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剛
2015年12月4日,在中共山西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
文化旅游業被確定為山西七大非煤產業之首
2016年3月6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山西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一口氣說出30多個旅游景點,他表示,當前山西正努力地把山西的文化旅游作為非煤產業的首位產業,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動,努力地把它發展好。
轉型中的山西,在2015年底已有了最新的答卷。
據山西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全年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0%,比上年提高8.5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占比高12.2個百分點。
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行業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74%,比上年降低3.3個百分點。
早在2015年2月1日,王儒林就對山西經濟發展作出這樣的表述,“走出‘一煤獨大的困局,做好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p>
如何做好“非煤”文章?
王儒林說,“要緊緊圍繞文化旅游、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食品醫藥和現代服務業七大非煤產業,走出‘一煤獨大困局?!彼麖娬{,山西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資源,“文化旅游資源是山西可與煤炭媲美的寶貴資源,要像重視煤炭產業一樣重視發展文化旅游業?!?/p>
2015年12月4日,在中共山西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文化旅游業被確定為山西七大非煤產業之首。
怎樣發揮文化旅游產業作為轉型發展先導產業的引領作用,山西的思路漸趨明晰:
首先是挖掘與創新。文化產業的源泉和魅力在創意、創新、創作,“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是保持文化軟實力長久不衰的“絕招”。
其次是開發與融合。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不能就歷史談歷史、就文化談文化,而是要加大文化產業發展與其他產業相融合的力度。山西省委、省政府顯然意識到了這點,“促進文化與金融、旅游、科技等融合發展”已被寫入了2016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
第三是保護與傳承。山西歷史悠久,文化資源獨特。這些古建筑、古遺址、古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形成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依托和支撐,更是喚醒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要挖掘好、開發好,更要保護好、傳承好。
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山西,如何把這座寶藏挖掘好、開發好、保護好,是山西經濟轉型的關鍵,亦是觀察資源型經濟如何涅槃的生動樣本。