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新才,李 虎
(重慶三峽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4100)
□武陵論壇
三峽庫區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原則
——以重慶萬州太安大石板千層梯田為例
滕新才,李虎
(重慶三峽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重慶404100)
基于獨特的地理環境,三峽庫區梯田耕種模式較為普遍,尤以重慶市萬州區太安鎮大石板千層梯田最具歷史、規模和最有代表性。大石板千層梯田以農業耕種文化為核心,內蘊有飲食、民俗、宗族、建筑和民間信仰等文化內涵,構成典型的農業文化遺產體系,也代表了三峽庫區獨特的農業文化遺產類型。面對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沖擊,大石板千層梯田不僅要遵循 “動態性”“整體性”“原址性”及 “可持續性”保護原則,還需加大宣傳力度,推動項目“申遺”,力爭入選農業部農業文化遺產名錄,著眼梯田保護的宏觀視野和后續推力。
三峽庫區;農業文化遺產;大石板千層梯田
21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世界范圍內的傳統農業耕種文明逐漸地消逝,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日益受到關注。2002年8月,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 (FAO)首次啟動旨在保護傳統農耕文明的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項目,倡導世界各國重視保護和傳承本土傳統農業文化。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的基礎。2005年,中國開始參選GIAHS項目,目前已有浙江青田 “稻魚共生系統”、云南紅河 “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等11項入選GIAHS保護項目試點,成為入選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2012年,我國農業部正式啟動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評選工作,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分3批遴選和認定出62項中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并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形成了政府主導、多樣參與、分級管理的相對完善的管理體制[1]。在這62個項目中,題名涉及“稻田”者17項。其中以 “梯田”命名的7項,包括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湖北新化紫鵲界梯田、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河北涉縣旱作梯田系統、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系統、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系統、浙江云和梯田農業系統。
這些 “稻田”項目所屬區域位于長江流域者不多,尤其是 “梯田”項目更是無一涉足,這與長江作為中華農耕文明搖籃的事實頗不相符。
三峽庫區是長江流域獨特而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豐盛的長江水系哺育和滋養了三峽農耕文明的產生與成長,成就了其在整個長江農耕文明乃至華夏農業文明史上譜寫的光輝一頁。然而,目前學界對三峽庫區農業文化遺產的關注不多,研究成果屈指可數,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郭聲波的 《四川歷史農業地理》一書,部分內容涉及三峽地區的農業文化,是較早綜合研究三峽地區農業文明的作品[2];藍勇主編的《長江三峽歷史地理》一書有 “三峽歷史農業地理”章節,主要從農業墾殖指數、產業格局、水利建設、農作物嬗變等角度進行深度分析,是對三峽地區農業文化歷史研究最系統和深入的著作[3];蔣曉春的 《三峽地區兩漢時期農業發展狀況初探》一文根據考古發現和相關文獻對兩漢時期三峽地區的耕地、農具、農作物、水利設施等展開研究,是彌補唐宋以前三峽庫區農業文化研究不足的佳作[4]。上述成果不乏精辟論證,但偏于史學、考古學分析,缺乏農業文化遺產視角的研究,整體性、系統性稍遜。這里基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擬對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市萬州區太安鎮大石板千層梯田開展個案研究,展示三峽庫區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和特點,并探討其保護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三峽庫區位于長江上游與中游接壤地段,包含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0余個區 (市)縣;區內地勢崎嶇,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峰巒疊嶂,最高海拔3 032m;總面積80%以上為山地,耕地80%以上為坡地,其中45°-50°的坡耕地占30%[5]。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促使當地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多樣農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歷史上曾盛行于三峽地區的畬田耕作模式、保留至今的梯田耕作模式、現代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林下養禽模式、果—旱稻農業模式及各種現代的專業化農業經營模式等。在這些農業耕種模式中,畬田耕作模式已退出歷史舞臺;后幾種模式則是借助其他地方的經驗而逐漸形成的現代生計方式,在當地缺乏歷史的積淀;唯獨梯田耕作模式既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又至今傳承和發展。清人記載:“川東雖水田不少,而堰渠之利不逮……而楚、粵僑居之人善于開山,就山場斜勢挖一二丈、三四丈,將挖出之土填補低處,作畦層壘而上,緣勝橫于山腰,望之若帶,由下而上竟至數十層,名曰 ‘梯田'。山頂不能做池,則就各層中田形稍大者,深耕和泥,不致漏水,作高勝二三尺,蓄冬水以備春種之用,如平地池塘然。”[6]卷8民食三峽庫區基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區域內梯田耕種模式頗為普遍,尤其是萬州區太安鎮大石板千層梯田最具歷史、規模和最有代表性。
太安鎮大石板千層梯田開墾于唐代,成熟于明初,連片面積達15 000畝,東起柏灣村,西迄河堰村,南抵天峰村,北達白羊鎮三元村,綿亙5.6km,延袤3km,是農業部公布的全國10大梯田之一。目前,太安鎮大石板千層梯田已獲得6個國家級殊榮: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 (鳳凰村;農業部,2013年)、中國美麗田園 (農業部,2014年)、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農業部,2014年)、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鳳凰村 “茶鄉香米”;農業部,2014年)、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2015年)、全國生態文化村 (中國生態文化協會,2014年)。還是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評出的 “重慶100個最佳觀景拍攝點”之一。太安鎮大石板千層梯田倚靠鳳凰山,坐南朝北,依山而墾,順勢而下,共有1 133層,最高處海拔1 027m,最低處海拔不到500m。整片梯田曲線優美流暢,春披翠綠,夏迎勁風,秋染金黃,冬掛白雪,四季佳景,美不勝收。同時,明朝一品官員牟仲泰的退隱定居,及太安各名門望族譜書所記載的諸多英雄祖先開山創業故事,進一步增添了大石板梯田的歷史積淀,使其文化色彩更加豐厚,成為三峽庫區農業文化遺產的典范。
“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源于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 (FAO)啟動的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項目。根據FAO的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概念上相當于世界文化遺產,是指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7]。由此可知,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可從3方面進行判斷,即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協同和適應性;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促進能力[8]。太安大石板千層梯田作為三峽庫區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與以上標準相契合。
(一)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
1.以稻、魚、古樹、茶為中心的多樣性生物系統。太安大石板千層梯田包含稻、桑、蠶、古樹、花卉、蔬菜、茶、果木、魚、家禽、家畜及其他動植物等各式各樣的生物類型。在植物方面,有稻谷、玉米、紅薯、花生、大豆等糧食作物,有以桑樹、茶樹、檬子樹、桂花樹、皂角樹為主的各種林木,有以油菜、杜鵑、菊花、桂花、茶花為主的花卉,有以白菜、生菜、空心菜、卷心菜、豇豆、小蒜為主的蔬菜,以及有李子、梨子、西瓜、柑桔、橙子等水果。在動物方面,除家蠶外,還有稻田中的鱔魚,圓塘中的鯉魚、鯽魚、草魚、鰱魚等魚類和家鴨,及雞、豬、狗、牛、羊等家禽畜,田鼠、青蛙、野雞、野鴨、野豬等野生動物。若再加上棲身于萬余畝稻田、數千畝茶園與數十口圓塘的候鳥、昆蟲及各類浮游生物與微生物,梯田生態系統的生物數量不勝枚舉,其生物多樣性可見一斑。
在以上生物種類中,尤以水稻、小蒜、千年桂花樹、千年檬子樹、明初皂角樹和稻田鱔魚最具代表性。水稻是梯田最主要的種植作物,一年一季,畝產稻谷約1 000斤,從農歷三月播種育秧、四月栽秧,到八九月收割,是梯田占用時間最長的作物。小蒜,生長周期較長,一般農歷九月栽種,次年六月收獲,通常在水資源較缺的土地上種植,面積有限,主要集中在觀鳳村,故有 “觀鳳小蒜”之稱。千年桂花樹,位于太安鎮柏灣村境內,背倚蜿蜒連綿的鳳凰山,面朝依山開墾的千層梯田;樹高21m、胸徑1.9m、冠徑16m,樹干露出泥土1.2m處分成4枝,枝繁葉茂,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的金桂樹,有 “中華金桂王”之稱。該樹相傳已有1 000余年歷史,清初險毀于 “天火”,時人感其珍貴,碑刻 “不朽精靈”頌之。千年檬子樹,位于太安鎮鳳凰社區五組,樹高20m多,骨干基部胸圍2.55m,古老蒼勁,郁郁蔥蔥,猶如一把大傘遮天蔽日。明初皂角樹群共4棵,位于柏灣村二組姜家老屋旁,最大一棵需3位成人合抱,有超過600年的歷史。稻田鱔魚,體圓且細長,呈蛇形,因其膚色為黃,又被當地人稱為黃鱔,是一種生長在水田或堰塘內的溫熱帶魚類,太安大石板梯田及周邊堰塘較為常見。由此可見,大石板千層梯田不僅生物類型多樣,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歷史性。這些生物以鳳凰山及其梯田和圓塘為棲息地,以稻、魚、古樹、茶為中心,構建了復雜多元的生物鏈體系,形成水陸相交、彼此依存的多樣生態系統。
2.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多元文化體系。太安人立足于大石板千層梯田,圍繞農業耕作模式,創造出多元的文化形式,涉及農耕、飲食、民俗、宗族、建筑和民間信仰等諸多方面。
清代三峽地區的萬縣、開縣水田比例相對較大,有所謂 “夔府產稻之鄉,首開縣,次萬縣”[6]卷8民食之說。研究證實,三峽西部的萬縣、忠縣、開縣等地由于地理環境相對優越,水田較多,水利灌溉發展更好,規模更大[9]。清同治 《萬縣志》記載:“萬臨大江,多溪河,里甲塘堰之數不可勝計,其它 (他)大半山田,而為腴(魚)米之鄉,則水利為之,閭閻爭水如爭谷。”[10]卷10地理志·水利太安梯田作為一種古老的農業生態系統和土地耕作制度,成就了豐富的傳統水利灌溉設施。太安圓塘和古堰是水利設施的典型代表。在大石板梯田區域,分布著大小數十個圓塘,以滿足蓄水灌溉的需要。圓塘和梯田之間的連接紐帶是縱橫交錯的堰渠,其中最著名的是飲鳳堰。史載,市郭里五甲 (今萬州區太安鎮)飲鳳堰長20余丈,灌田100余畝[10]卷10地理志·水利。這一古堰渠至今保留,且后來為適應農田灌溉需要,又增加了數十條現代堰渠,形成了密集的梯田灌溉網絡。
大石板千層梯田孕育的多樣生物為太安豐富的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大石板梯田及周邊數十口堰塘產出的數量可觀的鱔魚,為當地人提供了豐富的食材,成就了各色美食。其中最知名的菜品有蘸水鱔魚、香辣鱔魚、水煮鱔魚、山椒鱔魚和干煸鱔魚等。經過當地廚師特殊處理的鱔魚,肉質鮮嫩,飄香四溢,成為四面八方游客到太安的必食佳肴。清光緒 《牟氏族譜》在描述族產田界時提到 “鱔魚坵”之地名,即今柏灣村一帶,位于大石板下沿區域,因高處山水不斷地流入,此處常年土壤濕潤,不僅出產的稻米香滑無比,而且該田內的鱔魚數量眾多,故名鱔魚坵。這一地名無形中沉淀著太安豐厚的農耕文化和美食文化,并通過譜書形式得以傳承和發展。此外,太安自產的米酒、高粱酒、桑葚酒和農家茶水是當地人招待客人的重要飲品。
太安的民俗文化體現在豐富的民間歌謠、傳說故事和農事諺語等方面。過去太安民間傳承的歌謠以薅秧歌和山歌為主,至今雖少有人傳唱,但仍有10余位能夠即興吟唱的民間藝人。太安的傳說故事尤其豐富多彩,具代表性的有:鳳凰山、觀鳳村、醒獅村、太平、挖斷山、仙人洞、金銀洞、鱔魚坵等地名傳說,牟仲泰、丁八老爺、李都老、王振彪、丁應茂等人物故事與傳說,及牟仲泰開墾梯田、丁李氏祖母開荒拓田等民間故事。同時,太安人在長期的農業耕作中總結出豐富多彩的農事諺語,如 “一斗種千坵,三天收葉殼。”該諺語意為每塊梯田的面積都小而窄,一斗糧種就可播很多塊田,同時梯田開墾于石板皮上,不易蓄水,灌漿時曬3天太陽,葉子和剛冒出的稻谷都會曬蔫。該諺語生動地反映了太安民眾真實的梯田耕種經驗。“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娘”的諺語還配有相應的民間故事。即從前有個吝嗇的婆婆,對媳婦管得很嚴,每年重陽節打糍粑時,都不讓媳婦多吃一點。某年重陽節,媳婦要回娘家省親,擔心回來后糍粑已吃完,心生一計,跟婆婆說如果重陽節不多打糍粑,老虎餓了就會咬家里的老人。婆婆腦子不夠靈光,信以為真,打了很多糍粑放著,媳婦從娘家回來還能品嘗足夠的美味。當地人至今仍津津樂道 “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娘”的說法,這一諺語既反映出太安傳統的農耕節慶習俗,也承載了三峽庫區特定的飲食文化風味。
太安地區生活著數十個姓氏的居民,其中牟、丁、向、何為當地4大姓氏。至今民間仍保存有 《牟氏宗譜》《丁家族譜》《譚胡氏族譜》《李氏族譜》《陳氏族譜》等數套明清時期修撰的譜牒文書,司南祠、檖翁祠(今稱丁家樓子)、成山宗祠、孫家祠堂等遺存至今的祠堂建筑,及牟仲泰墓、譚功賢墓、孫步云墓等明清古墓,無不彰顯出太安地區傳統的宗族文化。
上述宗族祠堂和明清古墓不僅是宗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防御功能的高墻樓堡建筑群牟家寨、以石板為主體修建的李家樓子、7個天井組成的七進七出古民居院落群姜家老屋等都是太安先民留給后人的重要歷史建筑遺產。已遭毀壞的法隆寺、觀音寺、天峰山寺、東廟、川祖廟等寺廟建筑,則通過一些殘碑斷垣、石爐殘像、民間記憶等形式提醒后人應善待文物古跡。在太安近代歷史上,民間信仰屢遭破壞,但又以極強的生命力不斷地延續,諸多寺廟得以重建,如滴水洞、石佛寺、觀音廟、川祖廟、豬大神廟和土地廟等。尤其是土地廟,在太安雖規格不高,建造簡單,但田間地角、村旁路口較為常見,可謂數量眾多,這體現出世代依賴田地謀生的太安人對萬物之母——土地神的敬重和膜拜。
(二)與自然環境的協同和適應,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
大石板千層梯田是太安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而成的有效的土地利用形式。太安人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適應當地的獨特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反映了特定時空下人改造自然又尊重自然的和諧關系,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
三峽庫區多山少地,人均耕地面積少,太安鎮亦然。耕地的珍貴,促使太安人對其無比珍視,盡可能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又不過度索取。一般而言,太安人一年四季的農作物種植安排大致為:農歷一月種土豆;二三月種包谷;三四月育秧苗;四五月栽秧苗及種植各種瓜果;六月栽紅薯,挖土豆,包谷二次施肥;七月翻紅薯葉和除草;八九月收包谷和割稻谷;九、十月種胡豆和豌豆;十一、十二月休耕。全年農事安排緊湊,又適當地進行休耕,促進土地的良性合理利用。同時,太安人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傳統。在清朝同治年間 (1862-1874年)的譚功賢墓碑上方刻有 “大石樹木、水口桂花樹,栽培無悔,永不許私自剃修砍伐,若有違令,不忠,子孫滅絕。”這體現其對周邊樹木、石頭及水口的保護觀念。而今,太安鎮政府積極地推行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包括退耕還林、高山生態移民、土地復墾、沼氣池補貼政策以及森林防火措施等,成效顯著。在田野調查期間,調研組曾在山林中看到地方政府所立的 “退耕還林保護制度”石碑,及各行政村、各公路兩旁清晰寫有諸多防火標語并感同身受于享受 “高山生態移民政策”“土地復墾政策”的居民臉上洋溢出的幸福安居。
此外,為適應梯田灌溉需要,太安人因地適宜地開挖出數十口圓塘,既達到了儲水灌溉的目的,又發揮了養魚養鴨、豐富食物來源的功效。更重要的是,當地人繼承中華民族 “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認為圓塘是神奇和富有魅力的,“圓”具有無窮神力,能給太安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圓的好運,故其寓意為 “圓滿”。世代開挖而成的圓塘,不僅是千層梯田灌溉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體現出太安先民對大自然的敬畏,祈求天地融合,一方土地豐饒肥美,恩澤子孫后代,使其更加富庶。還有些圓塘被賦予了傳統的哲學意義,如將兩個臨近圓塘設計成太極圖案,將圓形水塘與半月形水塘合稱為 “日月同輝”。這充分體現出太安人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重要品質。
(三)具備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應,彰顯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
大石板千層梯田不僅養育了歷代太安人,而且福及周邊民眾。在原川東地區流傳有諺語云:“萬縣有個大石板,一板產量萬多擔。”這里的 “大石板”就是指太安1 000多畝的大石板梯田,從中可以反映出過去大石板梯田產糧之多,名聞周邊。而今,大石板梯田的稻米不僅產量高,而且顆粒飽滿、滋潤透明、綠色無污染。2005年,太安鎮林川糧食加工廠創立,該廠占地1 500km2,從業人員15名,固定資產800萬元,主要從事大米加工銷售業務,采取統一品種、統一栽培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包裝銷售等形式,年產值1 500萬元。其注冊的 “林川”牌 “茶鄉香米”,依托大石板萬畝梯田生產的優質大米,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 “優質產品”稱號。觀鳳小蒜,在太安有100多年的種植歷史,個大色白,營養豐富,有多種藥用價值,年產50余噸。鳳凰山的3 000畝茶園,年產優質茶葉超過10 000kg,其茶葉色澤,油潤光亮,綠中微泛黃,沖泡時霧氣結頂,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湯清澈明亮,香氣持久,回味甘甜。運用現代化加工工藝,成就了 “太白銀針”“鳳凰春”“鳳凰春尖”“鳳凰春毛峰”等名茶。其中 “太白銀針”在2004年、2005年連續獲得 “中綠杯”國際文化節銀獎。這些來自大石板千層梯田的原料,經過現代化加工和包裝,走進市場,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成就了民眾的脫貧致富之路。
2012年伊始,當地政府依托大石板千層梯田及其文化衍生品,圍繞 “鄉村味、原生態”主題,結合梯田文化、農耕文化、茶文化、古樹文化、姓氏文化、隱居文化等,投入500余萬元,先后完成千層梯田、大坡茶田、鹽茶古道、茶嶺古泉、“中華金桂王”、杜鵑花海、司南古祠、漫步走廊、鳳凰頭登山步道、諺語主題文化公園、科普基地等20個景點的建設和修繕;同時又籌集800余萬元資金,完成景區道路、停車場、休閑步道、綜合服務亭、文化廣場、休閑長廊、衛生間、宿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連接各景點的20km人行便道網和8km環形公路網,并在2014年依山順勢建成重慶市首個開放式鄉村公園——鳳凰茶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避暑觀光,2014年就接待游客達25萬人次。旅游市場的開發和拓展,必定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拓寬百姓致富的途徑。
物質生活的保障促進了地方社會的和諧。在過去,太安梯田成就了牟、丁、李等大宗族,這些宗族制定族規、家法,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維持著地方秩序的安定。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尋訪到的各姓氏族譜均記載有相關的族規、家規條例,主要包括 “孝父母”“悌兄長”“睦族人”“和親友”“恤孤貧”及 “戒賭博”“戒淫欲”“戒懶惰”“戒奢靡”等內容,即通過孝順父母長輩、兄友弟恭、和睦友鄰、遵守倫理綱常、勤儉節約等多方面的規范,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舉止進行約束。同時,各宗族還積極地勸導族人勤學向善。在距離太安鎮約10km的長嶺鎮 “良公祠民俗博物館”內,至今仍收藏有1塊來自太安鎮境內的大石碑,碑上刻有 “耕讀繼世”4個大字。雖然已經難以考證其立碑的具體時間和創作者,但從文字內容也足以體現太安先民對 “耕”與 “讀”的理解和重視。太安境內佛雷橋畔立于同治元年 (1862年)的功德碑捐助名單,雖因年久風化,字跡漫漶,但仍可識別出 “欽加五品”和 “翰林院編修”等描述捐助者地位的字樣,及諸多普通捐獻者的名字與捐款數額,這彰顯了太安人的公共觀念和從善傳統。
簡言之,太安大石板千層梯田以農業耕種為核心,內蘊有農耕、飲食、民俗、宗族、建筑和民間信仰等文化內容,構成典型的農業文化遺產體系。作為農業文化遺產,大石板千層梯田也無可避免地受到當前城市化和現代化浪潮的沖擊,并不斷地被侵蝕和消耗,因此對其進行保護和開發理應受到重視。
三峽庫區農業文化遺產從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其保護應遵循特定的保護原則。大石板千層梯田所具有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可知其保護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應包含 “動態性”“整體性”“原址性”及 “可持續性”4個方面。
(一)動態性保護
“動態性保護”,即 “讓農民繼續采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并能夠從中獲益,可以在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前提下有所發展。”[11]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遺產,它與所屬農業社區及其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基于梯田農業文化遺產的這一特性,其保護方式不宜采用其他文化遺產所運用的封閉式保護模式 (如博物館或實驗室標本化等),否則將適得其反,不僅會給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帶來破壞,甚至會直接影響到所屬社區民眾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假設圓塘中沒有魚鴨,梯田中沒有稻米,沒有忙碌的農民,梯田的意義何以體現?民眾生計如何維持?因此,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應該采用動態模式,應強調 “在發展中進行保護”[12],切實保障遺產地農民能夠在保護中獲得相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唯有如此,才能推動社區參與,促進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目前,太安鎮采取的有機農業、鄉村旅游和生態補償相結合的保護開發模式,已基本遵循動態保護原則,因而也受到當地民眾的普遍歡迎。
(二)整體性保護
“整體性保護”要求 “不能僅保護農業文化遺產中的個別要素,而是應該把農業遺產系統及其賴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加以保護”,包括農耕技術、傳統農具、農業生物物種及農業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生物景觀、村落風貌、民居建筑、禮儀習俗、民間信仰等[11]。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族群性,每一塊農田、每一件農具、每一種生物都有獨特的內涵和意義,故必須將梯田農業文化遺產與其所屬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經濟類型和文化傳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并將農業環境、技術和社會要素不可分割地活態傳承和發展。
(三)原址性保護
“原址性保護”,即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不允許脫離其所依賴的原生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從空間上看,大石板千層梯田具有天然的不可遷移性,其產生與三峽庫區獨特的大山大水自然生態和海拔落差懸殊有關,即無法剝離地植根于鳳凰山的地勢環境中,應堅持原址保護的重要原則。同時,還應提倡 “家園遺產”與 “家園生態”的重要理念,因為太安人才是大石板梯田的真正擁有者,他們對梯田有著最深刻的身體體驗和情感認知,是保護梯田農業文化遺產最主要的參與者和最堅決的執行者[13]。
(四)可持續性保護
“可持續性保護”即農業文化遺產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以不損害后代需求為原則。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生物脆弱性和修復持續性,在開發過程中應避免以犧牲環境和資源耗竭為代價,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實施過度開發和惡性開發。這樣的開發所換取的發展不應受到提倡,因為這無疑是提前透支子孫后代的資源,斷絕了子孫后代未來的生存之路,猶如殺雞取卵,涸澤而漁。換言之,梯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不破壞梯田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使人與環境保持協調發展。
太安大石板千層梯田,包含以稻、魚、古樹、茶為中心的多樣生物系統和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多元文化體系,是太安先民對當地特殊地理環境、自然條件長期適應、協同發展的結晶,且具備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應,能夠彰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及協同進化,不斷地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正是基于以上豐富的文化屬性和綜合價值,大石板千層梯田具備農業文化遺產體系的完整內容,成為三峽庫區農業文化遺產類型的重要代表。
遺憾的是,太安大石板千層梯田至今未入選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不僅是三峽庫區農業文化遺產的損失,也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缺憾。因此,太安大石板千層梯田未來的發展不僅需要遵循“動態性”“整體性”“原址性”“可持續性”的保護原則,而且需要不斷地加強宣傳和推介,推動該項目的 “申遺”,爭取入選中國乃至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擴大其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著眼梯田保護的宏觀視野和后續推力。
[1]孫志國,殷瑰姣,田敏,等.武陵山片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狀況的思考[J].浙江農業科學,2014(11):1 757-1 761.
[2]郭聲波.四川歷史農業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3]藍勇.長江三峽歷史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蔣曉春.三峽地區兩漢時期農業發展狀況初探[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123-129.
[5]任桂園,等.三峽歷史文化與旅游[M].成都:巴蜀書社,2008:5.
[6][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M]//藍勇.稀見重慶地方文獻匯點·上冊.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344.
[7]閔慶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一種新的世界遺產類型[J].資源科學,2006(4):206-208.
[8]Jeffrey B.Yemeni Agriculture:Historical Overview,Policy Lessons and Prospects[J].Research in Middle East Economics,2003(5):257-288.
[9]藍勇.明清三峽地區農業墾殖與農田水利建設研究[J].中國農史,2006(2):59-69.
[10][清]張琴,等.同治增修萬縣志[M].同治五年(1866年)刊本;成都:巴蜀書社,1992.
[11]李大慶,閔慶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如何保護[N].科技日報,2006-8-10(7).
[12]FAO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EB/OL].http://www.fao.org/sd/giahs/.
[13]徐義強,李凱冬.農業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保護與開發芻議[J].農業考古,2013(1):279-281.
[責任編輯:丹興]
G127
A
1674-3652(2016)03-0039-06
2016-02-28
九三學社重慶市萬州區委、重慶市萬州區太安鎮政府委托項目“太安農業文化遺產研究”。
滕新才,男,重慶榮昌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農史研究;李虎,男(壯族),廣西馬山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