育要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并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高超的法律實務技能,為國家法治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霍憲丹.中國法學教育的反思及定位[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6(1).
[2]郭義,姚秀盈.中外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學理論,2012(15).
[3]王詳修.中美比較視野下的法學教育改革探索[J].北方經貿,2013(6).
[4]汪習根.美國法學教育的最新改革及其啟示—以哈佛大學法學院為樣本[J].法學雜志,2010(1).
[5]張勝利.英國法學本科教育和律師職業(yè)教育對我們的啟示——以英國西英格蘭大學(UWE)法學院為例[J].天津法學,2011(2).
[6]秦天寶,扶怡.德國法學教育的新發(fā)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7]于博.德國的法學教育及對我國的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
[8]鄒玉理.從美國的法律教育談“判例教學法”[J].現代法學,2000(2).
[收稿日期]2016-01-17
[作者簡介]劉淑波(1966- ),女,教授,從事民法研究;樸飛(1981- ),男,講師,從事憲法與行政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7-01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