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憶寧,陳飛彩
(1.浙江旅游職業學院 藝術系,浙江 杭州311231;2.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311800)
?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機遇與進路
時憶寧1,陳飛彩2
(1.浙江旅游職業學院 藝術系,浙江 杭州311231;2.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311800)
網絡環境的迅速變化和復雜多變,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不少挑戰,但機遇也與之并存。在網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弱化,網絡不良信息侵蝕大學生身心健康,網絡成為突發事件與熱點事件的聚集地與“放大鏡”,大學生網絡行為及心理需求復雜多樣,是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障礙。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網絡的飛速發展時代,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性,讓學生多了表達渠道,讓思政教育有了更好的載體。因此,組建網絡思政工作隊伍,提升網絡思政教育者的素養,把握榜樣選塑的時代性,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與激勵是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應思考的進路。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
當今世界,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引起了一場跨時空的信息革命和深刻的社會變革。高校是中國互聯網用戶最密集的區域,大學生是全國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其消極影響也不容小視。網絡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和不可控性,給高校的思政工作帶來了許多挑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14]16號)中強調指出:“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1]由此可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清當前網絡形勢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是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新思路、新亮點。
一般情況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狹義上的研究,即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上,運用心理學、行為學、傳播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相關知識,研究網絡受眾的思想形成、發展和行為的規律及方法,引導網絡受眾形成符合社會主義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網絡實踐活動。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簡單地定義為基于計算機網絡以及網民的思想和行為發展,對網民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相應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基于高校校園網絡和大學生網絡行為而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2]。
(一)在網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弱化
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控性大大弱化,主要體現在兩點:境內外敵對勢力把網絡作為對大學生滲透的主要途徑;校園網絡陣地與社會網站爭奪話語權。由于中國大多數知名社交網絡由外資控制,大學生使用網絡后的痕跡即可成為敵對勢力的大數據來源。他們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掌握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行為習慣等,并通過反哺一些網絡衍生產品,影響當代中國大學生思維。
校園網絡陣地,比如校園官網、論壇、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都是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重要陣地。但這些網絡陣地更新速度較慢,內容比較乏味,與社會網站相比缺乏競爭力。自幼形成的對思政教育呆板、講話、無樂趣等不良印象,導致大學生在業余時間對所有貼著思政教育標簽的網絡資源有潛意識的抵制情緒。[3]因此,大學生更愿意瀏覽社會網站,從中汲取所需信息,這對于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而言是一項挑戰。
(二)網絡不良信息侵蝕大學生身心健康
根據2012年《城市青少年網絡情況調查》顯示,近90%的學生遭遇過網上不良信息;41.3%的學生認為上網對自身產生負面影響。互聯網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使用方便和難以控制的特點,一些庸俗、無聊甚至非法信息也容易趁虛而入,一些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往往出于好奇或者沖動心理去尋找不良信息,從而沉溺于網絡難以自拔,對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三)網絡成為突發事件與熱點事件的聚集地與“放大鏡”
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從Web 1.0迅速過度到Web 2.0時代。Web 1.0時代的特點在于用戶通過瀏覽器獲取信息;而Web 2.0時代更加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每一位網站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內容的制造者。以微博為例,微博門檻低、發言自由,任何一個學生發起的話題都有可能跳躍式前進引發事件,加上傳播速度快、涉及人群廣,導致事件一旦發生便難以控制。例如2014年6月30日晚上,微博上突然有一條消息,登上了熱門話題第一名,內容是“領導夜闖女生寢室、老師威脅學生搬寢、不搬就沒有學位”,這些看似吸引眼球的字眼,說的其實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某大學近日通知部分學生更換寢室,遭到學生強烈抵制。校方沒有和學生做好溝通協商,使事件跳躍式前進造成一起網絡突發事件。這個事件說明學生可以掌握網絡話語權,他們也完全可以去制造一個突發事件。
(四)大學生網絡行為及心理需求復雜多變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總體呈現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行為和心理需求復雜多變,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其一,政治認同度高。當代大學生高度認同黨的領導,對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持肯定態度。其二,現代氣息濃烈。他們渴望變革創新、自我實現,身上煥發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濃烈的時代氣息。其三,人格表現多樣。當代大學生個性突出,情感豐富而強烈,但思想和情感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其四,心理困擾增多。大學生處在特殊的成長期,容易受到生活、人際交往、婚戀等問題的困擾,尚不具備成熟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一旦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一)網絡的飛速發展,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性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很多教師感慨現在的學生懂得比老師多。一方面,學生會主動了解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另一方面,雖然教師的權威打了折扣,但更有利于建立平等親密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思政工作者走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二)網絡讓學生多了表達渠道
當今大學生喜歡通過微博和微信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不太愿意面對面與老師聊天。因此,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予以關注和交流。在與學生網絡互動交流過程中,思政工作者應該注意交流方式和自我整合,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
(三)網絡讓思政教育有了更好的載體
網絡使思政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但教育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培養人,更確切地說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者的價值就是“被需要”,被學生需要。被需要的一種方式是要提供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學生不喜歡單一刻板的新聞宣傳,所以應該用更加親民、生活化的宣傳方式去影響他們。
網絡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種機制創新。2014年,中央深化改革小組第四次會議指出,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化融合,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興主流媒體。國家從全國大局考慮的層面對媒體融合提出了戰略規劃,說明網絡環境下新媒體的統合具有即時性、互動性、超媒體性、個性化等特征,是當下網絡發展的大趨勢。因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格局更應該以此為參照,創新教育機制,利用新媒體融合,以一種“潤物無聲”的軟途徑融于思想政治教育。
(一)組建網絡思政工作隊伍,形成協同運行的工作機制
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應該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分為領導組、執行組、服務組和協同組。領導組主要負責網絡思政工作的全局領導、內外協調和效果考核等;執行組主要包括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隊伍以及學生干部,負責執行、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同時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和信息反饋;服務組主要包括學校網絡信息中心、后勤處、保衛處、圖書館等部門,主要負責網絡平臺構建、信息維護和技術處理等;協同組主要包括負責家庭、媒體、校園等大環境的營造。四個工作組之間相互配合、協同運營,最終組織一支強有力的網絡思政隊伍。
(二)提升網絡思政教育者的素養和能力,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的一項新工作,需要教育者不斷創新,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思政工作者要全面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堅定自身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來分析問題、指導實踐,同時不斷精進自身計算機知識、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外語知識等。
思政工作者還要重視網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多對話、多交流、少灌輸、少封堵,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交流氛圍,掌握話語權,增強感染力。
(三)把握榜樣選塑的時代性,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與激勵,提高網絡思政工作的共鳴度
在網絡環境下,青年人越來越青睞“草根”偶像和“平民”偶像,因此“最美學生”“最喜愛”老師成為他們口中的流行語。在塑造榜樣人物時,要避免人物過于“高大上”而脫離受眾認同,要關注榜樣與一般學生的相似性和接近性,選塑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接地氣”的榜樣力量,以此激勵學生向先進典型學習,推進網絡思政教育工作。
在利用網絡新媒體對榜樣進行宣傳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有效、及時的激勵措施,使網絡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真正轉化為個體習慣。可以個性化設計微獎勵,比如適時組織學生向榜樣學習,開展“文明行為在身邊攝影活動”、“最美寢室文化微電影活動”等主題實踐活動,并對參與的學生進行獎勵,以此帶動其他學生建立健康、積極、向上的學風學貌,使思政教育工作真正滿足學生需求。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網絡環境雖然日新月異,交流工具也是層出不窮,但網絡始終都是教育的工具。網絡思政教育不能脫離傳統的線下教育而獨立存在,要真正實現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目的,就要通過傳統線下教育和線上教育的結合,使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有血有肉。
[1]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S].國發[2014]16號.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田海斌.充分利用博客(微博)積極推進大學生網絡思政工作[J].江西科技學院學報,2012(4).
2016-04-19
時憶寧(1989- ),女,教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陳飛彩(1990- ),女,教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6)09-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