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近年來,新農村建設問題是社會乃至整個國家都在關注的熱點,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提高農民或者說新型農民的素質問題成為焦點。本文主要針對職業院校對新農村建設的貢獻、存在問題及建議進行了探討。
職業院校;新農村建設;作用
2005年,農業部在 《關于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培養職業農民;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從培養職業農民到新型農民,再到新型職業農民,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隨著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要求不斷深入。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就急需一大批具備較高文化素質、較強接受新技術能力和新經營理念的農業勞動者。全面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同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是黨和國家近年來農村工作的重點。
黨和國家在制度、政策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職業院校尤其是農業職業院校,一定要抓住這難得的機遇,積極探索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途徑和方式,積極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從新農村建設需求出發,調動全校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充分發揮科技富農的人才優勢,為當地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十分落后。我國是一個以農村人口為主體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總數達到9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0%,農村勞動力達4.8億人,其中有2億左右為剩余勞動力。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接受教育的年限平均為7.3年,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49.3%,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在農村外出流動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3%。據有關部門統計,在我國現有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有3.4%,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僅有0.13%,接受過短期培訓的有20%,三項合計僅有23.53%。同時在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人群中,他們大多數人來自農村,多為未能進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和高考落榜的學生。而沒有接受過任何技術教育和培訓的高達76.47%。因此,農村勞動力接受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較少、素質偏低,大多數農村勞動力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因此,他們不能或不敢涉足收益好、技術含量較高的特色養殖業和特色種植業。據有關部門統計,56%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要求達到初級工以上水平,近60%的崗位要求工人業務熟練。也就是說,文化程度偏低限制了農民工就業的領域,導致他們只能從事“臟、亂、險、累”的體力勞動,從收入來看也處于最低層,低收入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成了農民工就業的主陣地。
2.1鼓勵教師深入基層 服務新農村建設
2.1.1送教下鄉工作。從2009年開始,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曾先后多次利用周末和農閑時間,帶領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走出校園,深入農村生產一線,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將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和技術帶給農民。幾年的實踐證明,送科技下鄉這種教學形式比較靈活,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農民盼望著專業老師的到來,教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為農業朋友從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教師把從基層得到的信息和資料帶回課堂,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實現了技術服務和教學實踐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2.1.2陽光工程培訓。陽光工程培訓基本情況為:2012年共900人參加培訓,2013年共1 250人參加培訓,其中850人為單項培訓,圓滿完成了上級安排的培訓任務,使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骨干農民,提高了從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了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提供人才保障和人力資源支撐。
2.1.3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14年培訓151人,2015年培訓200人,在培訓過程中始終堅持理論培訓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原則,遵循以實際操作為主、室外教學為主、田間指導為主的教學宗旨。從實際出發,將培訓課堂設在田間地頭、示范點,或以現場操作的方式直接進行手把手教學。通過培訓促進學員之間互相學習交流,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通過組織外出參觀學習,拓寬視野,給學員帶來全新體驗,實地學習示范園區的成功經驗,讓學員為之振奮和無限感慨。同時充分利用培訓平臺,讓學員相互交流探索產業發展方向和前景,形成資源共享。
2.1.4河北省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承擔河北省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工作,以2012~2014年三年來培訓情況為例,共辦培訓班47次,培訓人數2 663人,累計1 680學時。參加培訓人員中男性占64%,女性占36%;工作地點統計來看縣級占55%,鄉鎮占45%;從職稱情況看初級職稱占14.9%,中級職稱占14.2%,高級職稱6.8%,無職稱占64.1%;從參加培訓次數來看99.8%的人只參加過一次培訓;涉及行業以種植業和畜牧獸醫專業為主。接受技術培訓的人員多數是有一定經驗的農村種植、養殖大戶和科技示范戶和縣、鄉鎮農技干部,這些學員現在都已經成為現代農業技術的示范者和傳播者,在農村第一線帶動周邊農民一起發家致富。這些掌握了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的新型農民,成為“農業專家”,他們生長在農村,創業在農村,為農村經濟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但總體來說,接受培訓人數與從事農業生產總人數比較,所占比例還很低,因此我們的培訓任務還很艱巨。
同時,本院教師主持編寫了 《花卉生產技術》、《養豬與豬病防治》和 《食用菌生產技術》送教下鄉系列叢書,同時主編了陽光工程系列教材 《花卉栽培實用技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規劃教材《果蔬貯藏與加工技術》、 《蔬菜生產與經營管理》等。這些配套叢書的編寫,為農民朋友的生產活動提供了便利,解決了老師不能及時解答的困惑,成為了他們的好伙伴、好朋友。
2.2通過推廣科研成果,幫助農民致富。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在研究和推廣實用技術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擁有大量科技人員和科研成果,而且學院還具有很強的信息優勢,起到了向農民傳輸科技信息,幫助農民應用新技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例如,本院教授侯桂森老師所帶領的食用菌栽培管理技術團隊,足跡遍布京郊大地,為河北省乃至京津地區的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河北省保定的易縣、淶水、阜平,石家莊的辛集,承德的寬城和北京的通州等地,都是他們的常駐基地。
通過職業院校的科技推廣,不僅使農民致了富,最主要的還改變了農民的觀念,使農民知道依靠科技、順應市場、憑借勞動,在農村甚至在深山區同樣能夠致富,喚起了農民勤勞致富的熱情,使農民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新型農民。
2.3通過建立綜合示范基地,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供服務。學校采取與地方政府或龍頭企業合作等形式建立校內、外綜合示范基地,集科研、示范服務與教學實習為一體。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形式,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推動了科研成果產業化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學校在永清、固安等地建起了蔬菜生產示范基地,針對當地農業主導產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培訓,解決了農民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也豐富了首都和地方人民的菜籃子。學院通過這些方式服務了周邊的農民、培養了農民同時也帶動了農民,逐漸使農民變為新型職業農民。
2.4立足本職,教書育人。近10年來,廊坊職業技術學院累計招收種植業相關專業的大專、中專學生4 000人左右,養殖專業學生3 000人左右。這些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相應的專業技能,并取得了中級工或高級工的職業資格證書。許多人已經成為了專業技術骨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當地農業生產和新農村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只是全國眾多職業院校的一個縮影,由點到線、由此及彼,都可以反映出職業院校在教學、科研、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乃至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1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嚴重。目前,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多數出去打工,只有父母一輩留守農村,這就使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受到限制,盡管新型職業農民已見雛形,但從整個農業領域來看,新型職業農民分布不均、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3.2職業教育投資主體比較單一。對社會辦學、民間投資辦學支持力度不夠,職業院校也未完全承擔起職業教育社會化的責任,使一些跟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等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3.3政府應加大對職業院校的資金投入與扶持。目前,職業院校經費投入不足,許多設備陳舊,實訓基地的配套措施薄弱,這些遠遠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4.1國家應出臺優厚的惠民政策,加大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吸引接受過職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有志青年,讓這些年輕人愿意留在農村工作,讓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4.2對于那些不能進入中職、高職學校學習的初、高中畢業生和社會青年,國家可以提供多種培訓渠道,讓他們自行選擇。首先可以通過短期培訓或定向培訓等形式,提升他們在現有工作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能。第二,通過培訓,使他們掌握一門新技能、新技術,從而為從事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崗位打好基礎。
4.3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資與扶持,完善職業院校教學設施,改變實訓條件,更好的為教學和社會培訓服務,為提高學生和農技人員素質奠定良好基礎。
因此,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現代職業農民隊伍是職業院校應盡的職責,職業院校具有技術和人才等資源優勢,要勇于承擔下這一艱巨的任務,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職業教育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只有處理好以上多方面的關系,才能有效地提升職業教育質量,促進自身不斷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課題為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為:2015030357
065000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劉桂芹
劉玉濤孫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