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亞(河北美術學院,河北石家莊050700)
?
茶與人生
——基于蘇東坡寫茶作品的具體分析
梁美亞
(河北美術學院,河北石家莊050700)
摘要:宋代重文輕武的治國之策促進了古代茶文化發展,使得茶文化在宋代達到鼎盛時期,茶在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之間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其日常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文選取蘇軾茶詩詞作品進行分析,運用以小見大方式,通過分析茶在蘇軾一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對其生活、精神等方面產生影響,從而感悟茶如人生的思想哲理,進而透析出茶在宋代文人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關鍵詞:茶與人生;蘇東坡茶作品;分析;影響
茶發端于兩晉時期,興于唐,盛于宋,宋代是茶葉生產以及茶的衍生行業興盛時期,也是我國古代茶文化鼎盛時期。上到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將茶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亦是“琴棋書畫詩曲茶”文人騷客靜心凝思之物。宋代僅僅茶詩就留下了800多首,與茶結緣的文人雅士數不勝數,但沒有一個能與蘇軾相比。蘇軾雖然留下的茶詩歌不算多,但蘇軾深諳品茶、烹茶、種茶等茶事活動,對茶史、茶功也有不少研究,對宋代形成的、充滿理性色彩的、清雅凝重的茶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選取蘇軾茶詩詞作品進行分析,運用以小見大方式,通過分析茶在蘇軾一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對其生活、精神等方面產生影響,從而感悟茶如人生的思想哲理,進而透析出茶在宋代文人生活的特殊作用。
蘇軾一生成就斐然,是中國“文人畫”的開創者,是豪放派詩詞的開創者與領跑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也是個“茶鬼”。蘇軾愛茶乃源自于周圍環境的熏陶,從小出生成長在茶文化豐富的“天府之國”——四川眉山,四川是產茶品茗的源頭地帶,也是古代茶馬交易的發源地。蘇軾父母都喜歡佛學,父親好交僧侶,母親信佛,這樣的成長環境讓蘇軾從小耳濡目染品茶、佛學思想,對其后來與茶結緣,參悟佛學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成年后的蘇軾恰逢宋代飲茶成風,茶已經成為了任何一個階層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形成“不可一日無茶”的社會風氣,也使得佛學精神與茶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統一,在這樣社會風氣的熏陶下,蘇軾對茶的喜愛也是宋代茶文化興盛的一個縮影。宋代范仲淹、黃庭堅以及很多高僧文藝創作中充滿了茶香,這些文人、高僧與蘇軾交往甚密,對蘇軾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此外,蘇軾一生在仕途上顛沛流離,被朝廷不斷地發配到各地,所到之處如杭州、徐州、惠州、嶺南、湖州、宜興、海南……各個都盛產茶葉,杭州西湖的龍井、四川的蒙頂茶、宜興的陽羨茶……。無論是落魄之秋還是達官顯貴之時,蘇軾都從飲茶中體味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其曾在詩里說過:“茶味人生隨意過,淡泊知足苦后甘,”注定其一生與茶的不解之緣。
曾有學者概括說:“中國的茶文化因蘇軾而更加豐富多彩,蘇軾的人生也因茶而更加別致,兩者互相影響和諧地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階段。”[1]。才思敏捷的蘇軾在宇宙自然萬物之中看到的不僅僅茶葉的物質功能,而更多地借助茶葉禪悟人世間生與死、舍與得、進與退之間不可言說的哲理玄思,也體現了正因為有茶的相伴,才讓他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保持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
2.1青年時如“煮茶之泉水”奮力噴涌
蘇軾的父親和叔叔對茶的熱愛直接影響了少年時的蘇軾對飲茶的認識,兩人對功名的追求也熏陶了兒時的蘇軾,正如陸羽筆下的煮茗之泉:一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緣邊如涌泉連珠”,三沸:“滕波鼓浪”。[2]蘇軾少年時背誦大量古代經典名作,為日后其噴涌積聚強大的能量。
20歲的蘇軾游歷生涯、進京趕考,才華橫溢的他如同煮茶泉水的“滕波鼓浪”,先后通過各種考試一舉奪得狀元,一夜間蘇軾響徹整個宋代。這一時期(蘇軾24-30青年時期)有學者統計過蘇軾作詩其中直接寫茶的有1篇,寫茶之泉水的有19篇。[3]《蛤蟆背》是蘇軾青年時的一首直接寫茶詩,創作于其守孝期滿回京城的路上,其表現了蘇軾深諳飲茶之水好與壞,以及對飲茶活動的熟悉程度。其余的茶詩重點在于描寫泉水《求焦千之惠山泉詩》、《汲江煎茶》、《虎跑泉》、《試院煎茶》等等,這些地方都是蘇軾曾經做官的地方,記錄了其一生的軌跡,是大自然賜予蘇軾的一份禮物。尤其是兩首煎茶詩,水與火的關系、水的動態描寫得淋漓盡致,足以看出蘇軾對飲茶的喜愛,對茶事活動的了解,若不是親自取水、煎茶何以能描述的如此細致、而且賦予人生哲理,對這些事物的客觀寫照,更是體現出蘇軾精神純凈與超脫。[4]
陸羽曾對飲茶之水提出四大要求——鮮、活、甘、清,蘇軾在詩歌中也是從這幾點體味不同的生活境遇,如關于水清詩句有“蠻江清可憐”(《初發嘉州》),“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藍,”(《東湖》等等,通過描寫蠻江的水清澈碧綠,是煮茗的好水也體現蘇軾對家鄉的熱愛與眷戀;又如描述水之甘甜的詩句:“石竇有洪泉,甘滑如流髓”(《巫山》);描寫活水的詩句“泉源從高來,隨波走涵涵”等等,足以可見蘇軾對水之品性的準確把握,對適合沖泡茶葉的精確判斷,以及在這些泉水描寫之中滲透了自己青年時人生遭遇、內心的喜怒哀樂。
2.2壯年時如“茶與水的交融”
青年時的蘇軾猶如煮沸之水熱情澎湃,壯年時的蘇軾經歷各種磨練之后逐漸成熟。守孝回來之后,很快被卷入了朝廷的黨派之爭,遭人排擠、誣陷,被朝廷不斷地發配到各地為官(其中杭州是蘇軾在“黨派之爭”時無奈請辭就官),也許是因各地不同秀麗風景及多與通達禪理的文人雅士結交為友的緣故,使其創作了很多茶詩,寄情山水,茶飲作伴,是其打發無聊時間的最好方式,也是其掩蓋胸中郁悶、創傷的唯一方式。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并在作品中表現了對新政的不滿而被抓進烏臺,這就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被關四個月出來創作了《雨中過舒教授》,其寫道:“濃若洗積昏,妙香凈浮慮”,旨在說明在山水之中,茶葉能讓去除煩惱、思慮,能讓你獲得心靈的凈土、豁達的人生態度,其實這也是指蘇軾經歷種種之后的由衷感慨。
創作《和蔣夔寄茶》這首詩時,蘇軾從杭州被調往密州,此時的他已到“不惑之年”對人生已有一定的理解和參悟,作為詩人的他更易從日常小事中悟出生活哲理,“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死生禍福久不擇,更論甘苦爭蛋餅?蘇軾認為南北方不同的飲茶習慣沒有誰好誰壞之分,人的生死尚不能選擇,又何必爭論茶的甘苦以及飲茶方式呢?詩人論茶,實則是在說自己,給自己講道理,生死不能選擇,在哪個地方又何妨呢?正如自己所言: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追求心境澄明、豁達,正如茶與水之交融過程。茶葉要經過七道工序才能呈現在大家面前,而后還要與水經歷一次交融,最終能夠在被水的浸漬之下,茶奉獻出自己的所有,卻又因味道的甘于苦遭到眾人評論。茶的一生與蘇軾極為相似,兒時鍛煉出自己的才華,成年后懷揣一顆赤誠之心欲想報效朝廷,卻因遭至誣陷、誹謗。可以說,蘇拭對茶的熱愛超過了物質層面的所得,更多的是自己與心靈的對話。
2.3老年時如“茶之味苦甘甜”的淡泊
在經歷青年、壯年時的或喜或悲的種種,曾經建言獻計報效朝廷,蘇軾厭倦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你爭我斗,不惑之年的蘇軾主動請求去外地為官,卻也未能逃脫黨派之爭,晚年的蘇軾也知曉自己力不從心,也學會去遮掩一點嫉惡如仇、直言不諱的豪情,也越發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與平靜。歸思、自由、感恩是蘇軾晚年茶詩的重要內容,也顯現出蘇軾追求老年人生活的知足、樂觀、沉穩和淡泊。[5]
在品茶時,蘇軾“鬢絲強理茶煙中”細數人生的周遭,亦如其詩句所言“八年看我走三州,月自當空水自流。人間擾擾真螻奴,應笑人呼作斗牛。”晚年蘇軾放下名利官場的種種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自由的快樂,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朋友之間的情誼。《次韻黃夷仲茶磨》、《紫參寄王定國》、《次韻完夫再贈之什某已卜居昆陵與完夫有廬里之約》等等詩詞中,描述朋友們并沒有因蘇軾窮困潦倒而拋棄蘇軾,忘記他愛茶,朋友們或邀請蘇軾共賞芳茶或贈送好茶,蘇軾也十分感恩,以詩來饋贈好友。
蘇軾與茶可謂是茶如人生,青年時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閱讀大量的經典之作為后來仕途奠定基礎,如同茶葉的制作,要經過數道工藝才能成型;成熟時,充滿激情、甚至有些莽撞,縱使其有一腔報國熱情,也敵不過權利之爭,以至于遭人誣陷、排擠,如同茶葉經水沖泡,不同的泉水有不同的味道,但無論何種泉水,茶葉也要承受艱難險阻浮沉出茶湯;晚年的蘇軾,失落、無奈看透了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參悟出人生哲理,放下皆歸于平淡,如久經侵泡的茶葉漸漸失去了味道,再不會噴涌而出也不會跌宕起伏,只是靜靜地呆在杯底。
可以說,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位愛茶之人,都沒有蘇軾對茶的執著、癡情,對宋代文人來說,更準確的應該是對蘇軾來說,茶不僅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料,更是其精神糧食,茶可以助興、可以凝思、可以靜心……安撫你的喜怒哀樂。劉學忠先生曾精辟地概括說:“蘇軾是宋朝飲茶人生的典型代表,白居易也愛茶,但其對茶的面目和精神朦朧的,他還是一半清醒一半醉,是酒與茶互補融合的人生;茶只有到了蘇軾這里才清晰明朗,蘇軾的人生是純粹的茶的人生,體現了宋代文人風格獨特的生活世相與人生哲學。”
參考文獻
[1]楊曉燕.他年猶得作茶神,品茶品文品人生——茶和蘇東坡的生活、文學及人生初探[J].農業考古.2006(2): 200-206,231
[2]清紀均等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第844冊子部150陸羽撰《茶經》第619 .
[3]鄧敏.宋代文人的茶詩生活與交誼——以蘇軾及同時代人為視點[D].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6):27.
[4]吳思強.蘇東坡的煮茶經[J].茶博覽.2010(11): 60-61.
[5]閆謹.從蘇軾的茶詩中看宋代茶文化的特點[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3)50-52.
作者簡介:梁美亞(1982-),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學歷,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