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維
(中共長春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吉林長春 130117)
?
吉林省休閑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魏 維
(中共長春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吉林長春 130117)
吉林省“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推動農業與服務業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觀光、體驗式農業。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而且能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新農村建設。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很好的宏觀環境和政策支持,但是仍然存在籌資融資環境制約、品牌效應不足、項目市場秩序規范不明確、項目經營者整體素質有待提升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吉林?。恍蓍e農業;問題及對策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業與現代服務業如旅游業、物流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科技服務業的聯系逐漸加強,出現了許多新興產業,包括休閑農業、農業物流業、農業科技服務業、農業信息服務業、農村金融保險業等。其中的休閑農業以農業為基礎,參與主體以農民為主,是一種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吉林省第十三個五年經濟社會規劃提出,要促進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加快發展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特色風景景觀、農業生產過程等,發展創意休閑、度假觀光、農業生產體驗等的一種新型綠色消費業態。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改善,還有利于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同時保護區域生態環境。
1.1 農業生產方式從傳統向現代轉變
休閑農業是產業融合下農業生產方式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一種形式。隨著農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程度的增強,農業由單一的耕種養殖產業向休閑農業、旅游農業、農業金融業、農業物流業、農業信息服務業、農業技術服務業等多功能產業轉型,由固化業態向相互之間聯系緊密的動態產業轉變,由區域市場向開放市場轉變,使農業資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收。
1.2 農業由單一產業向多功能產業轉型
休閑農業的發展是農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下農業由單一產業向多功能產業轉型的結果。農業新業態的出現,體現了農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即農業由單一的產業向多功能產業轉型。發展現代化農業不僅能夠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供給,還能夠增加就業、保護生態、緩解能源危機,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同時傳承農業文化。
1.3 農產品消費需求質量提高
休閑農業的發展是人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質量提高的結果。經濟的發展帶來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質量問題也越來越關注。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內容的改變,農業物流業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1.4 發展現代農業
休閑農業的發展是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體現。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統籌城鄉發展、進一步開發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科學方法,而休閑農業的發展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路徑。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型消費業態,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一定比重,發揮著重要作用。休閑農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0-1990年,這一階段是休閑農業的萌芽和興起階段,主要形式是觀光采摘農業,在少數改革開放較早和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第二階段是1991-2000年,這一階段是休閑農業的成長和發展階段,主要形式是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郊區;第三階段是2001年至今,這一階段是休閑農業的規范化經營階段,主要形式有觀光農業、休閑農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及它們的結合[1]。從休閑農業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休閑農業集休閑、觀光、體驗、健身等多功能于一身,還增加了生態和文化內涵。從地區上看,從經濟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擴展,從大城市郊區向中小城市及其郊區擴展。休閑農業發展的意義在于,不僅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而且能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促進新農村建設。
3.1 政策執行不到位
休閑農業發展所處的宏觀環境很好,因為各地各級政府都明確出臺政策鼓勵休閑農業的發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區和部門對政策的認識、執行不到位,不能正確引導和規劃休閑農業的發展。對已經存在的創意休閑旅游項目,各級各類部門管理職能不清晰,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手段單一,管理效率不高,對休閑農業的相關扶持不能準確到位,缺乏對休閑農業發展所必須的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使不同地區休閑農業發展極不均衡[2]。
3.2 土地流轉政策制約
土地流轉能夠流轉出農民增收的“聚寶盆”,法律上已經規定了非農用地的使用規范,在原則上保證休閑農業的土地需求。但是,在政策的執行和非農用地審批的過程中,仍然存在法律的空位,使得休閑農業對非農用土地的獲得存在限制。并且,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存在流轉過程復雜、流轉費用較高的問題,使得休閑農業用地的成本較高,導致休閑農業的利潤不高,阻礙了休閑農業發展。
3.3 籌融資環境不佳
一般情況下,休閑農業項目需要的資金數額較大,從發展休閑農業經營實體的籌資融資環境來看,存在籌融資渠道狹窄、籌融資成本相對較高的問題。農村經營實體籌融資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一些休閑農業項目用于項目建設和購買設備的資金鏈存在斷裂,使經營實體無法展開經營,更無法獲得休閑農業產業的規模效益。
3.4 休閑農業項目品牌效應不足
很多休閑農業項目的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品牌培育機制缺乏,對品牌宣傳的投入也很少。廣告只注重創意休閑旅游服務的體驗和服務項目的宣傳和介紹,沒有注重農業文化的傳播和生態傳承觀念的宣傳,難以形成品牌效應。
3.5 對休閑農業項目的市場秩序規范不明確
目前,休閑農業的市場秩序是按照旅游部門規定的標準進行的,這使得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向出現偏離,“以農為本”這個基礎沒能堅持,方向出現了偏差。為了糾正這一偏差,農業部門開始了對休閑農業的引導工作,由此出現了農業部門和旅游部門雙重管理的情況,造成市場管理邊緣模糊,導致普遍的無序競爭和信息的不對稱,休閑農業項目的經營者和消費者不能有效溝通,供給與需求脫節[3]。
3.6 休閑農業項目經營者整體素質有待提升
現有休閑農業項目的主要經營者是農民。大部分的農民經營者存在服務水平低下的問題,還有一部分管理者管理水平不高,經營主體整體素質偏低。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整體素質的提升可以通過相關培訓來完成,這也需要政府部門相關政策的支持。
4.1 發展休閑農業的宏觀管理策略
4.1.1 完善公共政策體系
公共政策體系包括:更佳的宏觀政策,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支持力度;有效的土地流轉制度,促進休閑農業非農用地的有序取得;完整的金融體制改革,保證休閑農業項目籌融資的效率。同時,典型、樣板的休閑農業項目的實施落地也很重要,各級政府應規范引導,帶動休閑農業的發展。
4.1.2 整合農業信息平臺
建立休閑農業的共性服務平臺,首先在信息化服務平臺方面,可以通過對信息平臺的整合保證其提供準確有效的信息,使行業資源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所用。其次,相關部門須制定區域性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使區域內休閑農業規范有序地發展。最后,制定有針對性的技術規程,進一步規范行業行為。
4.1.3 提高科技創新研究對休閑農業的支持水平
吉林省擁有許多的科研院所、科技設計中心和高校,可以依托科技創新的平臺,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專業性、關鍵性、技術性的指導,使科技創新研究對休閑旅農業的支持力度得到進一步增強。
4.1.4 構建休閑農業人力資源培訓體系
構建休閑農業人力資源培訓體系的目的是提高行業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源水平。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層次很多,包括管理隊伍、經營業主、從業人員,因此培訓要分層次以保證其針對性。還要著力構建休閑農業的人力資源培育體系,通過對專家隊伍和技術人員的培育,進一步構建休閑農業人才資源庫。
4.2 發展休閑農業的經營實體
要根據每個休閑農業經營實體的情況,理清思路,運籌帷幄,制定個性化的規劃,明確每個經營實體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其次,因為休閑農業的經營主體的自身建設和發展都必須面對市場,籌資融資、制定市場營銷計劃、形成品牌效應、促進品牌發展,設計和實施適合經營個體的個性化市場運作策略[4]。
一些休閑農業項目的經營實體在生產性項目和服務性項目的經營上存在不少困難。在生產性項目上,主要問題是項目“小而全”,難以規?;洜I;高端農副產品在市場上“有價無市”,很多產品科技含量低。在服務性項目上,主要問題為項目品種單一、重復率高,很多項目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不夠深,缺乏特色;一些大型的農業景觀由于季節原因持續時間短,限制項目功能的發揮。
針對這些問題,休閑農業的經營實體需適時調整策略。對生產性項目,要合理規劃自身的創意休閑農業項目,注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引進是休閑農業項目發展的根本;保證自身經營符合集約化、規?;⑸唐坊纳a要求,破解“小而全”難題。對休閑農業經營實體的服務性項目,要提升創意休閑農業項目的文化內涵,積極開發文化消費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證休閑農業項目的物質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休閑農業是在農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下出現的新興業態,這種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打破了原有的產業分工界限。新的分工鏈條和新興業態的發展。隨著農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的逐步加深,休閑農業會繼續向前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1]魏鴻雁,陶卓民,潘坤友,等.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轉型升級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2):13-15.
[2]葉萌,呼和吉雅.大陸休閑農業產業化的政府路徑選擇——基于臺灣地區的經驗借鑒[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6(1):16-19.
[3]段小力,張黎強.都市休閑農業創意營銷的策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9):22-25.
[4]趙鳳麗,王友成,劉書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J].上海農業科技,2016(2):7-10.
2016-07-15
2016年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吉林省農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2016B44)。
魏 維(1982-),女,講師,碩士,從事農業、農村問題研究。
F592.7;F327
A
2095-7602(2016)12-01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