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平原防護林建設發展現狀及建設模式
石家莊市平原地區位于石家莊市東半部,涉及欒城、藁城、高邑、趙縣、正定、無極、深澤、晉州、新樂等2區7縣(市),轄83個鄉鎮,1 676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671萬畝,占全市土地面積的31.76%;耕地面積440萬畝,其中基本農田411.97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9.3%,是石家市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該區域總人口425.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9.9萬人,2014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66元。石家莊市有5條河流經平原地區,依次為沙河、磁河(木刀溝)、滹沱河、槐河、泲河。其中北部的沙河、磁河(木刀溝)屬大清河系;中南部的滹沱河、槐河、泲河屬子牙河系。這些河均屬于地上河,河水不斷向兩岸滾動,歷史上在主河道兩邊行成大面積帶狀沖積、淤積沙地,上世紀80年代,因河道斷流和氣候干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荒灘,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兩岸沙地在沒有植被庇護的情況下,又遭當地群眾無計劃開墾,造成土壤沙化,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2.91%。
針對每況日下的生態環境,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和上級林業主管部門非常重視,于上世紀末開始了平原防護林建設,自1998年先后啟動了省會周圍綠化工程、滹沱河林帶建設工程、“五河”綠化工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工程、三北防護林試點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萬樹進村綠化工程、滹沱河百里長廊綠化工程、綠色通道建設等一系列造林綠化工程。經過近20年的治理,目前石家莊市平原地區有林地面積達到159.46萬畝,占全市有林地面積(709.5萬畝)的22.47%,其中生態林面積69.47萬畝,經濟林面積91萬畝;四旁植樹5 780萬株;已建防護林基本農田面積350.17萬畝,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為85%,森林覆蓋率23.76%。活立木蓄積量214.16萬m3,占全市總蓄積的21.06%,平原防護林體系建設成為石家莊市創建森林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1農田林網。根據地形和現有道路劃分網格面積,一般在200畝左右,最大不超過400畝,最小不低于50畝。樹種以速生毛白楊為主。
2.2溝渠林網。溝渠渠堤、南水北調河堤綠化,主要以喬木為主,樹種有楊樹、柳樹,護坡以風景林綠化灌木為主,樹種主要是紫穗槐、火炬樹等。
2.3農林間作。按照樹種不同又分為農楊、農桑、農核桃、農桃、農棗等間作。
2.4四旁植樹。在村鎮周圍、街道兩旁、居民庭院、房前屋后利用街邊、宅邊、村邊、路邊、水邊、井邊、堤邊、渠邊、廠邊等區域及空地為綠化地點,按照每村不少于3 000株樹,每戶不少于10株樹,每人不少于3株樹標準,打造“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生態環境。營造林采取喬、灌、花、草結合的形式。樹種選擇以楊樹、柳樹、槐樹、臭椿等鄉土樹種為主,輔以法桐、檜柏等美化樹種和核桃、柿子、花椒、梨樹等經濟林樹種。灌木有木槿、紫葉李、榆葉梅、冬青、月季等。
2.5環城、環村林帶。一是在縣城周圍建設10~20 m寬林帶,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帶環繞,綠樹遍布,花草滿城”的綠化效果。二是利用村邊荒地、荒灘和環村路,在村莊周圍打造5~10 m寬的環村林帶,環村路兩側打造5~10 m寬的綠色林帶。
2.6通道綠化。轄區內所有高速公路、國道兩側各建設50 m寬綠化帶,省道兩側各建設30 m寬綠化帶,縣級道路兩側各建5~10 m寬綠化帶,鄉村道路兩側各建3~5 m寬綠化帶。京石高鐵兩側綠化帶寬度由50 m拓寬至100 m。樹種以速生楊為主,部分為法國梧桐、薄皮核桃、柳樹、蘋果櫻花、海棠、絲棉木、茶條槭、銀白槭、金葉榆、黃櫨、欒樹、白蠟、垂柳、國槐、千頭椿等樹種。
2.7防護林帶。滹沱河百里綠廊建設工程:即在藁城、正定、無極、深澤、晉州1區4縣,沿滹沱河兩岸行洪制導線以外100~150 m建防護林,形成一道百里綠色長廊;滹沱河市區段16 km的河道兩岸1 000 m范圍內建防護林帶,建設綠色長廊,樹種以毛白楊、法桐、國槐、柳樹、椿樹等鄉土樹種為主;綠化景觀小品建設樹種要求以木槿、郁李、合歡等景觀樹種為主。
2.8防護片林。在宜林荒灘、荒地、挖沙取土的坑地、村內房前屋后和面積較大的邊角空地營造片林。
2.9防護林體系。以農田林網為主,配合環村林帶、農林間作、片林、通道綠化、萬樹進村等形成高標準的防護林體系。
050000石家莊市林業管理站武子鑫
路世云劉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