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迪
(長春工業大學 人文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
?
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若干思考
趙啟迪
(長春工業大學 人文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
在高校中要想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發揮好高校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素養,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主干課的功能,優化校園環境。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用二十四個字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精確地凝練了中國當前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明確要求。在2014年12月29日結束的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1]當前,我國正處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思潮、文化觀念激烈碰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學生樹立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社會主義前途的理想信念很有必要。要想在高校中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青年大學生是社會優秀的群體、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他們的道德水準和價值取向對社會其他成員起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2]高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承載著將黨和國家的重要思想、方針、政策、路線傳輸給大學生,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任務。鄧小平同志曾強調指出:“學生從到學校第一天起,就要對他們進行政治思想工作。”[3]這就要求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教育,如在低年級即大學一年級階段,對大學生進行友善、文明等方面的教育;在中年級即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階段,對大學生進行愛國、誠信等方面的教育;在高年級即大學四年級階段,對大學生進行敬業等方面的教育。只有這樣,高校才能為大學生提供完整的、連貫的、持續不斷的教育和影響。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導者,其各方面的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政治素養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明確自身肩負的重大責任,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忠實踐行者。
(二)業務素養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吃透理論,系統地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根據大學生的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
(三)行為素養
烏申斯基曾經說:“教師個人的示范,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強個人修養,注重身教與言教相結合,帶頭實踐自己提倡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以良好的師風、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真正提高教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讓學生從心底上信服、在思想上認同。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學生的必修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現行的高校“05方案”設置了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分別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這四門課程中的每一門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彼此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四門課程在設置上各有側重,要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特點有側重點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其中。
“基礎”課主要面向大一新生開設,教學目標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指導學生迅速適應大學生活,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講授這門課程時,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法治為重點,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更加深入學生頭腦,幫助學生成為自覺踐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倡導和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
“原理”課承擔著指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任。講授這門課時,應重點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自由、平等、公正的教育。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黨的十八大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僅是我們黨和國家所遵循的核心價值理念,也是馬克思主義最終目標“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的體現。要通過“原理”課的講授,使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黨多年來始終堅持的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綱要”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是如何抵御外來侵略、推翻反動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走向民族復興的,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因此,在“綱要”的教學中,應重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積極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實踐中。
“概論”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毛澤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聯系當前國內外實際,分析現實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特別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存在的突出社會矛盾及問題的能力。這門課應重點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列理論成果和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強化學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認識,堅定大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在這四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應以“原理”為基礎講理論,以“概論”為重點談當下,以“綱要”為主線論歷史,以“基礎”為落腳點說情理,讓大學生體味不同課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解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為學生日常行為的基本準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自然條件和發展歷程不同,產生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也各有特點。這表明不同的環境和文化氛圍對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在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的理論教學和課外的實踐教學。學校各方面的環境和文化氛圍在德育教育中發揮著傳遞教育信息、引導輿論導向等作用,這些環境和文化氛圍拓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領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戰場、“第二課堂”。
(一)優化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所特有的精神氣質,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心智、德智、性格、興趣的培養、生活方式有著重要影響。我們要巧用獨特的校園教育氣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重要的儀式和重大的節日紀念、慶祝相結合,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等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還可以利用講座、戲劇表演、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展現出課堂教育以外的朝氣和蓬勃生機。
(二)優化校園管理環境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個人應當完成的教育性任務,其實效性受到全校教職工的影響,比如輔導員教師。所以,應加強輔導員教師的職能定位,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服務學生、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其他各部門也應該從管理上要求服務學生、教育學生、指導學生,以實際行動感染學生,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思想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所以,應加強學校管理的整合與改革,形成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與踐行的環境。
(三)優化學生生活環境
學生宿舍是學生每天生活的地方,如果能將這一陣地利用好,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這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打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具有特色的走廊文化、宿舍文化、衛生間文化等,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西方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借助網絡、傳媒等手段不斷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國內也出現一些不公平、誠信缺失、腐敗等現象,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教育者如果不能牢固把握方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有可能動搖學生的思想基礎。在高校中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董洪亮.習近平就高校黨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N].人民日報,2014-12-30.
[2]齊衛東,崔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8):194-197.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韓淑芹,張德學.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思政課教學探析[J].黃山學院學報,2014(1).
[5]徐文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4(24).
2016-04-12
趙啟迪(1983- ),女,講師,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6)09-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