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淇(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
我國茶葉產業化經營的經濟學分析
許佳淇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摘要:茶葉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隨著農業經濟在我國的發展,茶葉產業也日益受到關注。本文從經濟學角度闡述了茶葉產業化及在我國的發展現狀,探討了產業化發展的策略,以期為我國茶葉經濟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茶葉;產業化;經濟學;策略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化也在不斷地推進和提升。而茶葉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化也逐漸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政府的倡導及推動下,我國茶葉產業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據我國農業部于2013年對全國農業產業化的調查,茶葉產業化組織在全國12000個產業化組織中所占比率不足10﹪,茶葉產業化規模及程度仍然比較低。因此本文根據茶葉產業化的經濟學概念及特點,以我國茶產業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經濟學內容為依據,探討如何進一步推進我國茶葉產業化進程,以為我國茶葉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啟示。
在經濟學上,茶葉產業化即是以茶葉市場作為導向,以茶葉資源為主要優勢,以經濟效益為目標,把茶葉種植、生產、科研、流通及銷售等各個環節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茶葉經濟聯合體。它通過茶葉區域化的布局、茶葉專業化的生產、茶葉規模化的經營和服務的形式,共擔風險和共享利益,以農、工、貿為一體的茶葉產業布局。茶葉的產業化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形成階段是以政府為主導,提供資金與技術的支持為茶葉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發展階段是實現功能結合的階段,以市場為主導,以不同形式逐步建起規模型茶葉核心的龍頭企業;市場階段是以緊密型產業發展為重點,放眼全球來構建跨國茶葉企業,達到跨國茶葉經營目的。茶葉的產業化作為農業產業經濟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主要以茶葉為核心產品,把茶葉生產銷售各個環節按照市場規律組合在一起,形成新型產業體系。茶葉產業化在形式上實行茶葉生產與銷售一體、農工商一體的經營模式,把茶葉種植主體與茶葉銷售企業結合為新的利益共同體。而在內容上,茶葉產業化即是將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等聯結在一起,將農業經濟、工業、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促進茶葉從傳統農業到現代產業的轉變,茶葉增長方式由無序粗放型向有序集約型發展,進而提高茶葉經濟的增值力和綜合效益。
世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及我國對茶葉經濟產業化認識的提升,為我國茶葉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機遇,但是由于長期的無序發展,我國茶葉產業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2.1我國茶葉產業發展的機遇
首先,茶葉生產的發展穩定增長。我國茶葉經濟通過數十年發展,茶葉技術、茶葉種植規模、面積都有了充分的進展,據農業部2014年統計我國茶葉的種植面積為260萬hm2,茶葉產量更是達到180多萬t,2015年將預計為210萬t左右。同時茶葉產品逐漸地打破了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六大茶類的局限,運動茶、降糖茶等多功能茶類逐漸豐富。其次,我國的茶葉消費穩定。根據農業部對2005-2013年茶葉產業數據統計,我國人均年消費量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從2005年的0.48kg開始一直保持著穩定的上升,并于2012年達到0.57kg。茶人均消費量的增長的刺激下,我國茶葉總消費量預計2020年會達到172萬t。同時茶葉消費也隨著茶葉品質變化趨于多樣化,為我國茶葉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再者,我國茶葉流通模式的發展。隨著我國茶葉物流的發展,我國茶葉流通領域的發展逐漸明朗化,形成了傳統茶葉集貿市場、茶葉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及網絡市場等多元化的流通形式,同時茶葉流通主體也逐漸豐富,包括茶農、批發商、代理商等改變了以往單一國有銷售主體形式,保證了茶葉在全國和世界上的運輸和保存。最后,世界茶葉貿易發展,從1999年至今世界的茶葉貿易總量逐年上升,于2014年達到近500萬t,而亞洲茶葉貿易量也逐漸成為主體,占世界消費量的40﹪,其中我國的茶葉貿易量也在改變,達到了30萬t,價值12.7億美元。
2.2我國茶葉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雖然我國茶葉產業在國內外市場都擁有發展的機遇,但是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首先:缺少茶葉產業的龍頭企業。目前,我國茶葉市場處于混亂的無序競爭階段,市場中多為小型、中型企業。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統計,我國有近8萬家茶葉粗制廠,5000家茶葉精制廠。眾多企業中很少能有占3%的茶葉市場,很難做到規模化的茶葉生產效益,同時導致茶葉技術的研發能力不強,企業的融資難度較大,品牌的開拓能力較低。其次,我國茶葉產業的基地建設滯后。當今,我國的茶葉商品的產業基地數量少、面積小。絕大部分企業都是小型的家庭生產模式,導致茶葉生產的標準化較低,農藥殘留的問題非常嚴重,極大的影響了茶葉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同時我國的優質茶樹和茶葉種植量較低,不足總種植量的30%,甚至低于印度、馬來西亞等其他產茶國家,難以為茶葉發展提供優質的茶品,缺乏有機茶的開發能力和資源。再次,我國茶葉產業缺乏對參與主體利益的保護。由于我國茶葉種植以小型家庭種植為主,讓茶農在市場經濟中長期處于劣勢地位,在當前供大于求的局面中,茶農喪失競爭主動權。另外由于缺乏維權意識,茶農利益難以維護,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茶葉產業的發展。最后,政府指導作用欠缺。我國政府在宏觀經濟上雖然對茶業產業化較為支持,但缺乏相應法律和具體調控手段,無法為茶產業提供額外的保護和扶持。
3.1加強政府調控和管理職能
由于茶葉供求關系經常受到自然環境、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單純依靠市場杠桿的調控,經常出現“豐產不豐收”的局面,這就需要我國政府對茶葉產業進行調控。首先,政府加強對茶葉種植的引導。我國茶葉種植特點大都小規模的分散經營,技術含量和綜合生產的能力不足,在多變的市場競爭面前,很難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茶葉種植的計劃和安排,這就需要政府及時提供種植信息、市場反映、扶持政策讓茶農從種植上對茶業生產進行初級階段的規劃,為今后生產打下基礎。其次,政府必須對茶業的龍頭企業進行金融性、政策性支持,可通過貼息、擔保等方式為企業吸收社會資本,擴大茶葉企業的規模。同時在稅收方面,對茶葉企業予以政策性減免優惠,同時提高茶葉保險的政策性措施,全方位保證茶業企業的利益。最后,我國政府必須完善茶葉產業法律體系建設,從茶葉種植、茶葉生產、質檢、銷售等各個方面進行強制性、規范化調控,這樣既可以保證茶業產業化發展的法律基礎,而且也能保證茶業產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同發展。
3.2推進茶葉產業國際化合作
當前我國茶葉及世界茶葉經濟的生產和銷售逐漸趨向于多樣化,而茶葉產品也向著方便、健康的方向快速發展,無公害茶、有機茶、茶飲料、保健茶以及茶提取物逐漸成為茶葉消費的熱點,這就要求我國茶葉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在生產和加工中運用新技術對傳統種植和生產進行改革,以數據化、自動化管理技術的運用改善我國茶葉生產水平。同時以國際標準對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及工藝進行調整。除了在技術上對茶葉生產進行國際化接軌,茶葉企業也要加大與國際企業之間的茶葉事務的合作和交流,如采用聯合、收購、租賃、兼并、融資重組、控股等形式壯大我國茶葉企業的規模,創建優勢茶葉品牌。除此之外,在我國茶葉企業中要運用國際先進的茶葉企業管理方式,實現產權、責任、管理的明晰化,積極引進國際茶葉產業中專業型人才,對我國茶葉產業的結構、開發、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我國茶葉產業的技術含量,以國際合作推動產業化的進程。
3.3建立現代化茶葉流通體系
茶葉產業的流通體系是維系整個產業運轉的必要環節,是茶葉產品輸出的必須環節,所以要想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就必須創新茶葉產品的流通渠道,采取茶葉企業的連鎖經營模式,對區域性的茶葉流通體系進行建設。在茶葉產地充分地挖掘茶葉組織及采購的功能;在茶葉銷售市場建立市場銷售信息體系,對茶葉銷售情況或趨勢進行及時分析,在茶葉的交易市場建立全球化茶葉交易平臺,在三類市場之間實現產供銷三者的聯合。進面建立現代化茶葉交易手段和方式,通過線下的物理茶葉交易和線上網絡茶葉交易的結合,地區交易和遠程茶葉交易之間的結合,茶葉期貨交易與現貨交易的結合等多種形式,建立茶葉交易綜合體系,并對之統一規劃管理,實現茶葉流通信息化,基于虛擬綜合化流通體系建設,為茶葉企業在整個流程中增加市場競爭力,實現產業競爭了的提升,最終實現產業化發展。
3.4抓好茶葉產品質量關
產品是整個產業的核心,沒有好的茶葉產品,茶葉產業也就無從談起,這就需要我國茶葉企業積極地推廣優質茶葉,對低端茶園進行改造,提高我國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優質的茶樹品種是茶葉產業生產及生產價值的最關鍵因素,但是我國絕大多數茶生產地年代久遠,茶樹品質參差不齊,單產較低,難以滿足產業大規模、高質量的要求。因此我國茶葉企業要高度關注茶葉質量的提高,與科研機構、農業機構及教育機構加大合作,依據本地茶產區特點因地制宜地推廣和種植優質茶產品。同時對茶業種植、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各個方面進行綠色管理和監控,讓茶葉產業的各個環節符合國家,甚至國際化標準,為產業的持續性發展把好質量關、標準關。
總之,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茶葉在農業經濟產業化的背景下,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我國茶葉產業就必須從政府層面、國際合作、流通體系、產品質量等各個方面入手,促進茶葉產業競爭力提高,加快我國茶葉產業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廖萬有.試論提高我國茶業國際競爭力的應對措施[J].中國茶葉加工,2004(04):4-8.
[2]姜愛芹.影響我國茶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研究[J].中國茶葉,2003 (02):33-35.
作者簡介:許佳淇(1980-),女,吉林長春人,經濟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