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并購的一大障礙,來自日本式的“地方保護主義”
2016年3月2日傍晚,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的私人飛機再次降落在大阪關西國際機場。這是2016年以來郭臺銘第四次來日本,目的是再次談判鴻海并購日本夏普公司的事宜。
進入21世紀以后,日本曾引以為豪的家電企業相繼出現巨額虧損,相當多的業務被轉讓給了正在迅速成長的中國企業。
2010年,被松下電器并購的三洋電機將其家電業務轉讓給了中國海爾集團。日本最大的電腦企業NEC也在同一時期將其電腦業務與中國聯想集團合并,成立聯想NEC電腦公司,聯想為大股東。不久前,更有一家日本財經媒體披露未經證實的消息說,日本東芝公司打算把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業務出售給中國美的集團。
在這些并購案中,鴻海對日本夏普的并購不但出資巨大,而且一波三折,意外頻發,特別值得“出?!钡闹袊髽I研究借鑒。
日本國內一直號稱有綜合機電廠商“八大金剛”——日立、東芝、松下、三菱電機、索尼、富士通、NEC和夏普。近年來,這些曾經雄霸世界市場的日本著名家電企業相繼發生經營困難,出現赤字是普遍現象。
這其中,部分原因源自企業自身管理和營銷上的問題,但也跟家電行業整體的變化有關?!鞍舜蠼饎偂敝械囊患移髽I,其總裁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地指出:“研發、生產、銷售整個過程‘一站全包的綜合機電企業,已經走過了盈利豐厚的階段,進入了衰老期。”
這八家企業中,有幾家通過轉型漸漸走出了困境,但夏普的經營狀況相對不盡如人意。
過去幾年中,夏普基本還是以做電視機和小家電為主,捎帶涉足空氣凈化器和光伏產業。但電視機行業上的虧損,大大拖了企業的后腿,使之很難東山再起。
同樣生產平板電視的另一家日本企業中的資深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夏普在平板電視上投資過多,但銷售情況不理想,“估計他們的設備使用率不會超過30%,不虧就怪了”。
可以說,超出企業承受能力的投資,再加上企業內部劇烈的人事變動,讓夏普公司處境艱難。
其實,早在4年前的2012年,郭臺銘的鴻海集團就已經看到夏普公司的經營危機,并有意入股。
當時,夏普一方面向鴻海提出以每股550日元的價格出售部分股票,另一方面又以每股290日元的價格將股票賣給其勁敵韓國三星公司。因此,鴻海最終未能實現對夏普的并購,但郭臺銘使用個人資產660億日元入股夏普的堺液晶屏工廠,介入了夏普具有技術領先優勢的液晶屏業務。
一位數次采訪過郭臺銘的日本記者在報道中透露說,2012年郭臺銘個人入股夏普液晶屏工廠之后去實地考察,發現大量等外品堆積在倉庫中,大吃一驚。郭這才知道,液晶屏的成品率低,加上最新的生產線建好后開工率不足,虧損嚴重,夏普必然面臨更大的危機。
如他所料,連年虧損,不斷靠銀行融資勉強生存的夏普,到2016年3月需要償還的銀行債務已經接近5000億日元。到了這個時候,不論是為了解決企業負債的燃眉之急,還是消化過剩設備、讓企業經營走上正軌的長遠目標,夏普都不得不靠外部的力量了。
郭臺銘為什么對夏普如此鍥而不舍?
日本家電行業評論家新莊告訴本刊記者:“現在國際經濟局勢變化很快,一直做代工的鴻海——或者說中國人更熟知的富士康——也致力于轉型,希望自建品牌,提升研發能力。并購在液晶屏等領域具有技術領先優勢又經營不善的夏普,會是一個很好的轉型契機。”
而夏普方面,也急需一位像郭臺銘這樣實力雄厚又敢于決斷的企業領袖,于是雙方迅速進入并購的實質性談判階段。
并購的另一個障礙,來自于日本政府。
盡管“八大金剛”都出了問題,但日本政府還是希望“肉爛在鍋里”,讓這些著名品牌盡可能保存在日本,不被外國企業收購。

多重原因讓夏普公司處境艱難。圖為2016年2月25日日本東京一家商場內夏普電視柜臺
日本經產省為此在2009年成立了一個基金——“革新機構”,致力于保護日本大企業的競爭力,及扶持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夏普出現危機后,“革新機構”曾考慮,將夏普的液晶屏業務合并到其新成立的液晶企業“日本液晶”(JDI)中去,以此把這項領先的技術部門保留在日本國內。夏普的家電業務,則可以分離出來,合并到與東芝等企業中去。
但是經產省的這個計劃并沒有能夠順利實施,原因在于,夏普的液晶屏盡管目前評價不錯,但其技術是否具有獨到特點和未來的領先潛力,日本的專家們評價不一。
很多專家認為,夏普在液晶屏方面只是具有全面技術,但在今后可能會普及的有機EL技術等方面,它與松下和索尼相比,并不占多大優勢,不值得國家花巨資保護。
日本科技評論家湯之上隆更是指出,“保護破產大企業”的思維方式本身已經過時——“在家電業走過最高峰以后,按照30年前的思路去保護這個夕陽產業,缺少現實意義”。
如此一來,日本經產省最終松口,允許外資收購夏普。
就在正式協議快要簽訂之前,又出現了新的意外情況——夏普方面突然拿出了一個3500億日元的“偶發債務”清單,讓鴻海大吃一驚,原定2月29日簽訂的合同,只能延期到3月中旬以后。
事發后,鴻海的財務團隊就此進行了將近一周的審計,截至記者發稿時,還未有正式消息宣布。但日本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是,3500億日元中真正會成為債務的,大約只在500億日元上下,是鴻??山邮艿慕痤~,雙方仍有可能達成協議。
郭臺銘已經表示,如果并購完成,將向夏普注資450億日元,重振其白色家電和手機業務,與此同時,剝離其競爭力不強的復印機和光伏業務。
很明顯,鴻海將此項并購視為企業轉型的新起點。目前,鴻海的代工業務雖然能夠保證穩定的收益,但盈利率并不理想,況且能夠做代工的企業今后還會不斷出現,不具備獨家競爭力。夏普則是一家“百年老店”,盡管因為近年經營不善出現危機,但研發實力仍然很強。
與此同時,白色家電和手機也是夏普的重要業務,即使鴻海仍然專注于為蘋果等企業代工,也可以提供液晶屏、電子元件方面更多的代工可能性。
為企業長遠計,即使付出1萬億日元(約100億美元)甚至更高的代價,鴻海仍然認為是一項合算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