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
——農業部長韓長賦話2016年農業發展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國的糧食安全思路怎樣調整?“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障?農業面源污染怎么破解?農業新的競爭力如何形成?本刊追蹤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的一些觀點,與讀者共饗。
“近年來,由于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庫存增加,主要農產品國內外價差拉大,加上財政收入增速下降,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放松農業、乃至忽視農業的聲音。好形勢來之不易,稍有松懈,高點就可能成為拐點,迫切需要凝聚共識。”韓長賦說。
韓長賦表示,“十三五”時期,必須鞏固和提升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上要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術上要重點加強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
“2016年糧食生產要保持總體穩定,不能發生大的滑坡。”韓長賦說,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口糧田,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加快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完成大中城市周邊、交通沿線優質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推進種植結構調整,穩定水稻、小麥生產,力爭明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調減1 000萬畝以上,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和熱帶農業發展。
“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農業已經到了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韓長賦表示,今年我國打響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引導華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地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壓減井灌小麥面積。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試點,推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推進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河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
數據顯示,2015年三大主糧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比2013年提高2.2和1.6個百分點,畜禽養殖規模化率提高到39.6%。
韓長賦表示,力爭到2020年,農業面源污染和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實現重點突破。明年要突出干旱半干旱重點區域,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大力推廣高效緩釋肥、有機肥、低毒低殘高效農藥和綠色防控。啟動農作物秸稈及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整縣推進試點,開展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綜合示范。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百姓利益密切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蔬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達到96.1%、99.4%和95.5%。
據了解,今年我國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制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798項,開展7個專項治理行動。開展國家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推廣有效的病死豬收集、處理模式,健全屠宰監管體系。
“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十三五’農業發展的一場硬仗。要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韓長賦說,力爭到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明年我國將開展產地環境污染調查與治理修復示范,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相關法規,推行高毒農藥定點銷售、實名購買制度,在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家庭農場推行投入品記錄制度。強化責任追究,嚴打重罰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
我國農業在與發達國家競爭中處于劣勢,迫切需要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效益。2015年,我國積極推進農業節本增效,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發展高效優質農產品。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糧棉油、果菜魚等大宗農產品總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的問題已經顯現。”韓長賦表示。“‘十三五’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爬坡期。”必須始終關注優化結構、提質增效,只有質量效益上去了,才能形成競爭優勢。
2016年,農業部將著力調整優化結構、促進節本增效。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結構調整,適應市場需求調優、調高、調精。重點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調整生豬、牛羊、漁業生產布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技術、裝備、設施、服務、加工和流通等方面,推動節水、節肥、節藥、節電、節油,促進節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